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温下保存五年的种子,发芽率仍有25%左右。在20厘米的土壤耕作层可存活3年,一般4-5年居多;繁殖能力强,分蘖能力强,一粒雀麦种子在第二年最少产出2000粒,第三年可达到400万粒以上;一粒野燕麦种子在第二年最少产出500粒,第三年可达到25万粒以上;一粒节节麦种子在第二年最少产出60粒,第三年可达到3600粒以上。
荞麦不是小麦,荞麦又称为三角麦、乌麦、花荞.是蓼科荞麦属作物, 麦子穗状花序称麦穗,是小麦, 燕麦,又名雀麦、野麦 是三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其营养成分属燕麦最高了 我国人民日常食用的小麦、稻米、玉米等9种食粮中,以燕麦的经济价值最高,其主要表现在营养、医疗保健和饲用价值均高。
1,一般治野麦子的药对小麦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建议用人工拔的方式去除,因为野麦和种的小麦同属于禾本科植物,而农药是对一类植物起作用而不是对某种植物起作用。
2,如何控制野麦子生长:
播前土壤处理:在小麦播种前用化学除草剂燕麦畏对土壤进行处理,处理前将地整平呈待播状,趁表土墒足每亩用40%燕麦畏乳油200毫升对水50公斤,施药后2小时以内用圆盘粑地深度10厘米,使药土混匀。土壤墒情较差时,用40%燕麦畏乳油250毫升,每亩对水50公斤,用55悬挂喷药机,进行喷雾。这样可以防治小麦出苗期间的野燕麦出苗。
苗后土壤处理:冬小麦地春季灌第一水时或春小麦地灌第一水时,结合施肥,按每亩40%燕麦畏乳油200毫升与8公斤尿素拌好,随施肥,随浇水,防治小麦田浇完第一、二水后野燕麦大量出苗,危害小麦生产。在小麦浇完二水后若发现还有野燕麦在生长,此时采用茎叶处理,即采用膘马进行田间喷雾来灭除野燕麦。在浇完二水后2~3天,田间相对湿度达到80%~90%进行,效果最好。
亩用药量6.9%骠马胶悬水剂60毫升,对水30公斤进行人工喷雾。若麦田有双子叶杂草如灰绿藜、自生油菜等可每亩混配50毫升70%2~4DJ酯乳油,但骠马用量要达到70毫升/亩,仍对水30公斤。
法国野燕麦
法国野燕麦,恶性杂草。起源于欧洲和地中海地区,是极具危险性的田间恶性杂草,其生命力、竞争力及生态可塑性都很强,传播途径多,繁殖系数大,在发生区容易形成单一群落,降低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常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景观破坏。是我国禁止进境的检疫性杂草
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别名野麦子、扁穗冰草、羽状小麦草。冰草为禾本科多年生旱生禾草,是温带干旱地区最重要的牧草之一。能生长在干燥草地、山坡、丘陵以及沙地。由于品质好,营养丰富,适口性好,各种家畜均喜食;又因返青早,能较早地为放牧家畜提供青饲料。
它特别具备抗旱、耐寒、耐牧以及产子较多等特性,在放牧地补播和建立旱地人工草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冰草的根为须状,密生,聚沙套和入土较深特性,因此,它还是一种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和固沙植物。
不能
打除草剂的目的是为了除草,主要喷施在杂草上,而芸苔素作为一种生长调节剂,具有促根壮苗、增加小麦抗逆性的效果,主要喷施在小麦上,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两种药剂混在一起使用的话,杂草也会吸收到芸苔素,这样的情况下,芸苔素相当于起到了“解药”的作用,影响小麦除草剂的效果,导致杂草不死的情况。
五谷杂粮有哪些?
五谷,在《孟子腾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再而后便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现在通常说的五谷杂粮,是指稻谷、麦子、大豆、玉米、薯类,而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所以五谷杂粮也泛指粮食作物。因此通常认为,五谷是粮食作物的统称。
五谷杂粮的来历
“五谷”这一名词的最早记录,见于《论语》。根据《论语》的记载:二千四百多年以前,孔子带着学生出门远行,子路掉队在后面,遇见一位用杖挑着竹筐的老农,问他:“你看见夫子吗?”老农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夫子?”
