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石拓片?

什么是石拓片?

来源:网友投稿 更新时间: 2022-10-16 阅读

什么是石拓片?

一、什么是石拓片?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这个:所谓汉画像石拓片,简单地描述,就是在汉代的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的画像上,用宣纸覆于画面,在用水喷洒在纸上(也有人先把纸浸染湿),然后用毛刷把纸打纸,使其完全与石头相贴合,等到纸上的水分挥发到适宜的湿度时,用拓包蘸墨把石头上的物象拓印下来,拓完后,从画像石上揭下来的纸就称之为“汉画像石拓片”。

那顾名思义,石拓片就是从刻有图像的石头上拓印下来的文字,图画等等的图片吧

拓片是记录中华民族文献的重要载体之一。其数量之多可谓富甲天下,其内容之丰富可谓包罗万象,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民俗、文学、艺术、科技、建筑等方面的研究者都可以从中找到有益的材料。

制作方法:请查看参考资料

拓片,也就是将宣纸贴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和文字。

拓片是从原物直接打印下来的,大小和形状与原物相同,是一种科学记录的好办法。除了有凹凸纹饰的器物外,甲骨文字、铜器铭文、碑刻、墓志铭、古钱币、画像砖、画像石等,都广泛使用这种办法记录。

拓印的基本方法是:先把要拓的花纹或文字尽可能剔刷清楚,用大小合适的宣纸盖上,把纸轻轻润湿,然后再湿纸上蒙一层软性吸水的纸保护纸面,用毛刷轻轻敲捶,使湿纸贴附在该物表面,随着它的花纹文字而起伏凹凸。再除去蒙上的那层纸,等湿纸稍干后,用扑子蘸适量的墨,敷匀在扑子面上,向纸上轻轻扑打,就会形成黑白分明的拓片。

在拓印过程中,润湿宣纸最好用白芨水,它能使薄纸更好的贴附于被拓物的表面。小型拓片,可以用软毛笔、软毛刷润湿,大型拓片,可以用毛巾润湿。扑子的大小,根据所拓对象的大小而定。内部用新棉花,外加一层不透水的薄纸,最外面包上绸子,用细绳或皮筋扎住。扑子蘸墨面要没有褶皱,扑心要稍鼓。

 揭裱古旧书画,尤其是具有珍贵文物价值的古旧书画,一定要找那些经验丰富、技艺高超又认真敬业的装裱师。北京、上海、苏州等地都有专业的书画装裱店和技艺上乘的装裱师。如北京琉璃厂的荣宝斋是国有企业,负有保全救护文物的责任。他们接到古旧书画,须经过研究讨论决定如何揭裱后才分配专 人操作。切不可为了图省事省钱就近找技艺平庸的人揭裱。清代书画鉴别名家陆时化在其所著《书画说钤》一书中说:“书画不遇名手装池,虽破烂不堪,宁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压以它物,不可性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灭其迹也。拙工谓之杀画刽子。”此实为经验之谈。

  另外,珍贵的古旧书画揭裱前最好拍照或录像,以备揭裱 过程中毁坏而诉诸法律的凭证。

二、在古代,字画、人物图像怎么拓印的啊

一、黑底白字有可能是从碑上拓印下来的。古代有很多早期的书法作品都是靠书于石碑上并刻下才传承下来,后人只要碑在,都可以用宣纸从碑上拓出黑底白字或红底白字的拓片;不过现代有些书法家的作品也被刻于石上然后被拓印下来再装裱起来的;还有一种就是有些人为了追求古代书风的一种效果而刻意书于石上再拓印下来。二、黑底白字有可能是做的一种特效。有些人为了求得与众不同,特意用矾皂水书写,然后再涂墨成黑底白字的效果。以上书法作品,无论是拓印的还是做的特殊效果,只要书者本人有相当高的书法功底,并在此幅上表现出高超的书写技艺和章法,都是具有一定收藏价值的。当然如果是古代的碑刻拓印的,除了收藏价值外说不定还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

能工巧手的匠人将画作临摹到拓刻板上,雕刻后再拓印

用雕板

三、博物馆藏品的图像“版权”,要不要公开

我个人以为应该公开,就形式来说,美国的,荷兰的,甚至咱们台湾省的博物馆都公开了,预计这会形成一种趋势,可咱们国家半天连点儿影子都没有。为什么说需要公开,这里我简单说说自己粗略的看法,不一定正确,只能说提供一个看问题的角度。

