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寄奴,据《南史·宋本纪》载: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首先发现这种药,每遇生疮,敷之即愈,因而得名。
何首乌,是唐代一个姓何的老人常以一种不知名的药物来充饥,因而寿高一百三十岁以上,须发仍然黑润,所以后人称这种中药为何首乌。
徐长卿、使君子、杜仲等的命名,也各自有其生动的故事传说。
小时候我听一位老中医讲过“葛根”的故事。
据《本草纲目》记载:葛根,性凉、气平、味甘、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高血压颈项强痛,具有止渴、消渴、清热、排毒等诸功效。对治疗“三高”,老年痴呆症、记忆力减退等病有显著疗效。
在古时候,有一位老者住在大山上,无儿无女,一个人靠采挖中草药、给老百姓看病为生。一天,老者正在山上采药,忽然听到山下人喊马叫,一片嘈杂声。过了一会,一个少年慌乱的跑到山上来,见到老者就跪在地上,哀求老者救救他,少年说:“老人家救救我吧!我是京城户部尚书的儿子,父亲被奸臣诬陷造反,被昏君不问青红皂白就抓进了天牢准备问斩,还要赶尽杀绝……全家几十口人就我一个人逃了出来……”老者听闻是贤臣之后,就把少年藏在了山上。追捕少年的官兵在山上搜了两天也没找到,就回京城复命了。原来老者把少年藏在了山顶悬崖边上的山洞里,这个山洞非常隐蔽,外人根本就找不到。老者也是常年累月在这大山上采药,无意中才发现这个山洞的。这个山洞在山顶的悬崖边上,面朝南方,采光相当的好,非常隐蔽也非常惊险,洞口都被树木和草药遮挡着,是一个天然避难所。
官兵走了之后,少年就拜老者为师,跟着老者学习采药制药、看病医术,少年是官宦之后,打小就读书识字,又聪慧伶俐,所以学习起来得心应手,很快就掌握了各种采药制药和医术。
时光如梭,转眼三年过去了,少年的医术更加精湛,完全可以自己给百姓诊断开药了,而老者的身体却大不如前。一天,老者带着少年又来到了山顶的山洞,站在洞口眼望着悬崖上的几株草药说:“徒儿,看到那几株药了吗?那是能救百姓命的好药啊!可惜这药材极少,又是长在最险峻最朝阳的地方,我年轻的时候还能过去采一点,现在是不行了……在咱们屋前我曾经栽种过,可就是活不成。这两年我在一本古书上找到了这种草药的记载,书上说要想移种此药必须得用人的鲜血浇灌才能活。”
少年听了大吃一惊,“师傅您莫不是要……”
老者缓缓说:“附近的百姓们需要这药材救命,可是就这几株完全不够用。只能把它们移植,才能增加药材的量。我老了,不久就归西了,想在临死前为百姓,为后人再做一点贡献……”
少年遵从老者的愿望,从悬崖边上移下来那几株草药,种在了屋前最朝阳的地方。用来浇灌草药的,正是老者的鲜血。老者自己用刀划开手腕,鲜血一滴一滴的浸落在草药上,老者始终是微笑着直到血尽。老者驾鹤西去了,草药长的异常旺盛,不多久就长遍了整个半山腰,少年用这些药救活了无数的百姓。少年用老者的姓氏给草药取了一个名字,叫做“葛根”。每年清明节,附近的百姓都会自发的来到大山上,在老者的坟墓前烧纸叩头来祭奠葛姓老者。
是根据植物的生长形态而命名的,它的叶片是围着茎秆环周生长的,共两层,第3层是开的花果,远处看好像古建筑的楼房,故得名重楼也。
夏枯草这个草药名字的源于一个故事,一个秀才家中老母亲患瘰疬病,即脖子肿得老粗还流脓水。秀才找到一个郎中,郎中去山上采了一些有紫色花穗的野草回来,剪下花穗用来煎药给秀才母亲吃,渐渐的秀才母亲病好了。
郎中临走前跟秀才说过,这个野草到了夏季就没有了,但是秀才并没有记在心上。没过多久,县官的母亲也得了瘰疬病张榜求医。秀才听说以后立刻揭了榜去见县官,带了一群人去山上找治病的野草,怎么找也找不到被打了五十大板。
再次遇到郎中才知道,原来这种草药一到夏天就没有了意思是枯萎了,需要的话得提前采摘晒干备用,所以秀才只怪自己粗心大意,白挨了一顿板子。为了记住这事,就把这草叫作“夏枯草”了。
中医历史典故比较多,流传较广的有:
公元前26~22世纪时,黄帝是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岐伯,传说中的医家,黄帝的臣子。现存有中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内经》,此书托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的形式而成,又称《黄帝内经》。后世称中医学的“岐黄”、“岐黄之术”,即源于此。
《孔子传》载:“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即无所不通。手,指专司或专情其事的人。医中圣手即是对医生精湛医术的高度称赞。
卢医 《史记扁鹊仑公列传》载: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姓秦,名越人,其治赵简子、太子疾。《列子力命篇》载:医者卢氏被人称为“神医”。扁鹊卢氏即“正统神医”也。
悬壶《后汉书·费长房传》载,市中有一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市头。而他的药给人治病,每每药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们的注意。结果发现这个神奇的老头,每到落市关门后,他就跳入葫芦里。古代医药不分家,就把“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一些开业医生也将葫芦作为招牌,表示开业应诊之意,后人称医生的功绩为“悬壶济世”。
