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植物提取物百科网!

儒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

更新时间: 2024-09-28 01:13:58 责编:网友投稿 浏览

 儒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

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强调精神调摄 《礼记·缁衣》说:“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养心与养形是养生的重要内容,然而精神与形体之间,具有统帅支配作用的是精神。养生首先要强调精神调摄,而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即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人生存在着欲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有过分地要求,这就需要遵循“礼”的原则。正如《论语·颜渊》中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行则从礼、君子三戒等内容,即为寡欲。儒家关于精神调摄的原则,在中医养生学思想中得到了阐发和应用。

注意身体护养 这也是儒家养生思想的一个方面。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等,是护养身体的基本原则。反之,如果不注意这些原则,“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这是需要予以注意的。

倡导饮食卫生 孔子对于饮食卫生十分重视,为了保证身体健康,他提出了饮食保健的原则,即《论语·乡党》中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精,则营养丰富,脍宜细,则味道美,可增进食欲,有利于消化吸收。并且,提醒人们一定要食新鲜、清洁的食物,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他指出:“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则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贪。”强调了食品要精细、烹调要得当,进餐要定时,经久变味、腐败发臭的食物不宜食用等饮食卫生要求。同时,也提出了调和饮食五味,要顺应四时的原则。

儒家的养生思想,是极宝贵的养生经验,因而为历代养生家所遵循。时至今时,仍有其实用价值。

儒家哲学思想对中医的影响

回顾中国医学史,中医学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的哲学密切相关。

对中医理论的核心理论,比如阴阳五行理论,整体观,辨证论治,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来自于易经,还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而其中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影响最大。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导致历史上的儒医,对医学伦理道德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道家的思想,对道医的价值观以及疾病预防,临床诊治,养生保健 都是全方位的决定性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有哪些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医理、哲理、易理、文理四者融贯一体,是中医学之所以具有勃勃生机的主要原因。

(一)医道相通

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哲学“形而上之道”指导临床“形而下之术”,即所谓“医乃道之绪余”。代表中医学理论形成的《黄帝内经》,其基本思想即以“道”为主。

一是认为道是宇宙自然清静之气,二是认为道是阴阳二气消长之理,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的本原,是事物变化的根由。

举凡历史上的名医,无一不是对“道”有深刻领悟的得“道”者。

故作为一名中医大家,应该像孙思邈那样,博览群书,涉猎百科,精通于“道”,才能达到“医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者矣”的境界。

(二)医儒相通

儒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形成了“医乃仁术”的伦理道德,还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群体“儒医”,要求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中医学的文化特征之所以突出,与儒医传统的形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儒医”经过儒家思想的熏陶。

所以他们在思想品德、道德观念、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为人风范等方面都表现出儒家的特征。

儒医还为中医理论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善为诗文,重视典籍,所以不仅编纂、整理和保留了大量医学文献。

而且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熔铸其中;而且还由于他们重传承、重流派、重积累,故对中医学的理论发展和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医易相通

唐代医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周易》阴阳和合的思维方式和取象运数的思维方法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易经上

至于宋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医家群体——儒医。

一、儒医出现的时间

有人研究发现,在北宋的宋徽宗时,君臣之间商讨关于医学的奏议中曾经出现过“儒医”一词。虽出现在北宋,这个词在当时非常少见。直到南宋才在各种与医学相关的方志小说中广泛运用。如洪迈的《夷坚志》中描述到:杨惟忠生病,面部发热如火一般,众医不能医治。“子婿陈楢忧之,以问胡翛然。有蕲人谢与权,世为儒医,翛然引之视疾……”杨惟忠病重,许多医生都束手无策,只得请一个儒医出场,由此可见,儒医应该医术了得。

二、何谓儒?

与佛相对,儒是入世的人,而佛是出世的人。

《周礼》对“儒”下的定义是:“儒,以道得民”。儒是行“道”的人,儒者的所为,皆不离于人,所以深得民心,受到人们的接受和拥护。

汉代扬雄给“儒”下的定义是:“通天地人者曰儒”。能够把握天地自然的规律以及社会人伦的道理,通达无碍,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儒。

从“儒”字来看,是一个单立人加一个“需”字,告诉我们什么呢?学儒的人是人之所需,是社会大众之所需。

三、儒医的修养

所谓儒医,当然是有儒学背景的医者。儒医不但重视医术,亦重视儒学的修养。《宋会要辑稿》提出了对儒医的要求:“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作为儒医,第一条是“习儒术”,要学习儒家思想,然后再研究中医理论并从事临床实践。

一则,儒医的本质是医。

医生是治病救人的,所以,为医者首先要有高明的医术。有术方能行医,这是医之所以为医的根本。

二则,儒医重视行医规范与人格的修养。

我崇尚儒医,我认为,成为一个儒医,首先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并且,崇尚经典;另外,还必须重视伦理道德的修养。

宋之后的医学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以儒学为纲的。学习中医的目标是成为儒医,不但要懂中医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儒学修养。

宋元明清以来,名医甚多,其多能救人无数,且著述等身,医名显赫,这些人基本上都属于儒医,几乎没有例外。

纵观明清以来的中医历史,凡是能成就名医的,都必定是知识渊博而习医之人,而且,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儒医的烙印。儒医的盛行,同时也赋予了中医学更多的文化内涵。

四、为什么宋之后儒医盛行?

