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植物提取物百科网!

白牛夕的功效与作用(黑牛夕的功效作用)

更新时间: 2024-09-28 01:06:55 责编:网友投稿 浏览

 白牛夕的功效与作用(黑牛夕的功效作用)

黑牛夕的功效作用

  七夕节-简介

  七夕节在中国,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别称

  牛郎织女的传说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

  穿针节:因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紫色情人节:根据紫阳花的盛开时间来说的,紫阳花又称绣球花,盛开在梅雨季节(夏天开放),因花从盛开到凋零会变很多颜色:有红蓝绿青等好几中颜色,代表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而紫色是浓到淡的紫色也象征多变所以用紫色象征紫阳花,不是因为它善变,是为了在梅雨季中也能使我们快乐,才如此殷勤的变化著自己的色彩。如果七夕在处暑之前,就是紫色情人节了

  七夕节-起源与由来

  自然崇拜

  七夕“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时间崇拜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数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节-传说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七夕节的形成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可以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织女星座,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船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传说故事

  牛郎织女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后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节-发源研究

  农历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由此衍生为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名列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初步考证,这一美丽动人、千古流传的爱情传说起源于古老的南阳。

  牛郎织女传说与楚文化

  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

  楚人雄距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间,常将牵牛星与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为牵牛。

  居“汉水之北”的南阳,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汉,襟三山而带群湖”之称。战国时,南阳属楚,楚始都于淅川丹阳,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如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条件之一。

  南阳汉画像石与星宿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们把天上的星宿神化与人格化的结果。牛郎星位于银河东,织女星在银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们产生无尽的遐想。

  牛郎织女的传说源于楚,到了汉代,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其传说更为广泛、具体、生动、形象,是成为绘画与雕刻的重要素材。

  汉代是我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汉代的南阳是全国有名的都市之一,并成为南北文化、科技发展的交汇地,多种文化因子的碰撞,产生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这里还诞生了一代天文学宗师张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南阳又出现了大量表现幽远深邃太空的汉画像石,其中的“牛郎织女星座”,形象生动地把星宿与传说结合在一起,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是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的有力证据之一。

  南阳丝绸与织女

  据文献记载,南阳周代已有养蚕业和丝绸业。西汉年间,南阳郡为全国八大蚕丝产地之一。东汉时,张衡 《南都赋》中记载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阳,名扬天下。

  牛郎织女传说的诸多版本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盘古开天发源地的民间传说中,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技术。这与很有名望的南阳丝绸有着渊源的关系。由七夕节衍生出的乞巧风俗活动,主要因为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今人谈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荆梦岁时记》的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据河南大学出版社《楚国史》记载“荆楚北从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阳,东至九江一带……。而西周之前文献所指的‘荆楚’当在今河南南阳盆地至江汉平原一带。”据此可知,南阳位于荆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风俗,此盛况有民歌一首为证: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以上见证了“奇巧”中的织女与南阳丝绸的渊源关系。

  民间传说中的南阳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各地的民间流传相当广泛,版本较多,但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话传说自产生到流传过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与产生地区的地名风物相粘连,这是神话传说地方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致使人们从感情上或从直观的感受上认为这个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广为传播。

  根据现代诸多的民俗之类的出版物,大都记载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间神话》中有“牛郎是南阳县桑林人”之说,宗教文化出版社的《节俗》和三峡出版社的《中华民俗艺术大全》中均记载“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在南阳桐柏县盘古开天发源地还流传着另一版本的牛郎织女传说:黄牛是在盘古开天辟地时,因为当时地上没有五谷,它将天仓中的五谷偷来撒向人间,因而被玉帝赐下天庭,摔断了腿。孙如意用百花露给黄牛治好了伤,黄牛帮助牛郎和织女成了家。后来,黄牛又不顾受罚,帮助织女和牛郎从天宫偷来蚕蓝、蚕种、织布机、织布梭等。自此,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生活幸福。故事中还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缎技术。

  不同版本传说中的人物、地点都指向了南阳,完全符合神话传说地方化的特征。

  南阳黄牛的悠久历史

  牛郎织女传说的地方化,不仅仅与传说中的人物、地点和地方有关,而且所反映出的农耕地区的特点非常明显。耕牛是农耕地区不可缺少的役力,是从事农耕的主要“生产力”。同时,牛也是牛郎织女传说中的主要角色。

  南阳黄牛是中国五大良种牛之一,享誉海内外,南阳牛的历史悠久,自然就产生了许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与黑牛”、“百里奚养牛”……,牛郎织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当今的南阳是一个农业大区,汉代的农业领域亦十分辉煌。张衡赞美家乡的《南都赋》有“百谷藩庑,翼翼与与”。

