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古今的尊称和别称 中国古代的医生就叫中医,中医的四大别称——岐黄、青囊、杏林、悬壶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已经数千年历史。而当今的称谓是相对西医而言的,在西方医学尚未流入我国之前,中医本不叫中医,而是有独特的内涵和丰富的称谓。 岐黄:源于《黄帝内经》的称谓 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岐黄之术。自然,岐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青囊:名医华佗的典故 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杏林:名医董奉的故事 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 悬壶:修道求仙的传说 传说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的竿杆上挂一葫芦,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以酒款待,老者后来约他同入葫芦中,只见葫芦里玉堂俨丽,甘肴旨酒。费长房即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数载后,他术精业成,辞师出山,又得壶翁传赠的治病鞭鬼之竹杖,从此悬壶行医。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 岐黄之术? 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 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并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直至今天,凡从事中医工作的仍是言必称引《黄帝内经》之论。 《黄帝内经》的文字属于秦汉时期的古文,在文体上相当于赋的体裁,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对于汉学文化亦有巨大影响,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阅读这样一部古典医籍在文字上也有不小的困难,因此历代医家都曾做过详略不同的注释。对于初学者,可先选择诸如《内经选读》之类的教材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现代对医生的称呼,疾医、医师、先生、郎中、生命天使、医士、大夫等,中国自古不同于西方,宋代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始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大夫。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3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dài,而不读dà。 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坐堂医是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坐堂医源于汉。相传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作过长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医,并分文不取。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 直至近代,医生才成为为业医生者之通称。 日本在明治以后称呼为:医师先生、医生、老师 美国传统性地医生被称Physician。同时,以不同专业领域被分招呼为:内科医生(Physician)和外科医生(Surgeon),Doctor。
医院古代雅称为医局、医馆,是指以向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医疗机构。宋明年代,医院组织渐趋周密,官方办的医院叫安济坊,私人办的有养济院、寿安院,慈善机构办的兹幼局,分门别类,诊疗病人。
中国古代的医生就叫中医,中医的四大别称——岐黄、青囊、杏林、悬壶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已经数千年历史。而当今的称谓是相对西医而言的,在西方医学尚未流入我国之前,中医本不叫中医,而是有独特的内涵和丰富的称谓。
岐黄:源于《黄帝内经》的称谓
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岐黄之术。自然,岐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青囊:名医华佗的典故
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一)青囊奥语原文
《青囊奥语》
唐朝:杨筠松 著
坤壬乙,巨门从头出;艮丙辛,位位是破军。
巽辰亥,尽是武曲位;甲癸申,贪狼一路行。
左为阳,子丑至戌亥。右为阴,午巳至申未。
雌与雄,交会合玄空;雄与雌,玄空卦内寻。 r /> 山与水,俱要明此理;水与山,祸福尽相关。
明玄空,只在五行中;知此法,不须寻纳甲。
颠颠倒,二十四山有珠宝;顺逆行,二十四山有火坑。识金龙,一经一纬义不同;动不动,直待高人施妙用。
第一义,要识龙身行与止。
第二言,来脉明堂不可偏。
第三法,传送功曹不高压。
第四奇,明堂十字有玄微。
第五妙,前后青龙两相照。
第六秘,八国城门锁正气。
第七奥,要向天心寻十道。
第八裁,屈曲流神认去来。
第九神,任他平地与青云。
第十真,若有一缺非真情。
明倒杖,卦坐阴阳何必想。
识掌模,太极分明必有图。
知化气,生克制化须熟记。
说五星,方圆尖秀要分明。
晓高低,星峰须辨得元微。
鬼与曜,生死去来真要妙。
向放水,生旺有吉休囚否。
二十四山分五行,知得荣枯死与生。
翻天倒地对不同,其中秘密在玄空。
认龙立穴要分明,在人仔细辨天心。
天心既辨穴何难,但把向上放水看。
从外生入名为进,定知财宝积如山。
从内生出名为退,家内钱财皆尽废。
生入克入名为旺,子孙高官尽富贵。
脉息生旺要知因,龙歇脉寒灾祸临。
纵有他山来救助,空劳碌马护龙行。
劝君再把星辰辨,吉凶祸福如神见。
识行此篇真妙徵,又见郭璞再出现。
岐黄。指黄帝和岐伯,传说是中医的始祖。古代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多用黄帝和岐伯问答的形式写成。后来用“岐黄”作为中医学术的代称。
杏林。代指中医学界。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马培之,名文植,字培之,晚年号退叟,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 1820),卒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江苏武进孟河人,清末著名医家,是“孟河医派四大家”之一,著有《医略存真》《外科传薪集》《马评外科症治全生集》等。
