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植物提取物百科网!

川椒和附子末搭配什么作用(蜀椒与附子)

更新时间: 2024-09-28 01:12:13 责编:网友投稿 浏览

 川椒和附子末搭配什么作用(蜀椒与附子)

蜀椒与附子

江湖悠悠中的醉酒,需要各种原料和水。像屠苏酒是用乌头+花露+花椒+附子;青稞酒用3青稞+水;香桂酒是用鲜桂花+糖+红枣+桂圆+水;苦荞酒用3荞麦+水来酿制而成的。

江湖悠悠酿酒,水是重要的原材料。大部分的酒都是需要水来酿制的。像是.玉泉酒用泉水+大米+花椒;蛇胆酒用2蛇胆+荞麦+水;竹叶酒用2竹叶+糖+露水等。

蜀椒与附子乌头汤

屠苏酒,跟药汤的颜色很像的 褐色的。古时汉族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故又名岁酒。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

川椒配附子

。修仙小说中复原丹的常见配方,附子(炮)2两,南木香(煨)1两,茴香(炒)1两,川椒(炒去汗)1两,独活1两,厚朴(去皮,锉,姜制,炒)1两,白术(略炒)1两,陈皮1两,吴茱萸(炒)1两,桂心1两,泽泻1两半,肉豆蔻(煨)半两,槟榔半两。

有蜀椒的方剂

花雕酒和料酒最大的区别就是性质不同,虽然他们都是黄酒的一种,但花椒酒是发酵酒,而且是中国特产名酒,它是黄酒中的精品,是一种可以直接饮用的酒水,而料酒则是在黄酒的基础上将深加工以后得到的一种调味品,它多用来烹调各种菜品,很少直接饮用。

花椒酒和料酒在制作工艺上也有明显区别,花雕酒是用糯米为主要材料加入麦曲喝清水经发酵酿制后得到的一种酒水,而料酒则是以30%~50%的黄酒为原料,加入多种香料和调味料制成的一种调味酒,它具有浓郁而持久的香气。

附子 花椒

屠苏是屠苏酒,屠苏酒是长辈先让晚辈喝,希望小辈快长大,小辈希望长辈留住岁月。

这句话取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包含两个信息,一是过年以爆竹开启,还有家家户户换成新的对联,我们现代常说的春联其实就是起源于桃符。

全诗的意思是一声声烟花爆竹送走我们旧的一年,在春天的气息里,我们欢呼,喝着醇美的屠苏酒,新年伊始,春回大地,阳光普照,千家万户都换上了新的桃符,这就是过新年的气氛。如果用镜头来描述,我相信王安石绝对是一个好的导演,以细节描述民俗,迎接新年,点上爆竹,喝屠苏酒,换新桃符,而这些也一直延续至今。

蜀椒与附子干姜汤

原料:黄瓜一根,香菜适量(根据个人口味可多可少),醋适量,盐适量,土豆淀粉一碗,白矾(拇指大小)鲜姜适量,花椒颗粒少许,花椒面,少许干姜面,少许辣椒面,少许芝麻,豆腐干,小葱,蒜等,

1:八九碗水都可以 先用一碗水一碗土豆淀粉和成糊状 七碗水进锅烧开后将一碗糊状的面糊水倒入开水锅内,边倒边搅拌,待一定程度后加白矾 (白矾用一碗水 ,化开慢慢倒入锅内), 待颜色转变后起锅,放凉后有汤即可食用,

2:准备半锅水,里面加入花椒粒、鲜姜 、 大料、 香叶、待水开后 小火熬一两分钟 ,为了让汤更入味。刚才熬汤的过程中 , 把小葱切碎, 蒜切成蒜末放入一个盆里备用 , 待汤锅熬好后 ,迅速将里面的花椒粒鲜姜片以及其他食材捞出 迅速把食盐和味精加入汤锅 这个时候迅速的把这一锅倒入待用的葱蒜盆里 这个汤汁就做好了

3:用一个碗 ,加入熟的芝麻 ,少许的干姜面 ,少许的花椒面 ,适量的辣椒面,起锅烧油(最好是胡麻油),待油烧热冒烟的时候,迅速倒入放有辣椒面的碗中, 待辣椒面升起之后迅速到点醋 , 少许即可,