  早在春秋时代,南阳黄牛已进入舍饲、圈饲阶段。生长于南阳的秦国名相百里奚就善于养牛,在落魄生涯中,于南阳城西麒麟岗牧牛为生,他曾闻周王子颓喜欢牛,即以养牛做为晋见阶梯,被传为佳话。在汉代,斗牛成为南阳当时盛行的一种活动,由此在举世闻名的南阳汉画像石中出现了大量的牛的形象。

  如此渊源的“牛”文化,从而产生了南阳城西牛家庄的“牛郎”就不足为奇了。

  七夕节-习俗

  祭月之仪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认为盛于汉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对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古来自有女子拜月的传统,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蝉祭月的传说大约是最动人的画面了。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牛郎织女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天河夜话

  七夕兰夜,许多少女会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传说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在社会风气开放的时代,也有情人们携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听天河私语的。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拜织女

  鹊桥会“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织女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贺牛生日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牛膝功效作用与主治

牛膝具有化瘀通络、滋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充血、痈肿、淋病、血尿、体检、腹部肿块、难产、产后充血、腹痛、喉炎、跌打损伤。此外,牛膝煮熟后还具有滋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对腰膝骨痛、肢体痉挛等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此外,它还具有诱导血液下降的作用。

红牛膝功效与用途

中药川牛膝可祛风利湿、通经活血。临床上可以通过川牛膝的口服,治疗相关疾病,像风湿性的相关疾病,关节出现的红、肿、热、痛,特别是腰膝关节。川牛膝的禁忌主要是月经期的女性的不能够应用,或者月经过多的女性不能够应用,再就是怀孕的女性不能够应用。男性出现了阳痿、早泄、遗精、滑精,也不能够应用川牛膝。

牛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

天天吃的话是会对身体有一定的影响的,主要是因为牛肉里面的热量是比较高的,而且胆固醇和脂肪含量都是比较丰富,如果每天吃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脂肪偏高,所以适量的吃一些牛肉是可以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一周可以选择吃2~3次,但是对于一些疾病的患者也是禁忌吃牛肉的,比如湿疹或者是肾炎患者禁止食用。

红牛夕的功效

1、《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晚春》

  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

  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

  4、《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5、《春雪》

  看雪乘清旦,无人坐独谣。

  拂花轻尚起,落地暖初销。

  已讶陵歌扇,还来伴舞腰。

  洒篁留密节,着柳送长条。

  入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

  遍阶怜可掬,满树戏成摇。

  江浪迎涛日,风毛纵猎朝。

  弄闲时细转,争急忽惊飘。

  城险疑悬布,砧寒未捣绡。

  莫愁阴景促,夜色自相饶。

  6、《春雪》

  片片驱鸿急,纷纷逐吹斜。

  到江还作水,着树渐成花。

  越喜飞排瘴,胡愁厚盖砂。

  兼云封洞口,助月照天涯。

  暝见迷巢鸟,朝逢失辙车。

  呈丰尽相贺,宁止力耕家。

  7、《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蹉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8、《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正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千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9、《游太平公主山庄》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10、《答孟郊》

