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历史品种(人参得名)
1. 人参得名
人参(学名:Panax ginseng C. A. Mey.),五加科(学名:Araliaceae)人参属(学名:Panax)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棒槌、地精、神草、土精、黄丝、金井玉兰等别名。[1][2]
人参主要分布于朝鲜、日本、中国等国家,中国主要产地在辽宁东部、吉林东半部和黑龙江东部。人参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为苛刻,喜阴惧阳,一般生于海拔数百米的落叶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林下。[3]人参有高30~60cm的单生地上茎。叶为掌状复叶,轮生;叶柄长3~8cm,基部无托叶;中央小叶呈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侧生小叶呈卵形或菱状卵形,叶基部为宽楔形,具有五到六对侧脉。伞状花序,有花30~50朵;花梗长0.8~1.5cm;花为淡黄绿色。果实红色,内含乳白色肾形种子。人参的地下部分为直根系肉质根,其肉质根形状似人而且人参的种子也需要九个月时间萌发,与人类“怀胎十月”相似,因此得名人参。
2. 人参得名的原因
海参,是我国古人经它起的名字。“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此得名。海参是生长在海洋底层岩石或海藻间的一种棘皮动物,又名海黄瓜、沙。
3. 人参名称
出自《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SaluidmiltiorrhizaBge.的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出产。主产于河北、安徽、江苏、四川等地。秋季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泥土,润透切片,晒干。生用或酒炒用。
【商品名】丹参。以根条粗壮、干燥、色紫红、无芦头及须根者为佳。
【处方名】丹参,赤参,紫丹参,炒丹参,酒丹参,醋丹参,丹参炭,鳖血丹参等。
处方中写丹参、赤参、紫丹参均指生丹参。为原药润透切片入药者。
4. 人参名称的来历
栗,在古书中最早见于《诗经》一书,其中就有一句话:树之榛栗,可知栗的栽培史在我国至少有二千五百余年的历史
栗起源于哪里?国外称它“人参果”,一口气搞懂栗子的前世今生
诗经
在《吕氏春秋》一书中对板栗也有描述,就有“果之美者,有冀山之栗”得赞美。
栗起源于哪里?国外称它“人参果”,一口气搞懂栗子的前世今生
吕氏春秋
宋代陶骨在《清异录》中就有记载:公元前400年,晋国与其敌对国发生战争。晋王统率大兵亲征。三军行至峡谷,被敌兵围困。兵马粮草全部都断了,人饥马乏,无力突围。已接近全军覆没。忽然,一个山野樵夫面见晋王说:“美食即在眼前,唾手可得,何忍饥待毙?”晋王如梦方醒,大喜过望。
下令官兵摘取山栗充饥。美食一饱,士兵抖擞精神,拼死冲杀,挫败敌军,反败为胜。凯旋还朝后,晋王不忘栗子之功,封其为“得胜果”。又因为掠栗而食是在河北,故名“河东饭”。
栗起源于哪里?国外称它“人参果”,一口气搞懂栗子的前世今生
清异录
栗子又称大栗、板栗、栗等,在中国的板栗是千果之王,是三大木本粮食之一。在国外栗子更被看作是健脾补肾的“人参果”,板栗属壳斗科栗属经济植物,是中国驯化利用最早的果树之一。与枣、柿并称“铁杆庄稼”、“木本粮食”,冠有干果之王、山中药、树上饭之美名。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春秋帝王曾大力嘉奖,凡栽栗树干株以上者,竟以千户侯相待。可见,古人早就知道栗子对人体有保健强体的作用
