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一、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邓氏的现代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阴阳"的上位属概念,阴阳则是对立统一的两个下位种概念
阴阳是互不相容又紧密联系的两个对立面的一对性态或属性.?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肯定对象的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
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外延的和或并.
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中两个不同性态,属性的一对哲学或逻辑范畴的概括,就是两事物或一事物即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反相承的一对并列的种概念.(邓宇等的现代阴阳概念与定义)。
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由阴阳二部分组成,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阴。因而阴阳存在两个对立面,在阴阳消长和对立统一作用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相互变化中构成世界万物。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二、五行学说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五行学说中以五脏配五行即:肝与木、心与火、脾与土、金与肺、水与肾。五脏与五行相生相克应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和谐相处。如果五脏与五行发生失调,出现太过、不及或反侮,也会致疾病的发生,这对于推断疾病的好转和恶变,治疗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据。中医主要运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三、气血津液 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生理上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功能。气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机体,气散则形体灭亡。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全天下就是一个气。有了这个气就运动,就生生不息,就变化不止,没有这口气就完了。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必须在脉中运行,才能发挥它的生理作用。血在脉中循环运行,内至腑脏,外达皮肉筋骨,不断对全身各腑脏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津液是指各腑脏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和液的性状功能及分布部位各有不同,津是指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分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并能渗注于血脉,起着滋润的作用。液是指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流注于骨节、腑脏、脑髓等组织,起着濡养作用。
气血津液都是机体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而气血津液又依赖于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气血津液代射不正常或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四、脏腑学说主要是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五、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脏腑相互关系密切的学说。经络被定义为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起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六、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用来推算、预测来年的天象、气候、疾病发生流行的规律,并提供预防、养生的方法。
可以吃健脑补肾丸。健脑补肾丸具有健脑补肾,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等功效。方中红参、鹿茸可以补肾填精,杜仲、川牛膝可以强筋健骨,当归、白芍滋养阴血,山药、茯苓、白术益气健脾,诸药合用可以益气养血生津,温补脾胃。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可以饮用茶水。
八纲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所以,明确了某一证候,即是对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的概括。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生理功能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指的是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指的是阳气气化生热温煦人体的作用。防御作用,指的是气有维护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一方面可以抵御外邪的入侵,另一方面还可以驱邪外出。
固摄作用,气对体内的液态物质具有统摄和控制,不是其无故丢失的作用。气化作用,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过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物质转换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营养作用,主要指的是脾胃运化食物化生的水谷精气的作用,气与津液结合而成为血液,经脉管运用全身而发挥营养作用,称之为营气。
气血生化的源头是脾胃。
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来源于水谷精微,然而人体摄入的饮食水谷,需要通过脾胃消化,经过大小肠以及心肺作用转化为血液。因此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
脾胃是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以及输布精微的重要脏器。精气血津液的生化以及人体的生命活动都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如果人体脾胃虚弱,食欲下降,饮食减少,则容易导致气血亏虚。
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补充
《医学心悟》:“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八纲辨证为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指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对疾病的病位外内、病势浅深、虚实属性,以及致病因素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对比状态等进行分析辨别的辨证方法。表里辨病位的浅深;寒热辨病证的性质;虚实辨邪正的盛衰;阴阳则是统摄其他六纲的总纲。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八纲的四对矛盾是相对的,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临床上错综复杂的证候都可以用它作分析归纳的基本方法。通过八钢辨证可以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别,为治疗指出方向。
早在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在辨证方面已赅括了有关八纲的内容。《本草纲目》引寇宗奭:“有八要,一曰虚,二曰实、三曰冷、四曰热、五曰邪,六曰正,七曰内,八曰外也。”《医学六要》:“治病大法有八,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曰实。”《景岳全书·传忠录》:“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又“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程钟龄《医学心悟》:“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
一般而言,表里辨病位的浅深,寒热辨病症的性质,虚实辨邪正的盛衰,阴阳则是统摄其他六纲的纲领。表、热、实多属阳;里、寒、虚多属阴。临床上运用八纲,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的关系,作为施治的重要依据。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