  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

  人皆余酒肉,子独不得饱。

  才春思已乱,始秋悲又搅。

  朝餐动及午,夜讽恒至卯。

  名声暂膻腥,肠肚镇煎煼。

  古心虽自鞭,世路终难拗。

  弱拒喜张臂,猛拿闲缩爪。

  见倒谁肯扶,从嗔我须咬。

  11、《射训狐》

  有鸟夜飞名训狐,矜凶挟狡夸自呼。

  乘时阴黑止我屋,声势慷慨非常粗。

  安然大唤谁畏忌,造作百怪非无须。

  聚鬼征妖自朋扇,罢掉栱桷颓墍涂。

  慈母抱儿怕入席,那暇更护鸡窠雏。

  我念乾坤德泰大,卵此恶物常勤劬。

  纵之岂即遽有害,斗柄行拄西南隅。

  谁谓停奸计尤剧,意欲唐突羲和乌。

  侵更历漏气弥厉,何由侥幸休须臾。

  咨余往射岂得已,候女两眼张睢盱。

  枭惊堕梁蛇走窦,一夫斩颈群雏枯。

  12、《答张彻》

  辱赠不知报,我歌尔其聆。

  首叙始识面,次言后分形。

  道途绵万里,日月垂十龄。

  浚郊避兵乱,睢岸连门停。

  肝胆一古剑,波涛两浮萍。

  渍墨窜旧史,磨丹注前经。

  义苑手秘宝,文堂耳惊霆。

  暄晨蹑露舄,暑夕眠风棂。

  结友子让抗,请师我惭丁。

  初味犹啖蔗,遂通斯建瓴。

  搜奇日有富,嗜善心无宁。

  石梁平侹侹,沙水光泠泠。

  乘枯摘野艳,沈细抽潜腥。

  游寺去陟巘,寻径返穿汀。

  缘云竹竦竦,失路麻冥冥。

  淫潦忽翻野,平芜眇开溟。

  防泄堑夜塞,惧冲城昼扃。

  及去事戎辔,相逢宴军伶。

  觥秋纵兀兀,猎旦驰駉駉。

  从赋始分手,朝京忽同舲。

  急时促暗棹,恋月留虚亭。

  毕事驱传马,安居守窗萤。

  梅花灞水别,宫烛骊山醒。

  省选逮投足,乡宾尚摧翎。

  尘祛又一掺,泪眦还双荧。

  洛邑得休告,华山穷绝陉。

  倚岩睨海浪,引袖拂天星。

  日驾此回辖,金神所司刑。

  泉绅拖修白,石剑攒高青。

  磴藓澾拳局,梯飚飐伶俜。

  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镌铭。

  峨豸忝备列,伏蒲愧分泾。

  微诚慕横草,琐力摧撞筳。

  叠雪走商岭,飞波航洞庭。

  下险疑堕井,守官类拘囹。

  荒餐茹獠蛊,幽梦感湘灵。

  刺史肃蓍蔡,吏人沸蝗螟。

  点缀簿上字,趋跄合前铃。

  赖其饱山水,得以娱瞻听。

  紫树雕斐亹,碧流滴珑玲。

  映波铺远锦,插地列长屏。

  愁狖酸骨死,怪花醉魂馨。

  潜苞绛实坼,幽乳翠毛零。

  赦行五百里,月变三十冥。

  渐阶群振鹭,入学诲螟蛉。

  苹甘谢鸣鹿,罍满惭罄瓶。

  冏冏抱瑚琏,飞飞联鶺鴒。

  鱼鬣欲脱背,虬光先照硎。

  岂独出丑类,方当动朝廷。

  勤来得晤语,勿惮宿寒厅。

  13、《过南阳》

  南阳郭门外,桑下麦青青。

  行子去未已,春鸠鸣不停。

  秦商邈既远,湖海浩将经。

  孰忍生以戚,吾其寄余龄。

  14、《赠贾岛》

  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着人间。

  15、《合江亭》

  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

  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

  维昔经营初,邦君实王佐。

  翦林迁神祠,买地费家货。

  梁栋宏可爱,结构丽匪过。

  伊人去轩腾,兹宇遂颓挫。

  老郎来何暮,高唱久乃和。

  树兰盈九畹,栽竹逾万个。

  长绠汲沧浪,幽蹊下坎坷。

  波涛夜俯听,云树朝对卧。

  初如遗宦情,终乃最郡课。

  人生诚无几,事往悲岂奈。

  萧条绵岁时,契阔继庸懦。

  胜事谁复论,丑声日已播。

  中丞黜凶邪,天子闵穷饿。

  君侯至之初,闾里自相贺。

  淹滞乐闲旷,勤苦劝慵惰。

  为余扫尘阶,命乐醉众座。

  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

  愿书岩上石,勿使泥尘涴。

  16、《北极赠李观》

  北极有羁羽,南溟有沈鳞。

  川源浩浩隔,影响两无因。

  风云一朝会,变化成一身。

  谁言道里远,感激疾如神。

  我年二十五,求友昧其人。

  哀歌西京市,乃与夫子亲。

  所尚苟同趋,贤愚岂异伦。

  方为金石姿,万世无缁磷。

  17、《汴泗交流赠张仆射》

  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十步平如削。

  短垣三面缭逶迤,击鼓腾腾树赤旗。

  新秋朝凉未见日,公早结束来何为。

  分曹决胜约前定,百马攒蹄近相映。

  球惊杖奋合且离,红牛缨绂黄金羁。

  侧身转臂着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