栗起源于哪里?国外称它“人参果”,一口气搞懂栗子的前世今生
史记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有人内寒,暴泻如注,令人煨栗二三十枚,食之而愈。肾主大便,栗通肾,于此可验。
栗起源于哪里?国外称它“人参果”,一口气搞懂栗子的前世今生
本草纲目
栗子从古代发展至今,已经分化为多区域品种分类,我国栗子分板栗、锥栗和茅栗三种。栗子有南北之分,北栗果小,皮薄易剥,淀粉含量低,肉细性糯。而南栗果实较大,淀粉含量高,肉质脆嫩。
栗起源于哪里?国外称它“人参果”,一口气搞懂栗子的前世今生
各区域板栗品种
在中国,除黑龙江、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西藏、上海和海南外,均有栗子出产。中国栗属植物的分布有较明显的区域性,分布数量自南向北呈递减趋势,以秦岭、淮河为界限,可以划分为南、北两个明显的自然区域。根据地区差异,其品种主要分为五大区域
1.长江流域:分布于湖北、安徽、江苏、浙江诸省的长江流域区域,属北亚热带气候。主要特点:品种内性状比较一致,特征比较明显;大多为大果型品种,平均粒重在15克,最大者超过25克,果皮毛绒一般较多,光泽不如华北品种群的明亮;含糖量较低,淀粉含量较高,大多数肉质偏粳性,果皮色泽暗淡,适宜作菜肴用。以嫁接繁殖为主,品种数量多,主要栽培品种有江苏的九家种、处暑红,安徽的大红袍、蜜蜂球、迟栗子,以及湖北的浅刺大板栗、深刺大板栗等
2.西北区域:分布于甘肃省南部、陕西渭河以南、四川北部、湖北西北部和河南的西部等地。主要特点:品种果形小,平均粒重在8克左右,小的5克以下,大的可达15克,品种中果形不如华北品种群整齐;果面密布长茸毛,果皮色泽较深,光泽暗淡;肉质偏糯性香甜,适于炒食。区域内品种数量较少,主要栽培品种有长安明拣栗、长安灰拣栗、镇安大板栗等 。
3.西南区域:分布于四川东南部、湖南西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主要特点:坚果小,平均粒重8克左右;贵州及云南中部和东部大多果皮色泽深,呈黑色或深紫褐色,湘西及云南中、西部果实色泽较鲜艳呈赤褐色,光泽也较明亮;果实含糖量低,但淀粉含量较高,栗仁质地细密偏糯性;多数品种属实生繁殖,云贵高原部分品种呈半野生状态。主要栽培品种有接板栗、油板栗、中秋栗等。
4.东南区域:分布在浙江和江西的东南部,福建、广东、广西的东南大部以及湖南中部等地。主要特点:果实大小中等,平均粒重为 10-15克,大多为中等果型,也有部分属于大果和小果品种;果皮毛绒较少而短,富有光泽,果皮以赤褐色居多;含糖量低,淀粉含量高,肉质偏粳性;果仁含水量高,不耐贮藏;果实品质差异较大。嫁接或实生繁殖,管理较为粗放。本区域的栗子实生变异大,种质资源丰富。主要栽培品种有薄皮大油栗、灰黄油栗、毛板红等。
5.东北区域:分布在辽宁省及吉林的南部,是一个日本栗与中国板栗混交种植的特殊区域。主要特点:果型一般较大,但日本栗涩皮不易剥离,其商品价值不如其它品种群。栽培品种有辽阳 1 号、辽南 2 号、绣球栗等。
在我们中国,只要一到秋天和冬天,满大街都是卖糖炒板栗的小摊贩,以至于大家都觉得没有板栗的冬天不能算作冬天,由此可见国人对于板栗的喜爱。在国外也有板栗,但是和我们国家的板栗不同的是,特别是欧洲那边的板栗是不可以吃的!
国外把人吃的栗子叫“甜栗”,是为了与当地一种与甜栗有着相似果实外形、俗名为“马栗”。这种树在美洲叫“鹿瞳”,中国叫“天师栗”或“猴板栗”,实际上按照现代植物分类学它属于和七叶树科七叶树属的物种,与壳斗科栗属的各种栗子树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因为果实外形略有相似,所以也被称为“栗”。
