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是偶尔被静电打到,现在是经常性的,这样的情况有1年多了。比如,公交车上有供人拉的一些杆杆,下车时猛的拉一下,手会被打的突然弹回来,就是被电打了一下的感觉,很强烈。有时去拍一下别人的肩,也会被突然电到,不是很痛,但是很强烈的一种感觉,然后痛痛的被弹回来。还有就是热水的壶,今天去碰,手也被电到了,生活中经常发生类似的事,很不舒服,手会被电的很痛。听说那是静电,可是为什么我这么容易被电到,而没听别人说会这样?说明你皮肤干燥 需要保养 经常接触静电对人不好 特别现在是秋天 我想你一定是干性皮肤 .静电是一种物质。低湿天气出现时,化学纤维质地的内衣、地毯、坐垫和墙纸等受到摩擦都能产生静电。另外,家用电器使用时亦会产生静电效应或外壳带上静电。
静电令人身体不适,还会引起头痛、失眠和烦躁不安等症状甚至导致皮疹和心律失常,对神经衰弱者和精神病人危害就更大。
如何消除危害人们健康的静电,下面方法简单易行,不妨一试:
1.室内空气湿度低于30%时,有利于磨擦产生静电,若将温度提高到45%,静电就难产生了。因此,低湿天气出现时,不妨在家里洒些水,不便弄湿地板的地方,放置一两盆清水,同样可以达到增加室内空气湿度的目的。
2.CRT工作,荧屏周围会产生静电微粒,这些微粒又大量吸附空中的漂尘,这些带电漂尘对人体及皮肤有不良影响。在此,CRT不能摆放在卧室。看完之后要洗脸、洗手。
3.对老人、小孩、静电敏感者、查不出病因的心脏病人、神经衰弱和精神病患者等建议在冬季穿纯棉内衣、内裤,以减少静电对人的不良影响。
4.勤洗澡、勤换衣服,能有效消除人体表面积聚的静电荷。
5.当头发无法梳理服贴时,将梳子子浸在水中,等静电消除之后,便可随意梳理了。
6.赤足有利于体表积聚的静电释放。因此,休闲时,不要放过赤足的一切机会
下面是防止静电的方法,但是我觉得你的问题关键是在衣服的材质不对,那样含花扦的衣服是肯定带的,我以前被电的都是刺疼的感觉,最后没办法,只有不穿那样的了!你试试拖衣服之前先把手打湿,身体接触着一个金属的什么东西拖,这样如果都不行的话,我建议你还是去换个衣服吧!
如何防止衣服上的静电
相信好多人也有同样经历吧。下面说些有效的方法:
1、出门前去洗个手,或者先把手放墙上抹一下去除静电!还有尽量不穿花纤的衣服。
2、为避免静电击打,可用小金属器件(如钥匙)、棉抹布等先碰触大门、门把、水龙头、椅背、床栏等消除静电,再用手触及。
3、穿全棉的内衣。
4、准备下车的时候,用右手握住档,然后用手指碰着下面铁的部位,然后开车门,把左手放在车门有铁的位置,但是左手别松,,,,然后把右手放掉,下车,这时候你再用右手抓着门就不会被电到了~~哈。。接下去,用力一关,,搞定~~
5、对付静电,我们可以采取“防”和“放”两手。“防”,我们应该尽量选用纯棉制品作为衣物和家居饰物的面料,尽量避免使用化纤地毯和以塑料为表面材料的家具,以防止摩擦起电。尽可能远离诸如电视机、电冰箱之类的电器,以防止感应起电。“放”,就是要增加湿度,使局部的静电容易释放。当你关上电视,离开电脑以后,应该马上洗手洗脸,让皮肤表面上的静电荷在水中释放掉。在冬天,要尽量选用高保湿的化妆品。常用加湿器。有人喜欢在室内饲养观赏鱼和水仙花也是调节室内湿度的一种好方法。
另外,推荐给您一个经济实用的加湿方法:在暖气下放置一盆水,用一条旧毛巾(或吸水好的布),一头放在水里,一头搭在暖气上,这样一昼夜可以向屋里蒸发大约三升水。如果每个暖气都这样做,整个房间就会感到湿润宜人。您不妨试试。
6、勤洗澡、勤换衣服,能有效消除人体表面积聚的静电。
人们在日常生活里,有时由于穿着、气候、摩擦等原因,常常导致身体积累静电,而突然碰处金属时,就会招受电击的疼痛感,某阶段常发生时甚至可以造成某种心理压力。如果暂时回避接触铁器,身上的电荷可能会积累更多,早晚会受更大的电击。
下面是两个小窍门,有助于防止这种电击。
