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李梦阳《梅山先生墓志铭》:“孙时有绵疾,吾医之立愈。谚曰:‘医不自医。’诚自医之,黄岐扁佗至今何可也。”
译文:姓孙的医生久病,我可以立刻医好吗?俗话说:‘医生不能自医。’是从医生的,黄岐扁华佗到现在怎么了。
一般认为,医不自医是由于医者对疾病、医理、药理都比较明白,给人医病时能根据病情客观进行辨证论治,处方用药以病而立,多无顾忌,所以常常显效。而给自己或者家人医病时,往往联想较多、顾虑较多,担心某药热、某药寒、某药有害、某药有毒,如此掂量来掂量去,下不了决心。开起药方来,小心翼翼地把药味换了又换,把药调了又调。最后形成的处方,其药味与君臣佐使配伍法则有违,战斗力锐减;其药量与寒热温凉四性不符,目的性不明确,造成既扶正不力,又驱邪无果的结局,疗效自然差一些,大都以为“医不自医”是这种“惜己”的人性和“忧患”的心态决定的,其实,这也未必是唯一的原因。
中医诊视疾病要四诊合参,而这一原则是医者针对患者实施的,假若用于自身,无论望色、闻味、切脉都大为不便,虽有镜鉴可以借助,但终难得准确的信息;痛苦之中,判断力和理智程度也相对降低,对诊疗思路会造成直接影响,恐怕这也是原因之一。
高明的医生,肯定比平人更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会好好调理自身。例如华佗,张仲景,葛洪,孙思邈,钱乙,李时珍等。这些名医哪个不是活了60年以上?在古代60岁上的人就相比如今90以上的人,他们能活这么久,很明显与其高超的医术脱不了关系。而一个平时十分注重调理身体的医生,他一旦得病,就必定是大病急病,严重的病症加上高龄的身体,纵使再高超的医术,怕也无力回天啊。所以,这也是“医不自医”的原因。
“人不渡己”的道理要更加深刻,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到特别多的人生哲理知识,我们在对晚辈和年轻的同事传授经验时,讲起来也头头是道,可事实的真相却是。
自己反而不能够客观地看待生活,指导别人的时候游刃有余,切换到自己的生活中,就往往不得要害,缺乏执行力,道理讲了一大堆,自己却做不到。
意思是:心神烦乱则百病丛生,而心一旦安静了下来,则万病也终将归于平息。
出自:元代罗天益的《卫生宝鉴》
原文:“恐而健忘,喜以多思,思忘之道,皆精不足也。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译文:“心生恐惧的人常常容易健忘,而那些常常表现出高兴的人,则容易思虚过度。无论是思虚过度还是健忘,常常是“精”——即人体内精微物质不足的表现。所以心神烦乱则百病丛生,而心一旦安静了下来,则万病也终将归于平息。”
扩展资料:
《卫生宝鉴》,罗天益撰,共二十四卷,补遗一卷,撰年不详,刊行于1281年。该书元刻本因战乱而散失,现所存最早版本见于元代杜思敬编纂的丛书《济生拔萃》,但内容不完整。
全书共25篇,主要有“药误永鉴”:以病案形式,结合一个专题进行辨析,以警示后学及同行不要犯误治之错,“名方类集”:精选古今效方766首,以证系方,理法具备,论述临证各科疾病的诊治,为该书主要部分。
“药类法象”:简述张元素、李杲的药物学理论,如性味、功效等;“医验记述”:载录作者长期从事临床的诊治经验,内容丰富;最后为“补遗”,选辑张仲景以下诸家有关外感、中暑等病证的验方,为元代以后他人所补充之内容。
该书理论上本于《素问》、《难经》以求其因,并充分吸收李杲的“脾胃学说”及张元素、张璧、钱乙等医家的认识,围绕临证脏腑杂病的辨证论治理论进行系统阐发,具有鲜明的“易水学派”特色。
在临证用药时,以很大篇幅介绍洁古、东垣的有关药物理论,并强调药证相对、名实相符、随证加减等灵活的辨证用药思想。
中医药发展史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学术流派和代表医家。以中国历史朝代为顺序轴,代表人物有:
1. 东汉代张仲景,伤寒学派的创始人
2. 和张仲景同时代的另外一位医家是华佗,世界以及中国最早外科先锋
3 唐代的孙思邈,有药王之称
4. 宋代的儿科专家:钱乙
5. 明代张景岳,赵献可,以及温病学家吴又可
6. 清朝温病学说的代表医家有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和薛生白。
1、扁鹊,传说是黄帝时代的名医。由于秦越人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2、李时珍,字东壁,生于公元1518年,卒于1593年.是我国明代卓越的医药学家,也是当时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巨匠之一。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3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被称为“神医”。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4、孙思邈,隋唐时期,生于公元581年,卒于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除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还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5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后期,生于公元150年,卒于219年,南阳郡(河南邓县)人。他写作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元明以后被奉为“医圣”。
