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整体观念,该观念强调人体是有机的整体,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而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另一基本特点即辩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中医学理论构建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之上;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大约从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启蒙,到春秋战国(公元前770 - 公元前221)时期就已构建了中医系统理论。中医药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紧紧地伴随着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科技及文化的启蒙、发展、演化与变迁的这一历程。
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药传统理论的长处和短处
一、从历史上看,长期占据中药理论之主导地位,为主要的、多数的中医药著作所采用,作为论述药物功能,解释临床疗效的主要依据之理论;二、从现代来讲,被编入历版大学本科中医教材之中药理论。符合此二条者,即可称为中药传统主流理论。主流理论之外的中药理论,即为传统的中药非主流理论。按新版大学本科中药教材所编,主流理论之主要内容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七情和合,有毒无毒,归经引经等[。1]然而中药理论丰富多彩,并不限于教材所编。教材之外,另有许多传统的非主流的中药理论,如以形用药、以质用药、以意用药,及药性之动静、燥润、刚柔、有情无情等。这些理论曾经,并继续在发挥着描述药物性状,解释药物功能,指导临床用药的作用。可能有人会认为,因非主流理论不够科学,故而未能成为主流理论。而其实,主流理论又何尝科学?中药主流理论并非尽善尽美,还比较粗疏,对于中药的多种性能功效,主流理论并不能尽释之、概括之,自相矛盾之处尚多。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也不足以单凭其理论指导用药。对新发现的中药功能也不能及时,恰当的加以总结。对此,一些医家已有所认识。如徐大椿在《本草百种录》中所言:“凡药性有专长,此在可解不可解之间,虽对人亦必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