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肾。三焦的功能为主持诸气、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主持诸气,三角为人体元气通行的道路,元气发源于肾,必须通过三焦输布全身,以发挥其激发、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水液运行道路,人体水液的代谢,虽有赖于各脏腑的共同作用来完成,但又必须以三焦水道的通畅为条件。
六府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五脏六腑。
五藏:心,肺,脾,肝,肾。
六府: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五脏六腑指人体内全部器官。
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
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肾。
三焦的功能为主持住气,三焦为人体元气通行的道路,元气发源于肾,必须通过三焦输布全身,以发挥其激发,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水液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三焦”一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记载,“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认为三焦为六腑之一,其分布从头至脚,无处不管。《难经》明确提出三焦的分布为“上焦者,在心下,下隔,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胱上口。”
现代中医学认为,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词,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六腑之一,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中医里的三焦说的是上中下三焦,上焦包括有心肺,以膈肌分开,膈肌以上是上焦,膈肌以下的为中焦,然后在膈肌以下的脏器,就是由肝、肾为下焦范围,那么脾胃为中焦范围,同时下焦还包括有大肠、小肠和膀胱。
这里的区别是这样,中医的上中下三焦,它认为中焦脾胃是产生气血的,这个气血向上能够滋润心肺,向下能够调节肝肾,所以说这三焦它的作用是相互调节的。
一般情况下就是在上中下三府,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三焦之气,这个三焦之气就是中焦之气要上熏,下焦、中焦同时气血往下走,就是要润下焦,就是润肝肾、膀胱、大肠和小肠,它是吸收气血的。所以三焦之气要相通,达到气血运行流畅的作用。
意思是: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
决渎之官是人体器官名,指三焦。三焦有疏通水道的功能,故名。
出自先秦佚名《黄帝内经·素问》卷三<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决渎,通利水道之意。水道,指水液运行的道路。
三焦具有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及通调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饮入于胃,由中焦脾胃受纳运化,上归于肺,再由肺的宣发肃降作用,使水气下行,至下焦再由肾阳的蒸化升清降浊,清者上升,浊者流入膀胱排出体外,整个水液的代谢过程,都离不开三焦的气化作用。
由于水液代谢要历经三焦,离不开三焦气化,故三焦与水道通畅与否有密切关系,以“决渎之官”喻之。
扩展资料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素问》之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自战国时代成书到齐梁间全元起作《素问训解》时,一直保持九卷的旧制,只是到全元起注《素问》时,《素问》的第七卷已经亡佚了。
《灵枢》一名,始见于王冰《素问》序及王冰的《素问》注语中。《灵枢》名称的演变大略如此,而其命名之义则需具体分析,马翃和张介宾认为是因为枢机之玄奥。《灵枢》主要研究的是针刺问题,故称《针经》;因其卷帙为九卷,故名曰《九卷》,并因此而有《九灵》、《九虚》等名。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中医里的三焦并非一类概念,而是有三种,有脏腑三焦、部位三焦和辨证三焦之分,其概念也各有不同。
实际上,历代医家对部位三焦的形态和实质的认识不一。
1、脏腑三焦
是说三焦为六腑之一。但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内脏组织,而是包含了人体胸、腹腔内有关脏腑组织部分功能的一个大腑。由于其与五脏无表里配合关系,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故有“孤腑”之称;
2、部位三焦
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三焦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焦部位从胃之上口至舌下,包括心肺两个脏嚣,中焦是从胃之上口至胃的下口,包括脾胃两个脏器,下焦是指从胃的下口至二阴,包括肝、肾、膀胱、大小肠等。
另一种认为三焦为划分内脏的区域部位,即膈以上为上焦,膈至脐之间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
如《医学入门·脏腑》所说:“观三焦妙用,而后知脏腑异而同,同而异,分之则为十二,合之则为三焦。约而言之,三焦亦一焦也。焦者,元也,一元之气而已矣。”三焦的经脉为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三焦的主要功能为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
上、中、下三焦的功能是:
上焦如雾,主纳;主要功能是司呼吸,主血脉,将饮食物的精气输布于全身,以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
中焦如沤,主化:主要功能是腐热水各,并将饮食物质化为营血;
下焦如渎,主出:主要功能是泌别清浊,并将糟粕以及代谢的水液排泄于外。
3、辨证三焦
是用三焦的名称作为辨证纲领,即热性病过程中三个病理阶段的证候类型,不属于藏象的范畴。
三焦有通调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故又称“决渎之官”(见《素问.灵门秘典论》)。三焦的决渎功能是联合许多脏器而发挥其作用的,其中尤以肾、脾,肺等关系更为密切,如这些脏的功能障碍,可使三焦不通利、气化失常而产生肿胀和小便不利等症。
三焦辨证认为上焦病(主要是肺病)不治即传中焦胃与脾,肺病逆传则见心包病变,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病始于上焦,终结于下焦。因而可以用三焦来归纳,代表温病发展过程中的证候类型,借以说明疾病的演变经过和传变规律。
上焦主要包括肺与心包的病变;中焦主要包括脾胃的病变;下焦主要包括肝肾的病变。
三焦代表温病过程中三个不同的病理阶段。温病初起病在上焦肺经,是温病的初期阶段;病在中焦脾胃,是温病的中期阶段,病人下焦肝肾,是温病的束期阶段。
《内经》首先提出三焦的概念,将其作为六腑之一,并论述了三焦的大体部位和功能。《难经·三十一难》指出:“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十八难》提出三焦“主持诸气,有名无形”之说,引起了历代医家对三焦形质的争鸣,但对三焦功能的认识则基本一致。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