1、在房屋内,地毯与鞋底摩擦后可能产生静电,在屋外也可能由于刮风导致身上带电。这时进出要碰铁门时小心,手可能挨电打。反复遇到这样的情况后,可采取如下办法避免电击:
在碰铁门时,不要直接用手直接接触铁门,而是用手先大面积抓紧一串你口袋里的钥匙(通常这并不会遭电击),然后,用一个钥匙的尖端去接触铁门,这样,身上的电就会被放掉,而且不会遭电击。
原理:手上放电的疼痛是由于高压放电,由于放电时手与铁门突然接触时是极小面积的接触,因而产生瞬间高压。如果拿出来口袋里的钥匙,先大面积握住钥匙(一串钥匙本身不能传走多少电荷因而这时也不会有电击),再用一把钥匙的尖端去接触大的导体,这时,放电的接触点就不是手皮肤上的某个点,而是钥匙尖端,因此手不会感到疼痛(也许钥匙会!----如果它有疼感的话)。
2、下出租车时也常发生电击现象。主要由于下车时身体与座位摩擦产生静电积累,而下车后关门时,手突然碰铁门就会遭电击。
这种情况常发生时,最好注意:下车时,即在身体与座位摩擦时,就提前手扶金属的车门框,可以在摩擦产生静电时,随时把身上的静电排掉,而不至于下车后突然手碰铁门时放电 .穿着上是不是也有纤维性的衣服?
春秋两季应该也格外严重吧?
我也经常被静电打到,就连下公交车按铃的时候也经常被电到.
后来我有了点绝招,先触摸塑料的地方,再接近铁器,这样就好多了.
关出租车门时,也只按着车窗的玻璃.
应该没什么事的!
因为粉体仍是特殊形态下的固体,所以从理论上讲,它仍遵守着前面所讲的有关固体起电的偶电层理论。但又有与固体起电不同的地方,如同样重量的固体粉碎后其表面积要增加许多倍,相应地由于同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而大大降低了它的稳定性。例如很稳定的固态聚乙烯和金属铝,其粉体不但能产生、积聚静电,还能发生剧烈的爆炸。粉体静电的产生比较复杂,目前尚无普遍的计算公式,下面只能对能影响粉体静电产生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1)材质影响 以在管道中气力输送粉体为例进行研究。实验发现,粉体与管道材料相同时静电产生量很少;当管道由金属材料制成时静电产生量与金属材质种类关系不大;当管道及粉体均由绝缘材料制成时,材料性质对静电影响显著,甚至能改变静电电荷的符号。
(2)时间影响 粉体在管道中输送或在容器中搅拌时间越长,对整体来讲,粉体颗粒与器壁之间的碰撞次数越多;对每个颗粒来讲,发生摩擦和碰撞的次数增多,其表面上带有的静电量也增多。但同时也增加了带电粒子的放电机会,所以最终表现出来的结果是静电带电趋于平衡,即开始时随输送时间或搅拌时间的增加,静电产生量也不断增多,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便逐渐趋于饱和
静电放电能否产生火花取决于放电能 量的大小,不是取决于静电聚积到多少千伏。而放电能量的大小又取决于导体间的电位差及导体音质等效电容,导体间的放电能量计算公式如下:
W= CV2
式中:W—放电能量,J;
C—导体间的等效电容,F;
V—导体间的电位差,V。
从上式可以明确看出,静电放电产生火花不能仅以电位而论,在等效电容不确定的情况下,也无法确定静电聚积到多少千伏就会产生火花。
对于能产生火花的最小放电能量值,目前也没有明确的数据。但是,下列数据对实际工作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1.在感应电晕单次脉冲放电能量小于20μJ的情况下,有时就可产生声光,引燃能力甚小;
2.能产生中等引燃能力的放电能量一般不超过4mJ;
3.在相距较近的带电金属导体间的火花放电,由于释放能量比较集中,引燃能力很强;
4.当导体电极间的电位差低于1.5kV时,将不会因静电放电使最小点燃能量大于或等于0.25mJ的烷烃类石油蒸气引燃;