4:把放凉的凉粉切条或块放入碗中,加入做好的汤汁 ,加黄瓜丝,豆腐干丝 , 香菜, 辣椒油 ,拌起来就可以食用了。

蜀椒与附子的功效区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其中屠苏的意思是屠苏酒。

屠苏,酒名。古代汉族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

附子粳米汤中重用蜀椒

在中医药方面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升是体积单位,1升=液体200毫升

参考:

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1.度量衡制

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伤寒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广东省中医院泌尿外科吕立国

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结果是:1合=20ml 1升=200ml 1斗=2000ml。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 4分=1两。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金匮要略》中好几张方子是用分作为计量单位。

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1斤从200g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从200ml上升到1000ml,1尺从23cm上升到了33cm。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定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没有随意扩大,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变化,地主收租,国家收税不再单纯的收粮食,而是收银子或银票,再改度量衡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晋、唐、宋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但是,当时国家规定,医药和天文是关系到人命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旧制,其他行业用新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计量仍然保留的是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都是应用的汉制。宋朝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搞,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剂量,宋朝应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药物作成粗散,煮过后连药渣一起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起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这样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从衡重的方面来看,它用了斤、两、钱、分、厘、毫。从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以后的方书基本用的是宋代这种度量衡制。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就是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2.经方药量的折算

如麻黄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折算过来就是:45g 30g 15g 28g

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

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 15g 15g 15g 10g 4枚

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

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 ,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

《伤寒论》中还有以容量和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有的我们现在仍用容量来计量,如水。但是许多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用容量来计量了,如半夏半升,粳米一升。那么我们今天如何折算呢?可以先折算为现代的容量然后再称重。比如说粳米一升,就用现在的粳米200ml进行称重就是180g。粳米是旱地长的稻子,就是旱稻子。它和水稻是同科属植物,但是在旱地生长。有些人在开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的时候,药房没有粳米,他就告诉病人,回去抓把大米放进取。从理论上来讲大米不能代替粳米,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是热盛伤津津液不足的证候,用粳米在这里是养胃气的,要用大米的话,它除了保胃气的作用之外还有一点利尿作用,所以对于一个热盛伤津的病人,严格的来说用大米是不科学的。半夏半升,我们用半夏100ml,今天称重大概是50g。五味子半升大概是30g。麻子仁丸中的厚朴一尺,一尺当然是23cm,但是宽和厚没有说,我们今天用中等的厚朴,就是宽3.5cm,长23cm,称重大概是15g。五苓散用一方寸匕,就是用一个边长是一寸的正方形药勺来去这个散,我用一个2.3cm见方的纸板来取五苓散,称重大概是5-6g。

用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我们今天还有用数量来计算的如大枣等。但是这种方法已经不常用了,都改成了称重的方法。如杏仁,我们不再数多少个杏仁,而是称重。有人称得杏仁100粒去皮尖是40g,桃仁100粒称重是30g,枳实一枚是18g(中等大小),附子一枚20g,大的附子一枚25g,乌头一枚大约是5g。还有个一钱匕,说法很多,没有考察清楚,大概是1-1.5g。

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复称量核实,摘要如下。

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

两=15.625克

升=液体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龠=10毫升

撮=2克

方寸匕=2.74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 草木类药末约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7克

一分=3.9-4.2克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力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虫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含蜀椒的方剂

可以服用以下三种:1.将透骨草12克、桂枝24克、红花10克、川椒8克、地肤子6克、千年健6克、防风6克、赤芍6克、独活6克研磨成粗粉,与白酒混合均匀,分成两个布袋,蒸热后,放在患处热敷,两袋交替敷1小时,一天一次,每次用药5次,用药2个月2.取150克狗骨,捣碎煎至黄色,用500毫升白酒(50度以上)浸泡,3天后用浸过酒的生姜擦患处,一天3次(1种方法同时饮用此酒)。需要半个月的时间。3.取50克红花(在中国药店出售),浸泡在500毫升米醋中。一周后,涂在患处,软化。

关注我们

微信

网站也是有底线的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