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类的起源和分类???

蛇类的起源和分类???

来源:网友投稿 更新时间: 2023-04-24 阅读

蛇类的起源和分类???

科学家们知道蛇的祖先是一种蜥蜴类动物,但蛇究竟从海里还是从陆地起源,却一直是他们争论不休的话题。美国两位研究人员的最新基因比较分析结果,为蛇的陆地起源说提供了有力支持。
进化史上目前已知只有一种蜥蜴类动物曾经生活在海洋里,这是一种已灭绝的巨型沧龙。按照蛇的海洋起源假说,沧龙类水生蜥蜴约1.5亿年前移居到陆地上,进化出了蛇。而对陆地起源说的支持者们来说,蛇的“老祖宗”候选面就宽多了,几乎所有现存蜥蜴家族都曾被不同学者引为与蛇关系最近的亲戚。
为了验证两种起源理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赫奇斯和博士后维达尔收集了大量数据,将25个现存蛇类家族中的17个与所有19个现存蜥蜴家族在基因上进行了对比。两位研究人员虽然无法对已经绝迹的沧龙进行基因分析,但他们研究了现存的与沧龙关系最近的“表亲”——科摩多巨蜥的基因。
赫奇斯等人的研究是首次对所有现存蜥蜴家族的基因分析,搜集的蛇类和蜥蜴类遗传数据量在同类研究中也是最大的。他们借助多种不同统计方法来梳理各种蛇类和蜥蜴类物种的亲缘关系,并建立起物种之间的谱系图。在此基础上得出的分析结果清楚表明,蛇类与科摩多巨蜥关系较远。
两位研究人员认为,由于除沧龙之外的所有蜥蜴类动物在蛇类起源时都已经生活在陆地上,新研究以强有力的证据表明,蛇是从陆生蜥蜴进化而来的。他们的研究结果,将正式发表在2004年5月7日出版的英国皇家学会刊物《生物学通讯》上。
第三个问题:蝮蛇是蝰科蝮亚科蝮属的1种。中国北方多叫七寸子。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及东部沿海各省,北达辽宁南部及陕西南部。全体长约30多厘米。在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多见于坟堆、草丛、稻田、耕地、沟渠、路边、村舍附近,甚至在城市园林中亦可发现。11月下旬或12月初进入冬眠。翌年3~4月出蛰,晨昏活动。以鸟、鼠、蜥蜴、蛙、泥鳅、黄鳝或其他鱼类为食。卵胎生。5月和9月交配,8~9 月产仔 2~16条。初生仔蛇全长 14~21厘米。蝮蛇由于分布广、数量多,对消灭鼠害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中国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的人口稠密地区,它是咬伤人的主要毒蛇,咬伤会引起中毒,除局部症状外,常出现头晕、复视、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呼吸麻痹以至死亡。
尖吻蝮蛇目蝰科蝮亚科尖吻蝮属唯一的 1种。又名放丝蛇,吊等扑,五步蛇(浙江),棋盘蛇(福建),百步蛇(台湾),瞎子蛇,懒蛇(江西),翻身花(湖南),聋婆蛇(广西),犁头匠(贵州),岩蛟(四川)。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西、福建、安徽、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和四川等省(区)。全长可达 1.5米。头大,三角形,躯干粗壮,通身被覆具结节的粗糙鳞片。最典型的特征是吻端尖出,向前上方翘起,躯尾背面有大的方形块斑20余个,头背黑褐色,头腹土黄色,二色在头侧截然划分。眼与鼻孔之间有颊窝(热测位器),躯干中段背鳞21或23行,腹鳞157~170,尾下鳞52~59对,少数成单。
生活于山区或丘陵林木茂盛的阴湿地方,垂直分布范围海拔 100~1350米。发现于山溪旁的岩石上、落叶间、岩缝中、路边或茶山草丛中、玉米地内,住宅附近甚或房屋内。无论晴天、阴天或雨天都可以见到,晚上较活跃,白天多盘曲成团,头枕于中央。以蟾蜍、蛙、鸟和鼠类为食,也吃蜥蜴。春末夏初或秋季交配,8月中到9月初产卵10~20枚,卵白色或淡乳酪色,卵径40×20~25毫米。母蛇有盘卧卵上的习性,经20多天孵出仔蛇。尖吻蝮体大,排毒量多,平均每次排干毒量约60毫克:主含出血毒,被蛇咬伤后,内外严重出血,常有生命危险。尖吻蝮去内脏的干制品叫“蕲蛇”或“白花蛇”,是著名的中药,有祛风湿、定惊搐的功效;肉可供食用。

★  蛇类 起源

分享到:
你觉得文章内容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