  18、《别盈上人》

  山僧爱山出无期,俗士牵俗来何时。

  祝融峰下一回首,即是此生长别离。

  19、《病中赠张十八》

  中虚得暴下,避冷卧北窗。

  不蹋晓鼓朝,安眠听逢逢。

  籍也处闾里,抱能未施邦。

  文章自娱戏,金石日击撞。

  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

  谈舌久不掉,非君亮谁双。

  扶几导之言,曲节初摐摐。

  半途喜开凿,派别失大江。

  20、《朝归》

  峨峨进贤冠,耿耿水苍佩。

  服章岂不好,不与德相对。

  顾影听其声,赪颜汗渐背。

  进乏犬鸡效,又不勇自退。

  坐食取其肥,无堪等聋瞶。

  长风吹天墟,秋日万里晒。

  抵暮但昏眠,不成歌慷慨。

牛牛夕的功效与作用

半宵

半夜,深夜。唐 寒山《诗三百三首》:“人间八百岁,未抵半宵长。”唐 窦群《晨游昌师院》:“生期半宵梦,忧绪仍非一。”宋 丘葵《怪事》:“四载干戈多白骨,半宵风雨独青灯。”宋 释智遇《偈颂二十四首》:“忍成残腊半宵梦,侩地寒檠两岁灯。”明 王微《冬夜渡江》:“波从去雁分斜月,人共栖乌匝半宵。”

丙夜

半夜,三更时分。《颜氏家训·书证》:“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 宋 魏了翁《鹧鸪天》:“北风满地尘沙暗,宣室方劳丙夜思。”宋 裘万顷《癸亥夜梦》:“丙夜清眠正熟时,梦魂飞去拜丹墀。”明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夫人手绩以供两尊人,尽斥奁具以佐公于学。丙夜机杼,轧轧与伊吾声相和。”

分宵

半夜。南朝 刘孝绰《答湘东王书》:“但瞻言汉广,邈若天涯,区区一念,分宵九逝。”《旧唐书·高宗纪上》:“言念幽圄,载恻分宵。”唐 皇甫冉《宿淮阴南楼酬常伯能》:“伫立分宵绝来客,烦君步屐忽相求。”唐 马戴《赠祠部令狐郎中》:“官初执宪称雄才,省转为郎雅望催。待制松阴移玉殿,分宵露气静天台。”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谒先师》:“乙夜观书,分宵不寐。”

分夜

半夜。南朝 钟嵘《诗品·总论》:“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北史·柳彧传》:“一日之内,酬答百司,至乃日旰忘食,分夜未寝,动以文簿,忧劳圣躬。”宋 黄庭坚《春雪呈张仲谋》:“剩与月明分夜砌,即成春溜滴晴檐。”宋 黎献《挽赵秋晓》:“灯曾分夜读,歌忍相晨舂。”

景夜

半夜。丙夜,夜三更时。《陈书·后主纪》:“申旦凝虑,景夜损怀。”景,一本作“丙”。

三鼓

半夜。夜三更。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 汉 魏 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宋 陈宓《中秋前偶题》:“清负不觉传三鼓,又恐冰轮碾女城。”宋 陆游《有年》:“传闻夜市连三鼓,却恨庞公不入城。”宋 廖刚《阮郎归》:“月桥风槛水边居,画楼三鼓初。”《红楼梦》第一回:“那天已交三鼓,二人方散。”清 昭连《啸亭杂录·马僧》:“未三鼓,公起视,自饲马。”

三更

指夜间十一时至一时。《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子夜变歌一》:“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唐 崔颢《七夕词》:“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宋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宋 陆游《醉落魄》:“三更泠翠沾衣湿,袅袅菱歌,催落半川月。”元 山主《临江仙》:“鼓打三更情悄悄,寂寥庭院凄凄。”清 纳兰性德《采桑子》:“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

午夜

半夜。宋 晁端礼《鹧鸪天》:“半天楼展朦胧月,午夜笙歌淡荡风。”宋 葛胜仲《玉楼春》:“木阑干外池光阔。午夜乔林迷岸樾。”唐 戴叔伦《重游长真寺》:“蒲间千年雨,松门午夜风。”宋 高似孙《纬略·五夜》:“所谓午夜者,为半夜时如日之午也。”清 纳兰性德《南乡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

宵分

夜半。《魏书·崔楷传》:“亮由君之勤恤,臣用劬劳,日昃忘餐,宵分废寝。”唐 作李涉《长安闷作》:“宵分独坐到天明,又策羸骖信脚行。”唐 李群玉《中秋越台看月》:“宵分凭槛望,应合见蓬莱。”唐 张九龄《西江夜行》:“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清 陈裴之《香畹楼忆语》:“年来侍我,学制寒衣缝纫熨贴,宵分不倦。”

