别名 | 牡蒿 |
来源 | 菊科艾属植物南牡蒿Artemisia eriopoda Bunge,以全草及根入药。夏季采收全草,切段,鲜用或晒干;秋季挖根,洗净晒干。 |
性味 | 苦、微甘,温。 |
功能主治 | 祛风除湿,解毒。用于风湿关节痛,头痛,浮肿,毒蛇咬伤。 |
用法用量 | 3~5钱。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拼音 | Nán Mǔ Hāo |
英文名 | Woolystalk Wormwood |
出处 | 始载于《中药志》。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南牡蒿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temisia eriopoda Bunge. 采收和储藏:夏季割取地上部分,鲜用或晒干。秋季挖根,洗净,晒干。 |
原形态 | 南牡蒿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主根明显,粗短,有侧根;根状茎稍粗短,肥厚。茎直立,单生或数个丛生,近无毛,基部常密被绒毛,上部或下部常生花序枝。叶片宽2-5cm,通常羽状深裂,裂片5-7个,宽倒卵形,基部楔形,先端又掌状分裂,有时匙形而边有齿或浅裂;上部叶三裂或不裂,裂片条形;全部叶上面无毛,下面被微柔毛。头状花序小,多数,卵球形或近于形,直径1-1.5mm,下垂,在茎顶或枝端排成复总状花序;无梗或有短梗,有条形苞叶;总苞卵形,长约2mm;总苞片3-4层,无毛,外层卵形,背面绿色,边缘稍膜质,内层长圆形,边缘宽,膜质;雌花4-8朵,花冠狭和状,花柱伸出,先端2叉;两性花6-10朵,不孕育。瘦果小,长圆形。花、果期6-11月。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及林缘等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 |
化学成分 | 全草含三十烷醇(triacon-tanol),β谷甾醇,α,ξ-香树酯醇(α,ξ-amyrin)[1]。还含挥发油,其成分有:芳樟醇(linalool),α-松油醇(α-terpineol),ξ-毕澄茄烯(γ-cadinene),草蒲烯(calamenene),反式丁香烯(trans-caryoph-yllene),γ-衣兰油烯(γ-muurolene)和(王古)(王巴)烯(copaene)[2]。 |
性味 | 味苦;微辛;性凉 |
功能主治 | 疏风清热;除湿止痛。主风热头痛;风湿性关节炎;蛇咬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 |
各家论述 | 《中药志》:用于风湿关节痛、头痛、浮肿、毒蛇咬伤。 |
摘录 | 《中华本草》 |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