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蚯蚓喂禽类最好,蚯蚓粉也可与米、面等混合加工成饼干、面包等各种熟食品。
蚯蚓的具体用处如下:
1、对人类的药用和食用价值
蚯蚓是传统中药,具有解热、镇痛、平喘、降压、利尿和通经络的功能,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哮喘、红眼、咽喉肿、水肿、风湿痛、半身不遂、头痛、发烧、烫烧伤等各种病症症状,还可促进新陈代谢,有利护肤美容。
蚯蚓作为食品也有鲜美味道和很高的营养价值,其营养成分,据试验含粗蛋白72%、糖类15%、脂肪10%、其它3%。其肉和牛、猪肉等混合可制成各种美味的副食品。
经过加工的蚯蚓粉也可与米、面等混合加工成饼干、面包等各种熟食品。
2、畜禽饲养动物蛋白饲料
鲜蚯蚓喂禽类最好,是营养丰富的高蛋白饲料。雏鸡用量可占日粮5 %,一个月以后中鸡可占10 -15%,育肥鸡和蛋鸡可占20%。
鸭对蚯蚓的消化能力特强,喂蚯蚓量还可适当加大。对草食畜如牛、羊 、兔等可加工成干粉或经蒸煮以后饲喂,因其含蛋白质比例高,喂后增产效益显著,如奶牛和奶山羊经喂蚯蚓干粉以后,可使泌乳量增产10-40%。
对杂食单胃牲畜如猪在使用时要谨慎一些,一般其喂量不要超过日粮的8 %。原因是蚯蚓体内含有一种γ蚁酸,喂量过多时会产生麻痹作用。
3、水产业喂养的高效饵料
一般爱好钓鱼者习惯都以蚯蚓作诱饵,可见蚯蚓作为饵料对鱼类的吸引力。可以说,各种鱼都喜欢吞食蚯蚓,特别在幼鱼阶段,其中鲤鱼、鲑鱼、河鳗是最爱吞食蚯蚓的鱼类,而鲢鱼、鳙鱼在幼鱼时也吞食蚯蚓,成鱼后则转食其它如底层腐殖质和浮游生物。
至于黄鳝、甲鱼、乌龟、蛙类、蝎子、哈蚧、蛇等各种特种水产业,无一不将蚯蚓作为重要食物,特别对蛙类有些地方经喂养后,改变了青蛙非活食不吃的习性,对促进蛙类饲养业的开拓发展有积极作用。
以蚯蚓为链条的循环农业,是利用蚯蚓自身的强大的消化功能,把农业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来养殖蚯蚓,养殖原料很广,家畜(牛、羊、猪、马等)粪便结合农业废弃物(如瓜果蔬菜、农作物秸秆、草皮修剪物等)经过简单堆积发酵就可以直接养殖蚯蚓。尤其是瓜果和蔬菜废弃物是最理想的原料。
这些农业废弃物经过蚯蚓转化就变成高效有机肥(蚯蚓粪),蚯蚓粪使用在农作物、瓜果、蔬菜和经济林木上,不但能够增产而且还能改善品质,比如增加水果的含糖量,使果品外观更美,卖相更好。叶类蔬菜叶片增厚色泽深绿增产最明显。
蚯蚓是衡量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
蚯蚓的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无机盐,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并改土壤善结构,还能中和酸性或碱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适于农作物的生长。如果农田中的蚯蚓消失了,土壤健康指标是很差的。因为蚯蚓不仅能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肥力还能改土壤善结构。
蚯蚓是土壤肥力转化师,是象征土壤质量好坏的生物体,农田里没有蚯蚓代表着土壤已经出问题了!那么你是否留意过,土壤里已经好久没看到蚯蚓了?
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大雨过后,水淹,雨水把土壤缝隙中的氧气排挤出来,土壤中的氧气减少,蚯蚓在土壤中无法呼吸,为了呼吸蚯蚓纷纷钻出地面。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中的氧气,有利于根系的呼吸和生长。
为什么我们现在在耕地里看不到蚯蚓
五十年代以来,农作物施肥主要靠化肥。由于我们长期的偏重于提高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和杀虫剂,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劣变,土壤肥力下降,加速表土冲蚀,土壤板结,化学特性劣化(土壤酸化,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的流失等)以至于造成土壤中的蚯蚓生存环境被破坏从而导致蚯蚓的减少或灭绝,蚯蚓减少可代表土壤生态被破坏,土壤质量降低!