因为这种板栗和我们国家的板栗完全不一样,虽然它们的名称都差不多都带有一个栗字,但是它们真正的名字叫马栗,马栗种子含有人体不能分解抵御的毒素,直接食用可导致死亡,因为它含有大量的皂角苷,叫做七叶树素,是破坏人体血红球的毒素,但是松鼠和鹿因为身体构造原因,可以抵御这种毒素,所以他们可以吃。
它不同于中国的栗子或者板栗,虽然看起来很像,但是在欧洲都是大面积使用它来作为行道树,意大利人吃栗子的方式也比较多,晒干的板栗磨成面粉可以制作面包、蛋糕、煎饼,就连著名的意大利面最早也曾用过板栗粉,他们也用板栗炖肉、做汤。19世纪时意大利人还研究过如何从板栗中制糖,不过因为不如甘蔗、甜菜那样含量高,不划算,也就没有流行开来。和意大利类似,南欧常能吃到板栗,法国菜也经常使用板栗作为食材,葡萄牙的马德拉群岛还出产传统饮料“栗子酒”。美洲栗曾经主要在北美洲东部,结出的板栗通常很小,味道比较甜,也易于去皮膜,印第安人其实很早就开始采集食用。
栗起源于哪里?国外称它“人参果”,一口气搞懂栗子的前世今生
马栗
栗起源于哪里?国外称它“人参果”,一口气搞懂栗子的前世今生
板栗
糖炒栗子随处可见,但是勤劳智慧的炎黄子孙,对板栗的食用可谓是花样百出,栗子食用方法颇多,不论生吃,还是炒、炖、蒸或配入菜肴而食,都各有风味,栗生食甜而爽脆,熟吃则粉而香甜。栗子炖鸡、栗子煲猪肉、栗子焖羊肉等,皆为令人百啖不厌的家常美味,
正如清代的《随息居饮食谱》说栗“生熟皆佳,点肴并用。嫩时嚼之,作桂花香。老者风干,则甜而嫩”。
栗起源于哪里?国外称它“人参果”,一口气搞懂栗子的前世今生
随息居饮食谱
栗子菜肴在地方名菜中占有一定席位,如浙江的“桂花栗子羹”甜香可口,名噪遐迩。而“栗子炒子鸭”鲜栗脆爽,鸡肉鲜嫩;江苏的“栗子炒子鸭”香味扑鼻,两味相合;福建的“板栗烧肥鸭”原汁原味,味浓可口;湖南的板栗煨鸡,鸡肉鲜嫩,板栗粉糯;山东的“栗子鸡”色泽红亮,味道香浓。山西的“栗子烧大葱”、湖南的“油炝板栗”、山东的“栗子烧白菜”等,也风味各具,吊人胃口。栗子还是制作风味小吃的上好用料,如重阳栗糕,香甜糯绵,栗香浓郁;栗子粥,香甜可口,风味诱人。还可以做栗子酒等等
在这里特别温馨提示下:板栗虽好吃可不要贪多哦,如果板栗凉着吃,会比较容易胀气的现象。板栗热着吃,相对来说会好一些。吃板栗的时候,细嚼慢咽更有滋味些,并且通过细细的咀嚼,板栗的养分也会充分得到吸收,达到补益的效果。如果肠胃不好的人可以水煮板栗吃,这样煮出来的板栗含水量大一些,更容易消化。
史记春秋千户侯,晋王河东饭免愁。慈禧健肾栗子糕,内寒暴泄煨栗优。细嚼慢咽肥嫩暖,曝晒不如风干收。蒸煮炒熟益滞隔,老年常食栗子粥。
最后用这56个字结尾,不知是否能够让大家对栗子重新的一种认识,我觉得其中包含着对栗子的诠释以及蕴含着智慧与精神
5. 人参的名字有多少种
中草药名称大全
酸浆 酸模 碱花 磁石 豆姜 蝉衣 熊胆 蝉蜕 辣蓼 赭石 蕤仁 蕲蛇 樟脑 稻芽 僵蚕 蝼蛄 鲤鱼 熟地 漏芦 鹤虱 薤白 薯莨 薄荷 橘白 橘皮 橘红 橘核 燕窝 靛蓝 糙苏 鲮鲤 壁虎 檀香 蒿本 爵床 藕节 礞石 瞿麦 藿香 蘑菇 鳖甲 蟾酥 麝香
一见喜 一见消 一点红 一枝香 一叶萩 一条鞭 二叶律 丁子香 丁公藤 七星草
七叶莲 人中白 八月札 八角枫 八角莲 八厘麻 九里明 九里香 九龙根 九节茶
九香虫 了哥王 刀伤木 三七草 三叉苦 三分三 三白草 三枝枪 三角草 三颗针
干石斛 土木香 土贝母 土三七 土当归 土荆皮 土茯苓 土党参 土大黄 土牛膝
土人参 土木鳖 土槿皮 土鳖虫 大头陈 大血藤 大红袍 大青叶 大青盐 大力参
大力子 大风子 大贝母 大飞扬 大马勃 大黄炭 大洞果 大茶药 大茴香 大豆卷
大麻仁 大蓟炭 大腹皮 大紫草 山栀皮 山栀茶 山茱萸 山羊角 山豆根 山梗菜
山龙眼 山芝麻 山萸肉 山沉香 山崩子 山指甲 山慈姑 山道年 山鸡椒 山苍子
山海螺 千日红 千斤拨 千年健 千里光 千里明 千金正 千屈荣 千里及 千张纸
千层塔 川木香 川木通 川贝母 川白芷 川牛膝 川桐皮 川栋子 川山甲 川槿皮
