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谷浑史料中,经常出现的白兰应该在现在青海南部同德县境内。同时在其他史料也有所记载。
北周保定元年(561年)du,遣使到京师朝贡。唐武德二年(619年),遣使来朝,以其地置维、恭二州。后为吐蕃所并。
《册府元龟》记载:“白兰土出黄金钢铁,其国逐水草,……以肉酪为粮,颇识文zhi字。dao……地宜大麦,而多芜青,颇有菽粟,出蜀马、牦牛”。
《新唐书·党项传》:“又有白兰羌,吐蕃谓之丁玲,左属党项,右与多弥接。胜兵万人,勇战斗,善作兵,回俗与党项同。”
《新唐书·西域传》:“龙朔(661—663年)后,白兰,春桑及答白狗羌为吐蕃所臣,藉其兵为前驱”。
在这里我们先了解一下吐谷浑这个在中国历史中存在时间不长也少有史料记载的国家。
吐谷(yù)浑(公元313年—公元663年),亦称吐浑,慕容氏,西北游牧民族慕容吐谷浑所建国名。本为内蒙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本发源于内蒙的西拉木伦河(今内蒙古赤峰市)。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青海的黄河上游谷地以及凉州的一个独立国家。
西晋末期,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陇上(河西),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
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隋朝与之联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慕容诺曷钵为最后一位国君。周唐朝后期,吐谷浑逃至河东,唐称之为退浑、吐浑。
五代十国时期开始受辽国统治。其后人大多数已与各民族融合,少数没融合的为现代青海的土族。
而今年在现青海同德县出土了宗日文化遗址。宗日其实为藏语,意为人们聚集的地方。衍生的文化即为宗日文化。宗日文化的年代大概是《史记》中所说的三皇五帝的时代,那里正好是析支的地域,析支曾经朝觐舜帝,析支又被记载为鲜支、赐支、河曲羌,都是同样的意思,大约是河源的意思,积石山就是从析支山转音来的,同时也是这段黄河的名字,所以宗日人应该就是析支人。宗日文化有太多的谜团待解,由于资料缺失,我们只能推断。经过年代测定,宗日文化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那时在中原地区正是黄帝的时代,他们应该就是古羌人析支,析支曾经拥戴舜帝,一直持续一千年,大概到大禹的时代。
宗日人究竟属于什么人种?是黄种的古羌人还是白种的丁零人?这里在汉文古籍记载中最初是古羌人析支的地方,宗日遗址中许多文物也可以证实,可是在宗日遗址中发现了最早的西餐具:骨刀和骨叉,难道欧洲现在广泛使用的西餐具最早从这里传播过去的?在现在的黄河大转弯之处,曾经有一个古国叫白兰国,国人是羌族人和丁零人的混合,在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之前这里就已经有连接东西方的古道:白兰道,也就是丝绸之路南支线,白兰国曾经是丝绸之路重镇,大体上以穆克川为中心,有一条沙线一直从西域延伸到这里,大概从柴达木盆地延伸到塔拉滩,经过龙羊峡延伸到穆克滩,一直到黄沙头才结束,这在古代是道路的天然标志,所以这里又叫沙州,跟敦煌的沙州不同。白兰国是古羌人和丁零人混合的国家,直到三世纪鲜卑部落吐谷浑到来,将白兰国灭亡,白兰成为吐谷浑的大本营,吐谷浑立国三百年,每次经过败仗都“退保白兰”,从那里重新振作起来,吐谷浑灭亡是因为吐蕃从背后袭击了它的大本营。而白兰国遗址我们现在都没有找到,或许它可能就躺在穆克滩中的某个地方。但大体的白兰的地方我们现在认同就是青海南部同德境内吧。
我是林一,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在下方点赞评论转发,点关注不迷路。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