6、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内擅丹道,外习医术,研精道儒,学贯百家。
7、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在文学、史学、医学诸方面都很有建树。
8、王叔和(201—280年),名熙,高平(今山东微山县)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
9、钱乙,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10、淳于意(约前205—?),西汉初齐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姓淳于,名意。淳于意曾任齐太仓令,精医道,辨证审脉,治病多验。《史记》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
古代儿科的四大要证,即痧、痘、惊、疳。出自《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中医儿科学专著,是北宋钱乙的弟子闫孝忠收集他的临证经验编成的,成书于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专论小儿脉、因、证、治,收列儿科常见病证治80余条,中卷收载典型病案23则,下卷列载方剂124首。全书论治始终遵循“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一生理、病理特点,遣方用药寒温适度,补泻并用,扶正祛邪兼顾,以柔养脏腑为本。其中不少良方,如六味地黄丸、导赤散、泻白散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第十位,甄权,领域内科经络。
第九位,钱乙领域儿科。
八为方书之祖王叔和领域药方医书。
第七位,针灸鼻祖,黄甫谧领域针灸。
第六位,法医学鼻祖,宋慈领域法医学。
第五位医圣张仲景领域中医临床原则。
第四位外科鼻祖,华佗领域外科。
笫三位药王孙思邈领域医学论。
第二位,药圣李时珍领域草药学。
第一位,医祖扁鹊领域中医之本,望闻问切。
《小儿药证直诀》,中医儿科的奠基之作。又名《小儿药证真诀》、《钱氏小儿药证直诀》。3卷。宋代钱乙撰,由钱氏门人阎孝忠编集而成。书成于公元1119年。本书是中国早期内容比较完整,并载有病案的儿科重要专著。
中国古代医书繁多,主要以中医为主,其它如藏医,苗医,蒙医等,见于经书的书籍较少。
最出名的中医书籍,大概有如下几本。
1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上下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实则成书于西汉年间。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脉象,藏象,经络等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世人最耳熟能详的医书。
2 《本草纲目》
明文林郎,医药学家,药圣李时珍所著。其书52卷,192万字。历经27年,三易其稿。其书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3 《伤寒杂病论》
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所著。其书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至今仍然是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4 《神农本草经》
其书托名神农氏,实成书于汉代。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5 《黄帝八十一难经》
其书署名秦越人,是古代中医学理论著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基本内容包括脉诊、脏腑、阴阳、五行、病能、营卫、俞穴、针灸、以及三焦、命门、奇经八脉等理论疑难问题。
6 《脉经》
西晋王叔和所作,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
7 《针灸甲乙经》
西晋皇甫谧撰,全书12卷,128篇。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8 《备急千金要方》
此书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9 《温病条辨》
清代吴瑭著,为温病通论著作。其书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被称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10 《汤头歌诀》
清代汪昂撰。古代医方著作,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除此之外,另有藏医《四部医典》
此书又名《医方四续》,由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所著,共四部,156章。是一部集藏医药医疗实践和理论一体的藏医药学术工具书,藏医学的主要医典。
这些古书,如果觉得文言难懂的话,可以加以”图解“两字搜索。白话加上图文并茂的方式,可能更好理解这些经典。如果想要系统的学中医,最好还是要有师傅指点。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