川郁金 广郁金 广地龙 广木香 广地丁 广防己 广藿香 女贞子 女儿香 飞刀剑
飞扬草 飞滑石 小飞扬 小蓟炭 小百科 小石韦 小红莲 小红参 小胡麻 小兰花
小驳骨 小叶朴 小青皮 小茴香 小通草 小黄药 万年青 马蹄金 马齿苋 马前子
马尾莲 马利筋 马兰头 马兰草 马牙硝 马尿泡 马兜铃 马缨花 马槟榔 马鞭草
也白头 天冬草 天花粉 天竹子 天竺黄 天竹根 天南星 天门冬 天南星 天浆壳
天葵子 元明粉 元宝草 开金锁 云母石 云木香 云实皮 木棉花 木腰子 木槿花
木蝴蝶 木芙蓉 木藤蓼 木鳖子 木防己 木笔花 木贼花 木菠萝 木灵芝 木姜子
木患子 太子参 太阳花 五加皮 五灵脂 五味子 五指柑 五倍子 五眼果 五敛子
扎蓬果 支柱蓼 无漏子 无名子 无名异 无患子 车前子 车前草 瓦楞子 瓦垄子
瓦挖草 贝母花 丹皮炭 丹皮酚 公丁香 牛大力 牛西西 牛蒡子 书带草 毛冬青
毛诃子 月季花 月月花 风茄花 风化硝 风仙花 凤凰衣 凤尾草 乌头碱 乌贼骨
乌梢蛇 乌蔹莓 六和曲 六月雪 文旦皮 文冠木 火炭母 火麻仁 双蝴蝶 水安息
水花生 水车前 水龙骨 水牛角 水半夏 水扬梅 水蜈蚣 水蔓菁 巴豆霜 巴戟天
玉米须 功劳木 甘草节 甘草稍 甘露子 甘松香 古山龙 石灰华 石见穿 石吊兰
石决明 石龙芮 石钻子 石菖蒲 石椒草 石楠叶 石榴子 石榴皮 石硫磺 石钟乳
石荷叶 石莲子 石胡莩 石花菜 布渣叶 龙胆草 龙眼肉 龙利叶 龙牙草 龙脑香
平贝母 平地木 北豆根 北玄参 北沙参 北柴胡 北野菊 叶上珠 叶底珠 四方藤
四叶参 四季青 四方草 田三七 田基黄 田字草 甲鱼骨 生姜皮 生晒参 生石膏
生地黄 生卷柏 生谷芽 代代花 代赭石 仙人掌 仙灵脾 仙遗粮 仙半夏 仙桃草
仙鹤草 过路黄 白头须 白头翁 白芥子 白附子 白兔根 白茅根 白屈菜 白茯苓
白药子 白首乌 白扁豆 白鲜皮 白蔻仁 白贝齿 白背叶 白花蛇 白茅花 白胶木
白胶香 白商陆 白菊花 白石英 白雷丸 白河车 白马骨 白平子 白胡椒 白茄根
白木耳 白豆蔻 白蒺藜 白鲜皮 白僵蚕 鸟不宿 瓜萎仁 瓜萎子 瓜萎根 瓜子金
瓜菜仁 瓜姜皮 冬葵子 冬虫草 冬瓜皮 冬瓜仁 冬凌草 冬葵果 玄明粉 玄胡索
半夏曲 半枝莲 半边旗 半枫荷 半边莲 半天雷 汉肌松 汉宫秋 汉桃叶 对座草
母丁香 台乌药 丝瓜络 丝瓜藤 老少年 老勿大 老鹳草 老鹳嘴 老鸦瓣 吉祥草
亚麻子 亚乎奴 亚吉玛 地锦草 地肤子 地骨皮 地鳖虫 地耳草 地龙炭 地枫皮
地胆草 地栗粉 扦扦活 托盘根 西瓜皮 西洋参 西河柳 百两金 百里霜 百芯草
百药煎 百草霜 光慈姑 当门子 当归尾 当归身 虫百腊 吕宋果 回回来 肉豆末
旱莲草 肉豆蔻 肉苁蓉 丢了棒 自然铜 血余炭 合欢皮 决明子 灯芯草 安息香
农吉利 阳起石 延胡索 麦门冬 赤小豆 赤石脂 芸香草 苣英菜 花蕊石 苍耳子
苏合香 两面针 吴茱萸 牡丹皮 何首乌 皂角刺 余甘子 谷精草 龟板胶 辛夷花
连钱草 沙苑子 补骨脂 灶心土 忍冬藤 鸡内金 鸡血藤 鸡冠花 鸡骨草 青箱子
苦瓜干 苦楝皮 枇杷叶 板栗壳 板兰根 松节油 刺五加 郁李仁 罗汉果 败酱草
垂盆草 使君子 金沙藤 金钱草 金银花 金樱子 长春花 鱼腥草 狗肝菜 闹羊花
炉甘石 茯苓皮 茺蔚子 荔枝核 柏子仁 威灵仙 牵牛子 鸦胆子 骨碎补 钟乳石
复盆子 禹余粮 急性子 穿山甲 穿心莲 穿破石 孩儿参 络石藤 素馨花 莱菔子
莲子心 核桃仁 夏天无 夏枯草 鸭跖草 倒扣草 徐长卿 凌霄花 宽筋藤 高良姜
益智仁 益母草 海风藤 海金沙 海螵蛸 菟丝子 羚羊角 救必应 野菊花 蛇床子
蛇胆汁 猫爪草 鹿角胶 鹿角霜 鹿衔草 旋复花 淮山药 淫羊藿 淡豆豉 密蒙花
款冬花 葫芦茶 葶苈子 紫河车 番泻叶 寒水石 腊梅花 蓖麻子 蒲公英 路路通
鼠曲草 蔓荆子 酸枣仁 壳 薏苡仁 薄荷油 颠茄草 蟛蜞菊 糯稻根 鹰不泊
十大功劳 王不留行 五指毛桃 罗布麻叶 臭梧桐叶 紫花杜鹃 紫背天葵 鹅不食草