土壤离不开它
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有:消费者、分解者和调节者。
蚯蚓能破碎、分解和混合有机质。蚯蚓的取食活动加强了植物残体分解中的生物过程,富含易水解氮的蚓粪又加快了周围凋落物的矿化过程。
蚯蚓活动能改变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使土壤有机质呈斑块状分布,并能将有机质与矿质土混合,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微粒。
蚯蚓能提高土壤中可利用氮和磷的水平。蚯蚓活动能提高土壤矿化氮的浓度,原因是蚯蚓消费了大量的土壤微生物,加速了微生物组织的矿化和周转。
蚯蚓的掘穴行为及取食偏好与土壤有机磷源的特性关系密切,蚯蚓的活动便于磷向下移动,提高了磷在土壤中的斑块分布,同时在蚯蚓粪或洞穴等“热点”区域能显著改变磷的状态,如可溶性、有机磷库、碱性磷酸酶活性等。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蚯蚓对土壤结构、团聚体形成以及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所需的物理条件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蚯蚓主要通过其排泄物及孔道影响土壤结构,能促进了土壤团聚过程,使空气和水容易抵达植物的根部。
蚯蚓的活动还能对土壤pH值、氧化还原状态、土壤温度等土壤调节因子有所影响。如蚯蚓排泄物pH值明显高于周围土壤,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对植物、微生物及其他动物的影响
对植物的影响:蚯蚓对土壤中可利用氮、磷有重要影响,可以促进植物生长,还可能使植物体内化学物质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对植物种子的散布、埋藏以及植物幼苗的恢复和空间分布均有明显的影响。
对微生物的影响:在有蚯蚓作用的土壤中微生物总量减少,而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增加。而且通过蚯蚓肠道后,虽然微生物总量减少,但有活性的微生物生物量增加。
对其他土壤生物的影响:蚯蚓的活动也常有利于其他土壤动物的生存,比如它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跳虫的丰度和多样性。蚯蚓能通过很多途径,如直接摄食土壤和凋落物中的线虫,或通过蚓粪间接改变线虫群落结构。蚯蚓粪中几乎没有植物寄生性线虫,但食细菌线虫比例明显升高。
另外:蚯蚓粪含氮磷钾分别为1.4%、1%、1%,含腐殖酸46%,含23种氨基酸,丰富的蚯蚓蛋白酶,每克蚯蚓粪有105×8个有益微生物(老化土壤只有105-106个),并具颗粒均匀、透气保水、无味卫生、肥效持久等特点。含水85%的20厘米厚蚯蚓粪在酷暑中晒15天,含水量仍可以达到45%,大大增强土壤的抗旱能力。蚯蚓粪中的蚯蚓酶还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毒、有害菌和对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的物质。蚯蚓粪是一种理想的天然生物肥。除此之外,蚯蚓还能降解、疏散土壤中的污染物。
蚯蚓的用途跟价值表现在营养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
营养价值:蚯蚓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非常适用于现代人所追求的营养时尚,而以副农产品作为饲料养殖的蚯蚓还可以称为安全食品资源。
经济价值:蚯蚓在土壤里面穿行是可以让土壤疏松并且起到改良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作用,排出的蚯蚓粪便是一种高效的有机肥料。繁殖蚯蚓可以生产有机肥料,也可以到减轻污染的目的,加工后的蚯蚓也可以制作食品,用途跟经济价值是比较高的。
蚯蚓是一种小小的动物。别看蚯蚓小小长长的体型,可是利用价值、营养价值不可小觑哦!蚯蚓而且还是益虫,经常在土里钻,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下关于蚯蚓为什么钻洞及钻洞的好处,蚯蚓能够对多个决定土壤肥力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因而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
它可以通过取食、消化、排泄和掘穴等活动在其体内外形成众多的反应圈,从而对生态系统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产生影响。
蚯蚓在生态系统中既是消费者、分解者,又是调节者。
野生蚯蚓对人类的益处很多。
第一,蚯蚓在土壤里活动,使土壤疏松,空气和水分可以更多地深入土中,有利于植物生长,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第二,蚯蚓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蚯蚓吃进的腐烂有机物和大量土粒,经过消化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其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养分。
第三,蚯蚓的身体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价值很高,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
第四,利用蚯蚓来处理有机废物的效率很高,如1亿条蚯蚓一天就可吞食40吨有机废物,因此,蚯蚓对人类的益处很多,所以,我国和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开展蚯蚓的利用和养殖事业。
1、蚯蚓吞食土壤,使土质变得细腻肥沃,同时它们在地下钻来钻去,也可以翻土耕耘
2、蚯蚓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是鸡鸭等家禽非常喜爱的肉类食物
3、蚯蚓还可以作为淡水钓鱼的鱼饵,能够适应多种水域的鱼类
4、中风半身不遂:地龙、红茶各9克,全蝎6克,赤芍、牛膝各12克。水煎服
扩展资料:
蚯蚓又名地龙,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陆栖无脊椎动物。蚯蚓(earthworm)是环节动物之一,世界上有蚯蚓3000余种,我国亦有200多种。全国广泛分布的有环毛蚓、爱胜蚓、异唇蚓、杜拉蚓等品种。
蚯蚓是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由于它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稀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同时,蚯蚓吃进的腐烂有机物和大量土粒,经过消化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其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养分,能很好地提高土壤的肥力,一些专业的学科论文在谈到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时,曾将它比喻为生态系统工程师,这足以说明它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
另外,蚯蚓不仅可以作为鸡、鸭等家禽的饲料,还是我国一种重要有价值的中药材。
蚯蚓是环节动物,外形像条蛇,蚯蚓有再生功能,即使身体断为几截,也会长出完整的头尾,蚯蚓靠潜入土中吃土为生,它在土中穿出孔洞有利庄稼生长。它也是一味中药材,它的药名叫地龙。
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并改善结构,还能促进酸性或碱性土壤变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适于农作物的生长。
由于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用作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饲料,都能取得增产的效果。蚯蚓在药物学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是常见的中药材,有解热、镇痉、活络、平喘、降压和利尿等作用。蚯蚓体内可分泌出一种能分解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纤维的特殊酶,因此,树叶、稻草、畜禽粪便、生活垃圾、活性污泥和造纸、食品工业的下脚料等,都可以是它的食料。蚯蚓能够在一定程度内消除环境污染。因此,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蚯蚓养殖工厂,并把蚯蚓养殖工厂称为“环境净化装置”。由于蚯蚓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汞、铅和镉等微量金属,这类金属元素在蚯蚓体内的聚集量为外界含量的10倍。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蚯蚓可作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动物。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