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汤做法?
煲汤技巧
煲汤肉类应先以冷水浸泡后氽烫
买回来的肉,切适当大小放入盆中,置于水槽中以流动的水冲洗,除了可以去除血水外,还有去腥、去杂质、让肉松软的作用,冲净之后应浸泡约1小时。之后入沸水中氽烫,更可去除残留的血水和异味,也能消除部分脂肪,避免汤过于油腻。
煲汤药材需冲洗
中药材的制作,多会经过干燥、曝晒与保存,可能会蒙上一些灰尘与杂质。使用前,最好以冷水稍微冲洗一下,但千万不可冲洗过久,以免流失药材中的水溶性成分。此外,中药材一次不要买太多,免得用不完,放久后发霉走味。
怎样加水有学问
原则上,煲汤时加水应以盖过所有食材为原则,使用牛、羊肉等食材时,水面一定要超过食材。切记最好不要中途加水,以免稀释掉食材原有的鲜味。如果必须要加水,也应加热水。
细火慢炖,但也不宜过久
煲汤虽然需要长时间以慢火熬煮,但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大多数汤品以1~2小时为宜,肉类则以2~3小时为最能熬煮出新鲜风味。若使用叶菜类为主,就更不宜煮太久。
火候大小是关键
通常先以大火,以一定的高温炖煮,尤其是有骨髓的肉类食材时,应先用大火将血水、浮沫逼出,以免汤汁混浊。待沸腾后,需要调至接近炉心的小火,慢慢熬煮,记住不要火力忽大忽小,这样易使食材粘锅,破坏汤品的美味。
调味增美味
如果喜欢清爽喝原味,可不加调味,若想调味的话,建议起锅前加些盐提味。过早放盐会使肉中所含的水分释出,并加快蛋白质的凝固,影响汤的鲜味。若是喜欢重口味,亦可加上鸡精或是香菇精。如果煮鱼,则可以酌量加姜片或米酒去腥。
怎么样煲汤才好喝?
1、水量要控制好
水是煲汤的关键,它既是传热的介质,更是食物的溶剂。人们在煲汤时容易犯的第一个错误是加水不够,导致中途加水,影响汤的风味。一般情况下,煲汤时的加水量应至少为食材重量的3倍。就算中途确实需要加水,也应以热水为好,不要加冷水,这样做对汤的风味影响最小。
3、切忌煲太久
有些人总怕汤熬的时间太短不进味儿。其实,如果是煲肉汤,时间以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为最佳,这样既能保证口感,也能保证营养。时间过长不一定好,反而会增加汤中嘌呤的含量,进而增加痛风的风险,同时食物中的营养也会慢慢流失。而如果是炖骨头汤或猪蹄汤,时间可适当延长一些,但也不要超过3个小时。
4、等出锅时再加盐
盐是煲汤时最主要的调料之一,或许有些人认为早点加盐可以让盐完全“融入”食材和汤中,从而提高汤的口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盐放太早反而会使肉中的蛋白质凝固,不易溶解,也会使汤色发暗,浓度不够。而且,盐放得晚并不会影响汤的味道,反而还能使肉质保持鲜嫩。所以最好在快出锅时再加盐。
5、不能乱加“料”
很多人希望通过喝汤进补,进而在煲汤时加入一些中药材。但是,要记住,不同的中药材特点各不相同,煲汤前,必须通晓中药的寒、热、温、凉等各性。比如,西洋参性微凉,人参、当归、党参性温,枸杞性平。另外,要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选择中药材。比如,身体寒气过盛的人,应选择当归、党参等性温的中药材,但体质热的人吃后可能会上火。所以,在煲汤时如果想要加中药材,最好根据自己的体质来,不要随便乱加。
5、火候要把控好
煲汤时,开始时应该先用大火将汤煮开,然后转为文火煲汤。因为过度的大火会使肉中的水分流失过快,导致其口感变差。控制火候以汤微微沸腾为好。
6、用质地细腻的砂锅
煲汤的锅最好能用瓦罐,或质地细腻的砂锅,内壁洁白的陶瓷锅,不锈钢锅也行。且砂锅的化学性质十分的稳定,锅的周围保温性也是十分的好,水分在煲汤的时候蒸发量比较小。从口感上去说,砂锅进行煲汤的话口味也是十分的纯正,喝的时候浓香润口。
煲汤以选择质地细腻的砂锅为宜,劣质砂锅的瓷釉中含有少量铅,煮酸性食物时容易溶解出来,有害健康。内壁洁白的陶锅很好用。沙锅的好处在于需要小火慢功,保温性又好,做出来的汤美味之极。
归根结底,砂锅的最大好处就在于以下2点:密封性和温度: 容易入味以及内循环比较好,汤,羹和炖类。比如肉类容易烂一点,而豆腐之类的容易入味保温性:传导热的速度慢,有些汤羹不是要喝烫的,而是要喝温的,而砂锅在这方面的效果要远远超过其他锅类。但是不要用劣质砂锅,因为里面的瓷釉含铅,煮酸性食物时很容易溶解出来,对人身体有害。
7、不要加太杂的调料
最后,“多放调料提味儿”也是煲汤中的一大误区。其实,调料太多太杂可能会串味儿,影响了汤原有的鲜味,也会影响肉本来的口感。一般来说,一种肉配合2~4种调料就比较完美,比如煲鸡汤时只需放入姜片、月桂叶和花椒即可,不要随便乱加很多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