五谷的意思是指五种谷,但是五谷这一名词在当初创造的时候,究竟指的是什么,没有留下记载来。汉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即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麦、菽。
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虽然相沿了两千多年,但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却因时而异。五谷中的粟、黍等作物,由于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况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南方人口的增加是与水稻生产分不开的。水稻很适合于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区种植,但最初并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谷之外。然而却后来居上。唐宋以后,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据明代宋应星的估计,当时在粮食供应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绝对优势,大、小麦、黍、稷等粮作物,合在一起,只占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退出粮食作物的范畴,只作为蔬菜来利用了。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粮食作物的行列时,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粮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马铃薯相继传入中国,并成为现代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种五谷杂粮的介绍
1.五谷杂粮之芸豆。俗称二季豆或四季豆,豆科科菜豆属。芸豆适宜在温带和热带高海拔地区种植,比较耐冷喜光属异花授粉菜豆、短日照作物。芸豆营养丰富,每百克芸豆含蛋白质23.1克、脂肪1.3克、碳水化合物5.9克,菜豆6.9克、钙76毫克及丰富的B族维生素,鲜豆还含丰富的维生素C。
2.五谷杂粮之小豆。别名红小豆,赤豆,赤小豆,五色豆,米豆,饭豆。中国小豆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陕西及东北三省种植面积较大,其次是安徽、湖北、江苏和台湾等省;其余省、市、区种植面积较小或零星种植。
3.五谷杂粮之豌豆。别名麦豌豆、寒豆、麦豆、雪豆、毕豆、麻累、国豆、蚕豆(吴语)等。软荚豌豆别名荷兰豆。豌豆上海附近地区称“小寒豆”豌豆属豆科植物,起源亚洲西部、地中海地区和埃寒俄比亚、小亚细亚西部,因其适应性很强,在全世界的地理分布很广。
4.五谷杂粮之黑豆。豆科植物大豆黑色种子。又名乌豆、黑豆,味甘性平。黑豆具有高蛋白、低热量的特性。表面黑色或灰黑色,光滑或有邹纹,具光泽,一侧有淡黄白色长椭圆形种脐。黑豆中微量元素如锌、铜、镁、钼、硒、氟等的含量都很高,而这些微量元素对延缓人体衰老、降低血液粘稠度等非常重要。
5.五谷杂粮之谷子。即粟。大地上生长的农作物多种多样,但统称为“五谷”,可见谷在农业中的地位之重。谷子碾出的小米,养育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在中国,谷的栽培已有7000年悠久历史。但美中不足的是,谷一直是一种好吃的低产作物,亩产不过百十来斤。
6.五谷杂粮之燕麦。又名雀麦、野麦。燕麦一般分为带稃型和裸粒型两大类。世界各国栽培的燕麦以带稃型的为主,常称为皮燕麦。我国栽培的燕麦以裸粒型的为主,常称裸燕麦。裸燕麦的别名颇多,在我国华北地区称为莜麦;西北地区称为玉麦;西南地区称为燕麦,有时也称莜麦;东北地区称为铃铛麦。
7.五谷杂粮之糜子。属禾本科黍属,又称黍、稷、禾祭和糜。糜子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中国主要制米作物之一。糜子有软糜子与硬糜子之分。软糜子又叫黍子,软糜子碾下的米称软米,著名的陕北米酒即用此米做成。软米压成面即可做糕,可做炸糕、枣糕。硬糜子碾成米,称之为黄米。
8.五谷杂粮之薏仁。又名薏苡仁、苡米、苡仁,土玉米,薏米、起实、薏珠子、草珠珠、回回米、米仁、六谷子。薏米是补身药用佳品。据医药部门化验分析,薏米含蛋白质16.2%,脂肪4.6%,糖类79.2%。冬天用薏米炖猪脚、排骨和鸡,是一种滋补食品。夏天用薏米煮粥作冷饮冰薏米,是很好的消暑清补剂。薏米的种仁和根又能入药治病。
9.五谷杂粮之大麦。具坚果香味,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蛋白质、钙、磷含量中等,含少量B族维生素。因为大麦含谷蛋白(一种有弹性的蛋白质)量少,所以不能做多孔面包,可做不发酵食物,在北非及亚洲部分地区尤喜用大麦粉做麦片粥,大麦是这些地区的主要食物之一。
10.五谷杂粮之荞麦。蓼科荞麦属的植物,普通荞麦和同属的苦荞麦、金荞麦都可以作为粮食,但荞麦和其他粮食作物不同,不属于禾本科,是一种双子叶植物。荞麦是从野生荞麦演化出来的,但野生荞麦是一种藤本植物,荞麦是直立茎的。荞麦种子是三角形,被一个硬壳包括,去壳后磨面食用。
11.五谷杂粮之高粱。禾本科,高粱属。一年生草本。秆实心,中心有髓。分蘖或分枝。叶片似玉米,厚而窄,被蜡粉,平滑,中脉呈白色。综合利用高粱的籽粒、穗荛(花序)、穗颈、茎秆,是中国高粱栽培高粱制品的传统习惯。高粱籽粒加工后即成为高粱米,在我国、朝鲜、原苏联、印度及非洲等地皆为食粮。
12.五谷杂粮之蚕豆。又称胡豆、佛豆、胡豆、川豆、倭豆、罗汉豆。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为粮食、蔬菜和饲料、绿肥兼用作物。蚕豆在中国各地都有种植,是重要的粮、菜、肥兼用型作物。主要用于稻、麦田套种和中耕作物行间间种,摘青嫩荚果做蔬菜或收子食用,茎杆翻压作绿肥。
13.五谷杂粮之绿豆。又名青小豆,因其颜色青绿而得名,为豆科草本植物绿豆的成熟种子,在中国已有两千余年的栽培。绿豆的药理作用为降血脂、降胆固醇、抗过敏、抗菌、抗肿瘤、增强食欲、保肝护肾。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豆类食物。绿豆蛋白质的含量几乎是粳米的3倍,多种维生素、钙、磷、铁等无机盐都比粳米多。
没有毒,但是,野麦子会跟小麦抢养分。野麦子的成熟期比小麦早而且茎秆细软,容易使小麦倒伏,造成减产。野麦子密度高时,能使小麦减产50-60%。
野麦子的种子萌芽率很高,若不在成熟前彻底将其防除,来年的野麦子会更多,而且是成倍的增长,不出几年,整块地都长满野麦子
小麦返青期野麦子没有生长出来,所以野麦子还不能沿。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