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抗逆性是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
研究植物抗逆性,除了科学认知方面的意义之外,就最实用角度看,提高栽培植物的抗逆性,可以使一些自然条件较差的土地适于种植,进而扩大栽培的面积;提高作物自身抗病虫害能力可以大大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
1.改善土壤,利用抗重金属植物的富集作用或者聚集作用将土壤中有毒物质吸附或聚集在土地表层,以改变土地质量,供其他用途。或抗盐碱地,通过种植后与土地互作,改善土壤质量。
2、放风固沙,利用其抗旱的特性,可以在干旱地区和沙漠地区放风固沙。
植物的抗逆性,实际是植物产生排斥,所产生的自身改变,有基因改变,有进化改变。
比如植物受到虫害攻击,攻击过后,植物会产生让虫子讨厌的气味,排斥虫子。
比如植物受到寒冷,会分泌抗寒物质抵御低温。
很多这种现象,都属于植物的抗逆性。
植物的抗逆性是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 自然界一种植物出现的优良抗逆性状,在自然界条件下很难转移到其他种类的植物体内,主要是因为不同种植物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植物受到胁迫后,一些被伤害致死,另一些的生理活动虽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它们可以存活下来。如果长期生活在这种胁迫环境中,通过自然选择,有利性状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加强,不利性状不断被淘汰。这样,在植物长期的进化和适应过程中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就会形成对某些环境因子的适应能力,即能采取不同的方式去抵抗各种胁迫因子。植物对各种胁迫(或称逆境)因子的抗御能力,称为抗逆性(stress resistance),简称抗性。
植物的抗逆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避逆性(stress avoidance)和耐逆性(stress tolerance)。避逆性指在环境胁迫和它们所要作用的活体之间在时间或空间上设置某种障碍从而完全或部分避开不良环境胁迫的作用;例如夏季生长的植物不会遇到结冰的天气,沙漠中的植物只在雨季生长等。耐逆性指活体承受了全部或部分不良环境胁迫的作用,但没有或只引起相对较小的伤害。耐逆性又包含:避胁变性(strain avoidance)和耐胁变性(strain tolerance),前者是减少单位胁迫所造成的胁变,分散胁迫的作用,如蛋白质合成加强,蛋白质分子间的键结合力加强和保护性物质增多等,使植物对逆境下的敏感性减弱;后者是忍受和恢复胁变的能力和途径,它又可分为胁变可逆性(strain reversibility)和胁变修复(strain repair)。胁变可逆性指逆境作用于植物体后植物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当环境胁迫解除后各种生理功能迅速恢复正常。胁变修复性指植物在逆境下通过自身代谢过程迅速修复被破坏的结构和功能。概括起来,植物有4种抗逆形式:避逆性,避胁变性,胁变可逆性和胁变修复
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植物可能有多种抗逆方式,并由于植物处于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不同的生理状态,不良环境胁迫作用的不同强弱或几个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植物的抗逆性方式是可变的,而且相互间的界限也不清楚。
Levitt把植物抗逆性还简单地表达为:
可见抗逆性决定于两个方面,即外界环境对植物施加的胁迫和植物对环境胁迫所作出的反应即胁变。同等环境胁迫作用下,胁变越小,抗逆性越大。胁变程度又决定于植物潜在的可塑能力或遗传潜力。胁变可发生在不同水平上,如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
另外,植物抗逆性的大小与植物年龄和发育阶段也有一定的关系。例如番茄和棉花,在幼年阶段抗盐性小,在孕蕾阶段抗盐性较高,到开花期则降低。水稻随着它的发育而丧失其对盐的敏感性,在孕穗期以后,它的抗逆力开始增大。一般情况下,植物在生长盛期抗逆性比较小,进入休眠以后,则抗逆性增大;营养生长期抗逆性较强,开花期抗逆性较弱。
植物在一生中会遇上各种逆境,提高作物抗逆性是植物生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选育抗逆性强的品种,是最根本的方法。抗性生理的理论可为育种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如对环境胁迫中不同抗逆能力作物的生理生化特性的监测,各种表现的考察,从而为育种打下基础。组织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快速筛选抗性新品种的方法,如有人用一系列作物和牧草产生的愈伤组织,选择耐盐突变体,已获得了耐90mol・m-3NaCl的烟草,耐170~340mol・-3的辣椒和耐60~170mol・m-3的苜蓿。
通过基因工程将抗性基因转移到植物中去,从而提高植物的抗性,已经在多种植物中取得了成功。
农业生产上的各种栽培管理措施,也是行之有效的增强抗逆性的途径。如进行抗寒锻炼、抗旱锻炼,使作物在生理上发生变化甚至产生相应的逆境蛋白,从而增强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合理使用各种肥料,调节氮、磷、钾的比例,也可使植物体内的物质代谢发生改变。如磷能促进有机磷化合物的合成,有利于蛋白质形成和提高原生质胶体水合程度,从而提高植株的抗旱性。
适当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可通过改变植物体内的激素平衡,调控生长发育的方向,从而达到提高植物抗逆性的能力。多效唑浸种使干旱7天、土壤含水量降至15%时再复水的水稻幼苗生存率由5.7%提高到76.1%;水杨酸、比久、茉莉酸甲酯等处理增强了烟草、桃、水稻、马铃薯、番茄等植株的抗病能力。
是为了找出控制植物抗逆性状的基因,从而能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培育出抗逆的作物,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可利用耕地面积,减少自然灾害和气候条件带来的产量损失。以上是直接可以实际应用的主要研究目的,至于附带的目的,可能有植物的抗逆性状多数与其次生代谢产物有关,而这些次生代谢产物如黄酮、皂甙等对医药健康等有重要意义,研究植物抗逆性能找出控制这些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途径,或培育出次生代谢产物含量较高的新品种等等。
可以加强植物优良品种的诞生,比较适合培育良好的农业种子。
植物抗逆的基本生理. - 抗逆生理 抗逆生理 学习任务: 抗逆生理概论; 抗寒性与抗热性; 抗旱性与抗涝性; 抗盐性。 重点:1.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
这个肯定是有作用的,所以这是迟五深圳本身就是这样子的
植物的抗逆性在农业生产上属于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它说明了植物的一些特性。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