一则,科举失败。

宋代以来,国家选人独重科举制度。科举以八股文为主,使得不少儒生虽然空有抱负和才华,无奈不擅长八股文,结果只能放弃科举,转而向医学发展。比如,明代的李时珍、李中梓、民国的张锡纯即是典型例子,他们转学中医后,最终都成就了名医。

二则,践行孝道。

从事儒医之人也不乏因亲人生病,为实践孝道而从医的。比如,元代的李杲,其母亲患病,请众医杂治,却最终死亡,痛而师从张元素学医,终成一代医家大宗;再如,清代的徐灵胎,家人多病遍寻名医,但四弟、五弟最终去逝,顾而学医;又如,清代的温病大家吴鞠通,“十九岁时,父病年余,至于不起。瑭(吴鞠通)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遂购方书,伏读于苫块之余,之张长沙‘外逐荣势,内忘身命’之论,因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

还如,晚清时张山雷因母亲多病留意医学,至光绪中乃弃儒习医;民国时的孔伯华以母病立志学医;施今墨因母多病遂立志学医。

三则,自病学医

自己患病,他医搞不定,没有办法,只能自己学医自救。这样的例子其多。比如,清代黄元御因患眼疾,被庸医误治而左目完全失明,痛而学医,终成一代宗师;清代刘仕廉因自身患病,久治五载,未获痊愈,遂决心自习攻医。历十余载学成,终成名医。著有《医学集成》;钱潢中年时曾患伤寒,痛痹几殒,得治而愈,遂立志习医,终成《伤寒溯源集》十卷;当代大医岳美中因患肺病而自学中医;刘渡舟幼时体弱多病,父亲帮他择中医之路,终成伤寒大家。

四则,喜欢中医

也有不少文人宦官出于自身对医学的喜爱,在医学领域广泛涉猎,儒医一度成为一种风尚。比如,苏轼本是文学家,但喜欢中医,自己搜集了许多验方,编于方书,流传至今。明清时代许多文人都喜欢学点中医,不仅是中医能帮助自己健康,更重要的是,他们喜欢中医,愿意深入中医。

五、儒医的精神

从历史上看,历代儒医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是利他利人。

一则,利益他人。

儒家重视“事功”,强调积极入仕,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重视创造现世的事业功业。儒者学习中医,自然也就把这样的精神带入了中医临床实践之中。

二则,以人为本

中医以仁为本。这个思想即是儒医提出来的,也是儒医的写照。儒家文化的主体是“仁”,儒家思想注重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从而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历代儒者都是把经世济民、兼济天下作为人生的追求,无论是读书取仕还是治病行医,他们认为这都是利民济民的手段。宋代范仲淹就说过:“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宋之后有越来越多儒者加入到医者行列,涌现出大批的儒医,我认为与范仲淹的这句话有极大的关系。这些儒医有着高尚的道德品质与强大的责任心,使得中医领域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且,因为这些儒者的加入,他们拥有高超的医术,同时还有良好的医德,使得儒医一时备受推崇。

有人认为,“自宋以后,医乃一变为士大夫之业,非儒医不足见重于世。”我认为,儒与医相叠加,最有益于发展中医。作为今时的中医人,我们也要发扬前辈儒医的精神,把儒者的情怀与中医紧密结合起来,做一个有仁爱心的明医。

儒家思想与中医学

首先就是道教,中医是中国古代就有的,而道教也是来源于中国,中医学吸收了道教的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以这两种学说为基础,发展中医。

其次还有儒家,天地君亲师,古代中药分为三种,上中下三品,对应天地人。

最后还有佛教,将佛教济世救人的思想融入中医学,成为学医者应该遵守的医德。

儒家思想及精神对中医学产生的影响

儒医对中医发展的影响很大,突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文人士大夫普遍涉猎医学领域,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并因此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

其二,借儒学研究医理,将仁义纳入医德之中,仁爱、修身、孝亲、利泽生民等儒家思想渗透到医学的方方面面,使医学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弘扬了医乃仁术的传统医道,提升了医家的人文境界。此后,历代医家以通儒为雅,儒家以通医为趣。

其三,儒医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天人合一思想。

其四,致中达和的中庸之道对中医养生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医药的影响

明代医学发展的特点:官方尊崇儒学,倡导孝悌,医学被视为履行孝悌的重要手段。“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这样的环境中,科举失意的知识分子,涌入医学领域乃必然之势。大批知识分子由儒入医,改善了医生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改变了宋时攻外科者“多是庸俗不通文理之人”的状况,使医生的社会地位相应提高。

明代交通发展,信息传递日益进步。医学家向大城市集中,且得以负笈四方以拜名师,深入民间作实际考察。再加上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医学经验积累和传播,医学理论深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明代医家中世代业医甚多,他们或父子相继,或翁婿相传,极利于医学专门化,《霉疮秘录》的作者陈司成便是八世业医之家。一部著作常是父作于继,连绵续世,始克完成。这样形成的著作大都有专门性、独特性和权威性的特征,切于实用,得到公认。杨济时的《针灸大成》、万全的《幼科发挥》、薛已的诸种医书,都属于这类作品。

社会健康需求和临床实践永远不会停留在一点上,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也永远不会停止。创新是明代医学发展的主流,吴有性的《温疫论》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其中两颗璀璨的明珠。

吴有性发展了戾气说,已接触到每种传染病有其特殊致病因子这一实质问题。

对天花的认识和人痘接种术的发展,是明代医学的突出创新,人痘接种术起于何时,尚无定论。它在明代得到普通应用,是公认的;人痘接种术是震动世界医学史的大事,它启迪琴纳而发明牛痘接种术,开辟了免疫学的新纪元。

明代医学发展特点,展示出医学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的性质,它的特色是依靠长期经验积累和专门化的过程显示出来的。它受着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强烈影响,但通过对经典中医学理论思维结构的深化,通过对临床经验新的概括,不断创新,明代医学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医学。

关注我们

微信

网站也是有底线的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