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学说的现代科学依据(阴阳学说为中医学确立了正确的科学观)
阴阳学说为中医学确立了正确的科学观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
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
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
阴阳学说被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从人体部位来说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
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功能以静为主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功能以动为主
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
此外,经络亦可分为阳经、阴经等等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人体的物质基础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属阳,二者互相依存
生理活动以物质为基础,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如果人体的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人的生命就会中止
阴阳学说还被中医学用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失衡所致
阴阳失调的表现形式很多,可归纳为阴或阳的偏盛偏衰,以及对另一方的累及等,这些可统称为“阴阳不和”
许多情况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正邪抗争,各有胜负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以用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作以概括性的解释
由于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对于任何疾病,无论其病情如何复杂多变,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诊断
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分清阴阳,既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证型,又可以用阴阳来分析四诊
如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声音洪亮者属阳,语声低微者属阴;脉象浮、数、洪大者属阳,沉、迟、细小者属阴等等
从证型来看,病位在表属阳,实证属阳,热证属阳;而病位在里属阴,虚证属阴,寒证属阴等
在决定治疗原则和临床用药时,中医学也是以阴阳学说作为指导的
如对于阳邪过盛所致的实热证,以热者寒之的原则用寒凉药物清热;对于阴盛所致的寒实证,则应以寒者热之的原则用温热药来祛寒
而对于阴虚所致的虚热证,要以滋阴药以补虚;对于阳虚引起的虚寒证,则要以温阳药以补阳。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就必须阴阳两补
阴阳学说还可用来概括中药的性味,并用以指导临床使用
一般来说,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味酸、苦、咸者属阴,味辛、甘、淡者属阳;具有收敛、沉降作用者属阴,而具发散、升浮作用者属阳
在临床用药时,应当根据疾病的阴阳性质决定治疗原则,再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来决定用药
论述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区别是
阳调是中医学名词,中医上指阳气上升的节奏。阴阳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对世界万物由来、变化的论述方式。阴阳哲学不仅是中医学理论的建构基础,更是中医临床实践中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
阴调是中医学名词,中医上指阴气上升的节奏。
阴阳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对世界万物由来、变化的论述方式。阴阳哲学不仅是中医学理论的建构基础,更是中医临床实践中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
什么学说为中医学确立了正确的科学观
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主要阐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气、阴阳、五行诸学说为论理方法,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医学发展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中医学因其在汉代已建立了较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故能代有发展,流传至今。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但至今未见衰亡,未被西方医学所替代的,恐怕只有中医学。其原因在于中医学并非简单的传统医学,她具有相当完备的理论体系作指导。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可根据理论分析从未接触过的疾病,这是一般经验医学难以做到的。即使是常见病,中医学也是从辨证入手进行治疗,而不重复以往的经验。当然,理论的正确与否还需要实践的检验,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则被扬弃。理论源于经验,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中医学理论体系就是在这一复杂过程中逐渐完善的。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有:
①藏象、经络、形体官窍、精神气血津液、体质学说,为有关人体正常形态生理的理论;
②病因、发病、病机学说,为有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理论;
③治疗原则与方法,药学、组方理论及诊法、辨证理论,为认识与处理疾病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④养生、保健、康复理论与方法,为有关预防与延寿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制约和指导以上各种理论的是在古代哲学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影响下建立的整体观、恒动观与辩证观,它们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次,表达了中医学的特色。
当然,随着中医学的现代化进程,中医学自身的基本理论将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古代哲学范畴的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将不断被淡化,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将不断得到更新,并纳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研究领域,中医学的新的假说、新的理论和方法学体系将被提出和建立,中医学理论体系也将在此基础上得到逐步完善和重新构建。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之一有
阴阳家学说强调的是以自然法则为基质,以人事法则为归宿。"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①其代表人物邹衍学说的要点则在于深观阴阳消息,即以阴阳二气的消长说明季节的变化。一旦我们强调阴阳学说的天文观测基础,阴阳概念便不再仅仅是纯观念性的东西,它可以量化为具体的数。其实,阴阳观的最初产生本是最量化的,它取决于太阳的照与不照,从半坡遗址看,那时的门都朝向西南,其实用目的则是光照与取暖,因为从日照角度讲,一日之内下午1-2时西南方的光照最强、热量最足。从这个意义上讲,"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素问・天元纪大论》)正是对气的量化。
在中国古代,阴阳之气的量化有两套系统,分别源于不同的天文宇宙观。一是《易》的四象:少阳(对应春季)、老阳(对应夏季)、少阴(对应秋季)、老阴(对应冬季)。此四象不涉及五行,纯粹以太阳的运动为准,"天地变化,必由阴阳,阴阳之分,以日为纪。日冬夏至,则八风之序立,万物之性成,各有常职不得相干。"。
②即冬至、夏至测准了,四时八节的次序就确立了。《系辞》强调以日月之义阐释阴阳,"一阴一阳之为道"实指二部分,一是太阳的周日运动,即以昼夜现象为主的阴阳变化;二是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即以寒暑现象为主的阴阳变化。《易传》关于宇宙结构的概念是盖天说,盖天说的要点见《周髀算经》,即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尊地卑",(《易・系辞》)天动地静,其基础性数据则是"日照四旁各十六万七千里,人所望见远近宜如日光所照"。(《周髀算经》)并以此数据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计算太阳轨道的变易。如太阳运行到极北,则北方太阳当头,南方却处于夜半。因而昼夜之道反映了太阳的四方运动。更为重要的是古代天文学认为太阳并不是在一个固定的轨道上运行,而是每个月换一个轨道,共七条(七衡),因此每个月的昼夜长短都是有差异的,四季气温也随之不同,阴阳的差异便由此体现。所以,《系辞》云"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知,智慧也。少阳、老阳、少阴、老阴虽也是一种阴阳的量的分别,但不如《内经》三阴三阳理论细致完备。
阴阳学说为中医学确立了正确的科学观点
中国最早的一部中医学著作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主义辨证思想。
简述中医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何谓阴阳?阴阳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呢?事实上,阴阳是“一对”辩证法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特别广泛,要想理解阴阳的含义,就必须先从以下两方面人手:阴阳是对昼、夜、寒、暑、动、静等等事物矛盾运动的概括。阴阳既代表矛盾双方的不同属性,又是一种定性分析的分类、方法。凡是动的、在上面的、上升的、明亮的、温热的、刚强的、无形的事物,都属于阳,凡是静的、在下面的、下降的、内在的、里面的、晦暗的、寒凉的、柔弱的、有形的、衰退的、抑制的事物都属于阴。虽然阴阳是“一对”辩证法的哲学范畴,但它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又有本质的区别。矛盾范畴对于对立面的属性,只指出了它们是对立统一的,除此之外,没加任何其他限定。rfu阴阳范畴却对矛盾双方的性质做了一呰限定。这样,与矛盾范畴相比,它的内涵和外延就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