5.在接地针尖等局部空间发生的感应电晕不会引燃最小点燃能量大于0.2mJ的可燃气;
6.轻质油品装油时,油面电位应低于12kV。
怎样有效预防?(2)
《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12158-90)、《化工企业静电安全检查规程》(HG/T23003-92)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已做了较为规范完善的规定,这些标准在我们今年编辑出版的《化工安全实用工作手册》中都已收录。考虑到您可能尚未购买,现将化工企业如何预防静电产生的危害简要回答如下:
1.所有金属装置、设备、管道、贮罐等都必须按标准进行接地。不允许有与地相绝缘的金属设备或金属零部件。亚导体或非导体应作间接接地,或采用静电屏蔽方法,屏蔽体必须可靠接地。
(1)各生产装置系统《或装置单元》的总泄漏电阻都应在1×106Ω以下,各专设的静电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0Ω;
(2)金属设备与设备之间、管道与管道之间,如用金属法兰连接时,可不另接跨接线,但必须有2个以上的螺栓连接;其总泄漏电阻都必须在1×106Ω以下;
(3)平时不能接地的汽车槽车和槽船在装卸易燃液体时,必须在预设地点按操作规程的要求接地,特别是所用材料必须采用在撞击时不会发生火花的材料;
(4)直径大于2.5m或容积大于50m3的大型金属装置应有2处以上的接地,较长的输送管道应每隔80-100m设1个接地点。
2.按操作规程控制在反应器内的易燃液体的搅拌速度。
3.装、卸和输送易燃液体时,防止静电产生。
(1)灌装时,液体应从槽车等大型容器底部进入,或将注入管伸入容器底部;
(2)控制液体的流速:
A:灌装铁路罐车时,液体在鹤管内的容许流速按下式计算:
VD≤0.8
式中:V—烃类液体流速,m/s;
D—鹤管内径,m。
大鹤管装车出口流速可以超过上述公式的计算值,但是不得大于5m/s。
B:灌装汽车罐车时,液体在鹤管内的容许流速按下式计算:
VD≤0.5
式中:V—烃类液体流速,m/s;
D—鹤管内径,m。
(3)在输送和灌装过程中,应防止液体飞散喷溅,从底部或上部入罐的注油管末端应设计成不易使液体飞散的倒T形等形状或另加导流板;或在上部灌装时,使液体沿侧壁缓慢下流;
(4)对罐车等大型容器灌装烃类液体时,宜从底部进油。若不得已采用顶部进油时,则其注油管宜伸入罐内离罐底不大于200mm。在注油管未侵入液面前,其流速应限制在1m/s以内。
(5)烃类液体中应避免混入其他不相容的第二相杂质如水等,并应尽量减少和排除槽车底和管道中的积水。当管道内明显存在第二物相时,其流速应限制在1m/s以内;
(6)在贮存罐、罐车等大型容器内,可燃性液体的表面不允许存在不接地的导电性漂浮物;
(7)当不能以控制流速等方法来减少静电积聚时,可以在管道的末端装设液体静电消除器;
(8)在使用小型便携式容器灌装易燃绝缘性液体时,宜用金属或导静电容器,避免采用静电非导电体容器。对金属容器及金属漏斗应跨接并接地。
(9)在设备内进行灌装、搅拌或循环过程中,禁止检尺、取样、测温等现场操作;
(10)当灌装、搅拌或循环停止后,应按操作规程静置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序。
4.不宜采用非金属管输送易燃液体。如必须使用,宜采用可导电的管子或内设金属丝、网的管子,并将金属丝、网的一端可靠接地、或采用静电屏蔽。
电源内使正、负电荷分离,并使正电荷聚积到电源正极,负电荷聚积到电源负极的非静电性质的作用。
非静电力使电源两极间产生并维持一定的电势差。
当电源两极与电路(例如导体)接通后,在静电力推动下,正电荷从电源正极经电路移至负极,电势降低;在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克服静电力的阻碍,使正电荷又从负极经电源内部移至正极,从而形成电荷流动的回路。