宵中

夜半。晋 夏侯湛《周诗》:“夕定晨省,奉朝侍昏,宵中告退,鸡鸣在门。”唐 李世民《守岁》:“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宋 释善珍《和陈宰诸官登罗汉阁看草书经卷韵》:“文占天上奎星聚,语到宵中斗柄斜。”宋 顾逢《寄四明干月庭厉二友》:“无言独倚楼,故人在心头。几作宵中梦,多生别后愁。”

夜半

半夜。《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南朝 鲍照《拟行路难》:“人生不得长称意,惆怅徙倚至夜半。”唐 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 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宋 辛弃疾《浪淘沙》:“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

夜分

夜半。三国 曹植《上责躬诗表》:“昼分而食,夜分而寝。”唐 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唐 李端《乌栖曲》:“东房少妇婿从军,每听乌啼知夜分。”宋 曾巩《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昼而访问至于日昃,夕而省览至于夜分。”宋 白玉蟾《对月》:“鸿归燕去伤秋老,鹤唳猿啼觉夜分。”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守》:“太守独坐斋中,夜分有叩门环声。”

夜午

犹午夜。宋 王珪《琼林苑御筵奉送致政太师潞国文公归西洛》:“绿野春深花更好,石楼夜午月应寒。”宋 方岳《又和诸公作雪月歌》:“月观夜午雪观早,酒兴崔嵬诗潦草。”宋 周密《木兰花慢》:“明月千岩夜午,溯风跨鹤吹笙。”宋 余观复《木犀》:“梦魂怳而清,夜午超鸿蒙。”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世称其教子极严,课诵恒至夜午不辍。”

夜中

夜半。《春秋·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国语·吴语》:“吴王昏,乃戒令秣马食士,夜中,乃令服兵擐甲,系马舌,出火灶。”韦昭 注:“夜中,夜半也。”三国 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晋 陶渊明《杂诗》:“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唐 姚合《赠王尊师》:“海岸夜中常见日,仙宫深处却无山。”唐 刘商《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夜中归梦来又去,朦胧岂解传消息。”

月午

月至午夜。即半夜。唐 李贺《感讽》:“月午树无影,一山唯白晓。”唐 刘禹锡《送惟良上人》:“灯明香满室,月午霜凝地。”唐 戴孚《广异记·蔡四》:“世间月午,即地下斋时。”宋 苏轼《减字木兰花》:“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宋 欧阳澈《小重山》:“红叶伤心月午楼,袭人风细细,远烟浮。”明 徐渭《雌木兰》第一出:“打磨出苗叶鲜,栽排上绵木杆。抵多少月午梨花,丈八蛇钻。”

中夕

半夜。晋 刘伶《北芒客舍》:“长笛响中夕,闻此消胸襟。”南朝 江淹《效阮公诗》:“岁暮怀感伤,中夕弄清琴。”唐 白居易《新制布裘》:“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廵。”宋 陆游《岁首书事》:“中夕祭余分馎饦,黎明人起换钟馗。”宋 曹勋《漫成》:“秋枕厌闻中夕雨,夜窗且对短檠灯。”宋 曹勋《跋仰老小画二轴》:“只应中夕萧骚月,相对一庭风露寒。”

中宵

半夜。晋 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迅雷中宵激,惊电光夜舒。”唐 白居易《除夜》:“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唐 陆贽《贞元九年大赦制》:“中宵屡兴,终食累叹。”宋 赵长卿《蝶恋花》:“已作吹箫长久计,鸳衾空有中宵泪。”清 龚自珍《忏心》:“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复中宵。”清 黄景仁《绮怀》:“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中药牛夕的功效

牛膝具有活血化瘀、益关节、降血益肝肾的作用。常用于闭经、痛经、产后充血、腹痛及跌伤等。可与川芎、赤芍、桃仁等活血化瘀药合用。牛膝还具有利尿和淋水的作用。可用于热淋、尿短、涩痛或尿血。牛膝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所以脾虚泄泻、梦遗滑精、月经过多以及孕妇忌用。

牛夕的功效及副作用

牛膝是属于中药,其功能与作用是用于治疗肝肾不足,筋骨软弱,关节疼痛的病症,这样的药物的副作用,就是需要辨证使用,如果不对症使用,则其副作用就会显现,特别是用量比较大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副作用的症状,如感觉到内脏下沉的感觉等,不要超量使用。

牛夕中药的功效

中药牛膝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具有活血通经的功效,所以临床上用牛膝治疗闭经、痛经、腰膝酸软、筋骨无力,淋证、头晕、牙痛等症状,都有很好的作用。一般用牛膝干燥的根部入药,但孕妇要慎用,特别是早孕阶段容易诱发出血,导致流产先兆的风险。

关注我们

微信

网站也是有底线的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