博物馆的藏品很多都具备历史价值或者文化价值,但价值这种东西是需要人的认可才能具备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故宫博物馆里面很多东西都是价值连城的,可我还是敢说,很多书画、文物咱们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不知道谁写的谁画的哪个朝代制造的,说个极端的情况,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落到咱们老百姓手里面兴许到死都不知道这玩意儿写的是什么。我这么说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文物的价值不能仅仅是它自己具备的,更在于大家对他的了解和认可。越是大家都知道都了解,这个文物的价值就会越大,也才会有人愿意去跑过去看真迹,有人愿意花钱买拓印本。

说到这里就引出我的一个观点:博物馆的文物固然价值连城,但要发挥出它们的价值,博物馆就需要做好科普的工作,让尽可能多的人成为你们家博物馆的受众,而不是成为其他博物馆的爱好者。你手里的文物想要发挥作用就需要尽可能的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认知,只有大家都懂你手里东西的价值,知道它背后的历史和意义才会有人愿意去讨论,愿意买账。这些东西只有懂的人越多,才会有越多的人被它所吸引,如果大家都不懂,那么这些文物说句不客气的跟破铜烂铁没什么两样,因为不是物自身的稀缺让它有了价值,而是物的稀缺和人们的认可两者结合才赋予了物更高的社会价值。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图片公开了,大家可以下载,对感性趣的可以讨论,知道多了了解的多了,如果有机会让你在故宫和大都会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你只会选择你了解的,有一定认知基础的那一个,至少进去了跟别人说起来的时候肚子里有干货不会掉底,如果进去了别人都能说出个所以然来,自己只会干笑那就比较尴尬了。。。。

这个事情讨论的有段时间了,据说咱们故宫博物院也曾有过这个想法,只是看看人家美国的高清图片,自己的图片实在拿不出手,因为咱们国家的都是文物的“身份证”性质的图片,没有专门的图片拿得出手,正所谓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老美的网站不需要护照,谁都能打开,俩博物馆图片质量一比对,那真的是自取其辱啊!

我个人认为,这个模式会成为未来的一个趋势,因为博物馆死磕所谓的版权那是在互联网时代还不发达的时候,现在还玩儿“实体店”模式明显是作死的节奏,就像微信、京东、天猫一样,现在拼的是谁在互联网时代先一步把自己推出去,占领市场基数,只要有受众,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平台,你还怕饿死了自己?退一步说,就算是故宫死磕自己的版权,请问一年到头到底有多少人会为了看看文物跑过去?绝大多数人不过是为了看看皇宫过一把瘾罢了,因为根本没人知道有什么文物,有什么价值,有什么背后的历史文化,不客气的说,故宫就是占了一个大好平台却没有把平台的价值发挥出去。如果逆向思考一下,放弃所谓的版权公开图片是弊端大于利益的,你觉得其他家的博物馆都是吃饱了学雷锋的吗?万恶的美帝国主义资本家是不会那么好心的,中国加外国,到哪儿都是利益至上。

所以,我觉得应该尽快落实这项工作,利用好咱们的央视媒体等平台,借助弘扬民族文化的号召下,做好科普和宣传。至于很多人担心因为公开了,版权没有了,利益受损了,我可以很残酷的告诉你:你想多了,因为当今背景下绝大多数人根本没兴趣研究这些,刻薄点儿说,别说是高清图片,你就是把字画原件拓印出来白送人,只要大家不了解,搞不好还没人要,因为年轻人着急打英雄联盟,谁也没那屁功夫跟你扯这没用的。

延伸一点,现在国家号召弘扬历史文化,其实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背景,因为文物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载体,背后就是历史文化,最近有一个守护文物的节目,王凯、李晨他们演的,换个形式完全可以把枯燥的文物讲活,文物被赋予了故事和历史背景,下次不用介绍大家自动就会想起它是什么东西,还有一个修文物的纪录片不也是反响很大么,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平台是广大的,但也需要去发挥平台的威力,否则再大也没用。

您好,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开源”是互联网的未来,也是博物馆的未来。我们的藏品数量庞大,很多藏品我也没有见过,而公众可以在这里“再发现”。需要注意的是:技术虽然有帮助,但它是一种间接的媒介,人们并不能直接、真实地看到艺术品,如果失去了藏品的“真实”,整个博物馆体系就不存在了,而仅仅是一种体验而已。

但也有人认为,博物馆开放藏品照片版权,恐怕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随着照片清晰度的提升,可能越来越多人不愿意走出家门,因为他们认为用手机就可以逛遍世界各地博物馆。一定程度上,这是数字化浪潮对实体博物馆造成的冲击。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分享到:
你觉得文章内容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