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是药材“川贝”的主要来源之一,5-7月开花,8-10月结果。其要分布于中国西藏、云南和四川。那川贝母种植效益如何?
什么时候种植?几年采挖?
鲜货价格多少钱一斤?
市场行情如何?
从玉林中药材市场了解到,松统价格在3800元/公斤;青统价格在3200元/公斤;炉白皮统2950元/公斤。
浙贝母价格:现无硫片统货在58-59元之间,好片60元,统个44-45元,好货48元。比去年同期上涨了50%
浙贝母产地集中,浙江磐安县的新渥、冷水、仁川三镇产量占全国70%以上,其他地区虽有种植,但形不成规模,不足以对产量形成冲击。
湖北贝母与浙贝母同属贝母类品种。虽然药典已明确将其划分,但临床上还是可以互相替代。近几年来,湖北贝母种植面积扩大,年产量达800-1000吨左右,对浙贝母的后市将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在中医药方面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升是体积单位,1升=液体200毫升
参考:
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1.度量衡制
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伤寒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广东省中医院泌尿外科吕立国
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结果是:1合=20ml 1升=200ml 1斗=2000ml。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 4分=1两。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金匮要略》中好几张方子是用分作为计量单位。
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1斤从200g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从200ml上升到1000ml,1尺从23cm上升到了33cm。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定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没有随意扩大,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变化,地主收租,国家收税不再单纯的收粮食,而是收银子或银票,再改度量衡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晋、唐、宋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但是,当时国家规定,医药和天文是关系到人命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旧制,其他行业用新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计量仍然保留的是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都是应用的汉制。宋朝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搞,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剂量,宋朝应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药物作成粗散,煮过后连药渣一起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起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这样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从衡重的方面来看,它用了斤、两、钱、分、厘、毫。从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以后的方书基本用的是宋代这种度量衡制。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就是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2.经方药量的折算
如麻黄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折算过来就是:45g 30g 15g 28g
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
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 15g 15g 15g 10g 4枚
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
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 ,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
《伤寒论》中还有以容量和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有的我们现在仍用容量来计量,如水。但是许多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用容量来计量了,如半夏半升,粳米一升。那么我们今天如何折算呢?可以先折算为现代的容量然后再称重。比如说粳米一升,就用现在的粳米200ml进行称重就是180g。粳米是旱地长的稻子,就是旱稻子。它和水稻是同科属植物,但是在旱地生长。有些人在开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的时候,药房没有粳米,他就告诉病人,回去抓把大米放进取。从理论上来讲大米不能代替粳米,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是热盛伤津津液不足的证候,用粳米在这里是养胃气的,要用大米的话,它除了保胃气的作用之外还有一点利尿作用,所以对于一个热盛伤津的病人,严格的来说用大米是不科学的。半夏半升,我们用半夏100ml,今天称重大概是50g。五味子半升大概是30g。麻子仁丸中的厚朴一尺,一尺当然是23cm,但是宽和厚没有说,我们今天用中等的厚朴,就是宽3.5cm,长23cm,称重大概是15g。五苓散用一方寸匕,就是用一个边长是一寸的正方形药勺来去这个散,我用一个2.3cm见方的纸板来取五苓散,称重大概是5-6g。
用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我们今天还有用数量来计算的如大枣等。但是这种方法已经不常用了,都改成了称重的方法。如杏仁,我们不再数多少个杏仁,而是称重。有人称得杏仁100粒去皮尖是40g,桃仁100粒称重是30g,枳实一枚是18g(中等大小),附子一枚20g,大的附子一枚25g,乌头一枚大约是5g。还有个一钱匕,说法很多,没有考察清楚,大概是1-1.5g。
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复称量核实,摘要如下。
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
两=15.625克
升=液体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龠=10毫升
撮=2克
方寸匕=2.74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 草木类药末约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7克
一分=3.9-4.2克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力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虫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所用食材:
【主料】雪梨一个(秋梨更佳)
【辅料】川贝3克(大约小半勺)百合5克、冰糖20克
制作过程:
第一步处理川贝,我们见到的川贝一般是完整的颗粒,川贝是一种名贵的中药,论克来卖,1-2元每克是正常的价格,注意辨别伪品,所以要尽量到正规中药店里去买,大概4粒左右的川贝,研磨成粉末状备用。
第二步处理梨,梨我这里用的是秋梨,秋梨果肉更加紧实,个头也更大,含糖量高,很适合做梨水来喝,先在梨五分之一处横切一刀,做成一个盖子,然后用刀和勺子配合,将果核去除,果肉挖出备用,四周留半指左右果肉包裹。
第三步加入辅料,梨中放入粉末状的川贝,百合和冰糖,百合其实也研磨碎更好。将挖出的梨的果肉切碎,放入其中。
第四步蒸梨,蒸锅内加足够的水,因为我们要蒸上一个小时的时间,将梨放入一个稳定的底座上(小碗即可),加入一半的热水,不需加满,蒸的过程中自然会充满水分,盖上梨的盖子,大火烧开,中火持续蒸一个小时。
第五步出锅,一个小时后关火,不要立即揭开锅盖,以免梨收缩汤汁溢出,焖5分钟后,端出这道”川贝冰糖炖雪梨“,即可食用。
市井说:川贝冰糖炖雪梨是一道常见的润肺汤水,目前这个季节喝是最合适的,喝完以后嗓子确实比较舒服。川贝是一味药材,不要放多,一个梨大概放的量跟炒一盘菜用的盐的量差不多。这个并不是只喝汤水,梨的果肉和百合等辅料也要吃掉,百合可以提前泡发。
川贝和川贝母没有区别。他们指的是同一种药材,川贝母可简称“川贝”。贝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最早见于《诗经》,《神农本草经》将贝母列为中品。目前,贝母药材市场比较混乱,贝母不仅包括百合科贝母属植物,而且也包括葫芦科的土贝母,甚至还有别的植物。按品种的不同,可分为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大类。
川贝母的产量为每年每亩地三百斤。川贝母需要在每年土地解冻前整地,清除地面杂草施入足量肥料,整理种植土地也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种植的土壤中杂草过多会影响主植株的养分吸收和积累,从而降低最终收获时节的川贝母产量。
在合适的时间采用条播、撒播或点播的播种方法,点播的方法虽然费时,但可以有效提高出芽率,使用此方法最终产量会增加五十斤左右,出芽率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最终产量。川贝母的生长过程中多余阳光的要求不高,甚至在春、夏两季阳光比较旺盛的时节需要进行遮光工作,川贝母喜欢生活在荫蔽的环境中,强烈的阳光直射时植株水分蒸发加快会造成植株晒伤或者死亡,从而产量也会减少很多。
贝母色是白色。
贝母为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供药用,药材“贝母”为本属植物的干燥鳞茎,有悠久的使用历史。贝母因其形状得名,《本草经集注》说:“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别名: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药实。贝母属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特别是地中海区域、北美洲和亚洲中部
四川所产的川贝母品质最好。川贝母是我国传统的一味名贵中药材。从野生到栽培种植,目前分布在我国的很多地区。其中主要盛产川贝母的产地有西藏的东南部地区、云南的西北部地区还有四川的西部地区都有种植,分布在海拔高3200-4300米高的山坡上。此外,在甘肃南部、青海、宁夏、陕西、山西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1800-2300米的地区。川贝母的主要产地在四川,其中分为三个品种,分布是松贝、川贝、青贝,其中以川贝母的品质最高。也就是说四川所产的川贝母品质是公认的好。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