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 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原书失散后,经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共10卷,专门论述伤寒类急性传染病。《金匮要略》又称《金匮要略方论》,为原《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共三卷。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圣张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而著述的一本经典医书,他根据《素问》《九卷》《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著作并凭脉辨证博采众长而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共合十六卷,由于历史的变迁及战乱,一度失传,后经唐宋两朝官方整理而将《伤寒杂病论》分为现在的六经辨病《伤寒论》和治杂病的《金匮要略》。
由于这部书历经久远,文法及词字的运用采用了东汉末年的文法,历史的沿革,均与现代词字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用现代的文理去解释《伤寒杂病论》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历代均有释译《伤寒杂病论》的大家出现,具有详细记载者约一千多个注本和校本,可见《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影响之大,对疾病治疗和医学的发展贡献之著,对各门派的产生之最,继《内经》之后再无出其右者。
《伤寒杂病论》集理,法,方,药为一体,很完整的明辨了病证的寒热虚实,阴阳消长,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并详加论述;治疗上八法赅备,针药并施,既是辨证之纲领,也是论治之准则;把五运六气运用到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全书涉及了后世中医的方剂学、中药学、预防学以及内外妇儿各科,是中医学史上的集大成者。
《伤寒杂病论》原著已佚,今本是由晋代王叔和整理成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10卷,计397条,载方113首,专论伤寒一类急性传染病;后者6卷,25篇,载方262首,以论述内科、外科、妇科等杂病为主要内容。
《伤寒杂病论》从辨证到立法,从立法到拟方,从拟方到用药,环环紧扣,形成了一整套辨证论治的原则。
不止两本。
1、《伤寒杂病论》(已经散佚,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2、《伤寒论》,晋代太医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
3、《金匮要略》,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一、《黄帝内经》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其中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
二、《难经》
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三、《伤寒杂病论》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
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219年,张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四、《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
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
不能说是谁发明的,应该是谁写的《伤寒杂病论》 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
译 。少阳是一种病状。口感到苦,咽喉感到干涩,研眼睛晕眩是属于缺少阳气的原因。
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译。似乎有东西闷或憋在胸口不能下去也不能吐出。吐出或吞下人会突然感受受到不适(惊吓)。
往来寒热,脉沉弦者,
译。突然冷突然又热,脉象强弱沉浮不定。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译。把一斗二升水煮成刘升水。虑去药渣,再将六升煎成三升。乘热喝每次一升 ,每日三次。
《伤寒论》中有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四大名方。
《伤寒杂病论》 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