马培之家族世代业医,其随祖父马省三学医十六年,尽得其传,精通内、外、喉诸科,尤以外科见长。其在中医外科领域,推崇王氏“全生派”,同时亦能吸收“正宗派”“心得派”之精华而发明之。他强调外证不能仅着眼于局部,要内外兼治,在使用古代各种丸、散、膏、丹等内治法之外,还应结合刀针治疗,内外并举,故世人称其“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
一、中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
1.扁鹊:战国时期医学家,发明望闻问切四真大诊断疾病。被称为“脉学之宗”。扁鹊年少时,认真学习,专心研究医学,对于医学内容,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这种情况下,逐年的学习积累经验,于是他擅长各个科目,由于他的医术非常有名,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2.华佗:东汉末年医学家,发明麻沸散用于麻醉,比西方早1600多年。华佗创编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用于强身健体。与华佗相关的医学作品《青囊经》,但是已经失传。
3.张仲景:东汉末年医学家,被称为“医圣”。东汉末年,出现了疫情,三分之二的人死于疫情,而这其中死于伤寒的又占了百分之七十,所以张仲景心痛黎民百姓,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4.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5.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被后世尊为“药圣”。
二、医学名著
(一)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
1.《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该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2.《难经》: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相传内容可能与扁鹊有一定关系。
3.《神农本草经》: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后世医学家誉为“万世宝典”。
(二)其他医学著作
1.《唐本草》: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2.《洗冤集录》:中国古代法医学著作,南宋宋慈著,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
3.《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一、基础理论的入门书籍我觉得还是陈圆的《四柱预测学入门》和《周易预测学入门》写得最为通俗易懂。入门后,应重点看《滴天髓》、《子平真诠》、《穷通宝鉴》、《卜筮正宗。《易隐》等古籍。打好阴阳五行的基础知识。
二、形势方面:近代的有《杨曾地理家传心法捷诀》可读,但还是要以郭璞、杨公经典为主:《葬书》《疑龙经》《撼龙经》为必读之书。
三、罗盘:《中国罗盘四十九层详解》(李定信著) 四、理气:理气方法流派甚多,应以经典书籍为主,主要有《青囊序》《天玉经序》《天玉经》《催官篇》《青囊奥语》。 其他理气方面的书籍根据个人的爱好而定,我认为在初学阶段,不宜学得太乱,应以一个流派的书籍为主。 五、择吉方面:《江公择吉秘诀》、《象吉通书》、《时宪通书》等。 宋韶光的书是不值一看的。钟义明的书相应全面一点,但唯对沈氏玄空的理论描述得清楚一些。对其他流派理论的描述还是个夹生饭。对赣南杨公风水术钟则还没有入门。 风水术书山如海,学习一定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边学边实践验证。 当然,学习的理想捷径还是拜师学艺这个途径,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
1古代的药房 没有单独的体系 他是和治病连锁的 类似于现在的医院和诊所
2
①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当时军队中的这种医疗组织叫做“庵庐”
②北魏孝文帝(元宏)曾在洛阳设立“别坊”
③唐朝的医院都叫做“病坊”
④五代时,个别病坊曾有改名为“养病院”
⑤元佑四年,苏东坡和公家的经费合起来办一所病坊,名叫安乐坊
⑥清朝的时候一般都叫做 .....(什么什么)堂 比如同仁堂
⑦中医史上第一家官办的药店诞生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王安石命人在首都开封创设一家“太医局熟药所”,也叫“买药所”是现代中药店的前身
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药所已增开到七所。几年后,五所“熟药所”更名为“医药惠民局”,两所“修合药所”更名为“医药和剂局”
⑧电影里常见的说法叫药铺
另外古代的医生一并回答了吧
疾医:周代医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内科医生。
医师:首见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
太常:医官名,秦置奉常。公元前2世纪中期,汉景帝改称太常。西汉时设太常、少府官职,属于太常的为百官治病,属于少府的在宫廷里治病。
太医令:东汉曹魏时设置,隋唐改称太医署令。此系掌管医疗机构的职官。
太医博士:北魏置太医博士以教弟子。
药医师:唐代已设药医师(后称药师),负责采办诸药、调和制剂等。
医生:此称呼始于唐代。
医士:此名首见于北宋。
郎中:始于宋代,皆称医生为郎中。
大夫:始于宋代,今北方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院使:隋唐设有太医署,宋有医官院,置提点为长官。明清相沿,长官称为院使,下设御医、吏目、医士数十人,主要为宫廷服务。御医,即皇帝内廷的医生。
青囊传和青囊尸衣没有关系。
青囊传并不是由小说改编的,之前网络上有传闻说,《青囊传》是改编自鲁班尺写的《青囊尸衣》。
但是看过这部小说的人都知道,这部小说是讲述了一个关于医术、爱情、幽默、灵异的悬疑故事,而网剧《青囊传》的定位是民国、奇幻、冒险和偶像剧,完全就是两个方向,所以《青囊传》并不是《青囊尸衣》改编的,而是由编辑方模启、于英楠、张洁、薛慧一起创作的原创剧本。
葛如沫和闵月是高中同学,也是最要好的死党,只是两人大学后,一人学了西医,一人学了中医。毕业后,各自了不同的医院。但庆幸的是,一直都在同一个城市,所以她们的来往一直都很密切。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