因此,静电力和非静电力是构成电流回路的两个必要因素。
非静电力是指除静电力外能对电荷流动起作用的力,并非泛指静电力外的一切作用力。
例如引力就不是非静电力,因为它对电荷流动无作用。
1、用火不慎。
(1)烟头。
科学家预测:一个燃着的烟头,其表面温度是300度,中心温度达700――800度,如果接触到可燃物,就会引起燃烧造成大火。
(2)儿童玩火。
有的小朋友随便划火柴玩,不慎将身边的易燃物点着,引起火灾。
(3)蜡烛。
点燃的蜡烛被风吹倒或拿蜡烛寻找东西时碰到易燃物等,引发火灾。
(4)烟花爆竹。
放爆竹时不观察周围是否有易燃物品。
(5)炉灶。
家用炉灶离家具、柴火、油料等可燃物太近,不小心引燃起火或炉子上的油锅过热起火。
2、用电不慎。
(1)灯具。
白炽灯泡通电后,其表面温度随时间逐渐升高,如果灯泡紧靠易燃物品,如:蚊帐、窗帘、书报、纸张、自制灯罩等,时间过长,就可能引起火灾。
(2)电炉、电电熨斗。
放在可燃物上或使用中停电而忘记拔掉电源插头,来电后烤着可燃物"。
(3)电褥子。
电褥子电热材料是外包绝缘材料的金属电阻丝,不能折叠,揉搓,以免产生断路或短路故障。
长时间通电,可能使铺垫过热引起火灾。
所以,人长时间离开时应关掉电源。
(4)电器的爆炸。
电视机高压放电,电冰箱内贮酒精等易燃、易爆液体,都有爆炸的可能
静电可能是由于化学纤维产品在干燥天气摩擦时会产生静电。此外,家用电器的使用也会对静电效应或房屋产生静电。建议:建议保持一定的湿度,经常擦洗地板,用加湿器喷洒或加湿一些水。经常洗澡和换衣服是消除人体表面积累的静电荷所必需的。脱完衣服后,用手轻轻触摸墙壁,触摸门把手或水龙头前用手触摸墙壁,释放体内的静电,这样静电就不会伤害你。
在天气干燥的季节,人们在开窗户、开车门时,手指常常会有刺痛感,这是人体在释放静电的表现。
研究表明,人体产生静电一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干燥的空气,二是不导电的化纤衣物。如果空气比较干燥,相对湿度在40%以内,就会造成皮肤表面异常干燥,电阻值增大,局部皮肤有大量电荷堆积。如果身着化纤衣物,电荷不易导出,当手指触碰到金属导电物,人体静电会突然释放,手指就会有被电击的感觉。
怎样避免和减轻静电对身体的危害呢?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增加室内的空气湿度,在干燥的晴日,使用加湿器是最好的办法;室内最好不要选用化纤材料的地毯和以塑料为表面材料的家具;电视机、空调机、电脑等家用电器,应连接地线;冬季尽量不穿化纤类衣物,选择全棉或丝织的衣物
1.材质和杂质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杂质有增加静电的趋势;但如杂质能降低原有材料的电阻率,则加入杂质有利于静电的泄漏。液体内含有水分时,在液体流动、搅拌或喷射过程中会产生附加静电。液体内水珠的沉降过程中也会产生静电。如果油管或油槽底部积水,经搅动后容易引起静电事故。
2.工艺设备和工艺参数的影响
接触面积越大,双电层正、负电荷越多,产生静电越多。管道内壁越粗糙,接触面积越大,冲击和分离的机会也越多,流动电流就越大。对于粉体,颗粒越小者,一定量粉体的表面积越大,产生静电越多。接触压力越大或摩擦越强烈,会增加电荷的分离,以致产生较多的静电。
3 . 环境条件和时间的影响
空气湿度。导电性地面在很多情况下能加强静电的泄漏,减少静电的积累。周围导体布置。例如,传动皮带刚离开皮带轮时电压并不高,但转到两皮带轮中间位置时,由于距离拉大,电容大大减小,电压则大大升高。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