三国时的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谢,不受礼,只要求治愈者在他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重症愈者种5株,轻者1株。数年后,蔚然成林,红杏累累。他建一“草仓”,告诉人们,要杏果的,不用付钱,只要拿一器谷子来换一器杏果。这样用杏果换来的谷子堆积满仓,他用这些谷子救济贫民。人们非常感谢他,送他匾额上写“杏林”、“医林”、“誉满杏林”、“杏林春暖”。这些赞誉之词成为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雅称。
传说,董奉一天回家途中遇茅草丛中卧着一只老虎。细看没有吃人的凶相,一动不动,抬头张嘴,大声喘气,流着泪,表情很痛苦样子,是求董奉治病。董仔细看了老虎说:“明天此时你来此等候,我给你治病。”老虎点头走了。第二天董奉把两个铁环戴在胳膊上,叫老虎张口,铁环用来防虎咬。他用手掏出老虎喉咙里的骨头,治愈了老虎的病,后来老虎为了报恩,就为董垂守杏林。今人用“虎守杏林”,意在褒扬像董奉那样高超的医术。
华佗一次在途中,见有人出殡,他看见棺材缝里流出来的血,还像活人的血,于是上前救治,终于救活在棺材里假死的产妇,被人们誉为“神医”。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三国演义》说他能为曹操开头颅治其头风病。后人用“再世华佗”来赞扬医生的医术高明。
青囊指古代医生盛医书的囊,后借指医术。《后汉书·华佗传》张冀《补注》:“吴押狱者每以酒食供奉,佗感其恩,告日:‘我死非命,有青囊未传,二子不能继业,修书与汝,可往取之’。吴至金城,取又藏之。佗知不免,大饮如醉而殂。吴弃役回家,向妻索书,妻日:‘纵学得神术,终毙于狱中,故我以囊烧毁也’”。因华佗精医术,生前行医各地,声名颇著,所以,“青囊”也成了医术的代称。
唐代药王孙思邈,医德高尚,堪称医学界的典范。他在《千金要方》中写道:“若有疾厄(灾难)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瞻前顾后,虑吉凶,护措身命。深心凄怆,勿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成苍生大医。”后人对医德高尚的医生尊称“苍生大医”。
秦艽的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四处发兵,攻占其他六国的城池。士兵常年征战在外,风餐露宿,因此不少士兵患上了腿痛、膝盖痛的毛病。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大部分得病的士兵都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不少士兵在冲锋陷阵时由于腿脚不便,被对方士兵给杀死。
部队中有一个随着军队一路南下的年轻军医,不仅亲眼目睹自己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由于腿痛不便被对方士兵杀死,而且还看到很多老百姓除了饱受战争之苦外,同样受到腿病不便的折磨,这让他心痛不已。一路上不知道尝了多少种药,遭遇过多少困难,都没能打消他找药的决心。一连数月都未能找到适合的草药,他身心俱疲,但是一想到那些正在遭受病痛的百姓和士兵,他又继续踏上了寻药之路。
一日,在寻药途中他遇到一位白头发白胡子的老者,老者看上去百十来岁了,但是仍然面色红润,即使全身负重也能健步如飞。请教之后,才知老者乃名医扁鹊之徒。军医无比敬慕遂拜老者为师,随老者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年轻的军医问道:“师傅,我在军营中和路上遇到很多腿痛、膝盖痛的患者,但是苦于无药治疗,请问师傅,治疗这个病可有良方?”老者随手便指着路边的一株草说,这个草能治疗你说的腿疾,你多采些这个草去给百姓治病吧。说完便从怀中拿出一本帛书交到他的手中说:“这是扁鹊先师留给我的医籍,我已经老了,不能像以前那样游走四方为百姓治病了,你拿去好好学习。你跟随我学习了这么长的时间,我已无可教你的东西了,记得为医者不得以已之医术为求财之本,当以除却天下百姓之病痛,记已任,方可为大医,切记切记!”说完便骑鹿而去。年轻的军医眼含热泪,向师傅磕了3个响头后,便下山去了。
下山后,他按照师傅的教诲,教身患腿疾的百姓和士兵自己识药、采药,渐渐地这些百姓和士兵的腿疾都痊愈了。随后他游历各地给百姓治疗这种腿疾。由于这个药材来自秦国,且药材干燥后根茎有皱纹并且绞结在一起,所以人们就把这个药材叫做“秦纠”,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秦艽”。
中草药传说,民间药物传说。包括民间流传的有关草本木本以及鳞介、禽兽、金石等常用药物的各种传说。大都属虚构性故事。
中文名
中草药传说
中草药传说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了偶发性的医疗活动。《山海经》中,即有许多关于古代人医药知识的记载。《淮南子·修务训》中将药物的发现说成是“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结果。这些都是关于中草药的早期传说。
中草药传说中草药传说按其内容大体可分三类:
第一类是讲述某些中草药的发现过程,通过对某些药草性能和采集经过的叙述,赞美了采药人的不畏艰险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如能治癣疥、湿疹的《蛇床子》的传说,就讲述一个勇敢的青年,为医治村中传染蔓延的疥毒,不顾生命危险去到蛇岛,从毒蛇的身下挖出一种野草,消除病患的过程。
第二类讲述药物的来历,通过某些药物来历的虚构情节,对社会上存在的贪婪、自私和虚伪、欺骗等思想行为进行批判。其中有的还涉及劳动人民被剥削和压迫的处境和某些反抗情绪。这类作品想象成分较多,情节也较曲折,如《续断》所讲便是一个曲折悲惨的故事。其主要情节是,走山串乡的江湖郎中用祖传丹药使一个青年起死复生。药商山霸欲利用他发财,他拒绝后,腿被打断,以草药续断治愈。如此三次均用续断治愈,从此留下续断这味药。
第三类是单纯解释药物名称的。有的利用药物谐音生发故事,如《当归》、《知母》;有的以草药形状命名塑造形象如《人参》、《白头翁》;有的将药物的名称人格化,以物喻人,如《金银花》、《佩兰·霍香》等,表现手法各有不同。
中草药传说,多与药物的性能、形状、特点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知识性和思想意义。
在周朝的时候,有一个人非常孝顺,他姓郯,后人尊称他为郯子。
他的父母年纪大了,常常犯眼病,郯子痛在心里,关切地安慰道:“父亲、母亲,你们千万不要着急,我一定会想办法治好你们的眼病的。”
母亲说:“郯儿,我跟你的父亲年纪都大了,时日不多,只是,想喝一点鹿乳。”想取鹿乳,谈何容易?一不小心,只怕鹿乳没有取到,反而丢了性命。但是,看着年迈的父母,郯子决定,无论有多么困难,也要想办法得到鹿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有一天,他听人说,北山森林茂密,常常有鹿出入,便决定去北山。他跑到集市上,买了一张鹿皮,披在身上,假扮成鹿的模样,进山去了。他在山里绕来绕去,四处寻找,眼看天渐渐暗了下来,还没有发现鹿的踪影,心中着急。忽然,他听到一阵阵叫声,哎哟,不好,遇到野兽了!他连忙躲起来,一动也不敢动。可是,过了好久,也没有看见野兽出来。再一看,哟,原来是一群幼鹿饿了,在呼唤妈妈来给它们喂奶呢!郯子灵机一动,伏下身子,悄悄地凑了过去,趴在幼鹿中间,等待母鹿回来。刚趴一会儿,母鹿就回来喂奶了!郯子高兴极了,学着幼鹿的样子,开始用瓶子吸奶,然后带回家给父母喝。从此,他每天都用这种办法取鹿乳。
有一次,郯子正在取鹿乳,忽然一群猎人正悄悄向这边靠近。母鹿也发现了,一声惊呼,鹿群四处逃窜,只有郯子不知如何是好,愣在那儿。眼见猎人已经拉开了弓,郯子急忙脱掉鹿皮,叫道:“慢!箭下留人!”猎人惊恐万分,不知为什么鹿会忽然会变成一个大活人,还会讲话?郯子见了,就向猎人讲了事情的经过。猎人听完,敬佩地竖起大拇指,说:“郯子,你真是个大孝子。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遇到你这种人。我这里也有一些鹿乳,你带回家去吧!”
郯子感激地看着猎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带着鹿乳回家了。
地道药材又称道地药材,是指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或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的中药材。“地道”二字具有原产、真实、特有、优质等含义。我国的地道药材有200余种,它们往往具有以下特点:具有特定的优良种质;产区相对固定,具有明确的地域性;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和产地加工均有一定特色,比其他产区的同种药材品质佳,质量好,具特有的质量标准;具有一定的形成历史;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由于种植规模大,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优,市场竞争力强,往往会给地方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中医中药是祖国的传统医药,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中药处方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专用名词”,使煎药者无所适从。那么,其含义是什么呢?
文火、武火
慢火煎谓之“文火”,急火煎谓之“武文”。前人有“急煎取其生而疏荡,久煎取其熟而停留”之说。一般煎药先武后文,即开始用武火,煎沸后用文火。如《本草纲目》载:“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
使君子:相传北宋年间,有一位乐善好施的郎中名叫郭使君,在一次上山采药途中,遇到了一种果实,像山栀,剥皮尝了一下,味道甘淡,便带回家,为了好放置就炒干果实,在炒的过程中,小孙子闻到香气跑过来,郭郎中捏了几个给他吃,第二天小孙子排便时竟然排出了几条蛔虫,过了几天郭郎中又捏了几颗给小孙子吃,次日复排虫。
此后,在诊治有虫积的患者时,郭郎中便会使用这个药,救了很多人。
名声越传越远,人们就用郭郎中的名字,来命名这味药,名为使君子。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