打破碗花花
希望我的答案能对你有帮助
6. 人参命名
“东北三宝”是指中国东北地区的三种土特产,有新旧两种说法。 旧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新三宝:人参、貂皮、鹿茸。(林蛙油、熊胆、蜂蜜。)
之所以有“旧三宝”之说是因为过去的贫穷百姓冬季时把乌拉草填在鞋子里以保证脚不被冻坏,所以乌拉草是穷人的宝;而富人穿棉靴,所以也就不认为乌拉草属于东北三宝。
人参
人参,又名"人葠",俗称"棒槌",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驰名中外的珍贵药材,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关东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之一。由于人参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得名。在古代,它有许多别名、雅号,如:神草、王精、地精、黄精、血参、人衔、人微等,人们所说的"百草之王"是从满语中翻译过来的。满族人称人参为"奥而厚达","奥而厚"是草类总称,"达"为首领、头人之意,故将其译为"百草之王"。
人参
在中国医药史上,使用人参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战国时代,良医扁鹊对人参药性和疗效已有了解;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药中上品;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共有113方,用人参者即多达21方;相传明代李时珍之父李言闻曾有《月池人参传》专著。
人参命名方式有四种:按照生长方式命名有野山参、移山参、园参三种;按照产地命名如吉林人参、韩国高丽人参、美国花旗参、辽宁石柱参等;按照炮制方法命名如:红参、白糖参、生晒参、保鲜人参、活性人参等;也有复合式命名如高丽红参、吉林野山参、宽甸柱参等
人参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地精、神草,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人参(野山参)分布于太行山脉上党一带,长白山脉及其迎山区和大、小兴安岭一带的林区。公元107—124年,许慎著的《说文解字》载“人参药草出上党”。上党即今山西省长治县,这是对中国人参原产地记录最早的一部书籍。上党人参由于大量采掘,早已灭绝了。中国人参(野生人参)主要分布在辽宁东部山区,吉林的长白山脉及近地山区和黑龙江的大小兴安岭一带的林区。在主产地东北三省,人参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东三省中,吉林省的产量占总产量70%。而吉林白山市人参占吉林省的70%,白山市的人参主产地有抚松县、靖宇县和长白。由于人们的无序采挖,野生人参越来越稀少。
人参
抚松素有"人参之乡"的美誉,如今抚松是人参及其加工的滋补品大量销往国内外市场。
人参分为山参和园参两大类, 野生的人参称为"山参",多生长于阔叶林与针叶林混生的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其性喜阳,需疏散的阳光和腐殖质深厚、通气良好的土壤中。其生长非常缓慢,一两重的山参要长四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由于人们对其需求日益增加,因此,野生人参日趋减少,愈为罕见,当然寻采起来也就更加困难。
人工栽培的人参称为“园参”,也称"家参"。它与山参在颜色、形体等方面均很相似,但味苦并带有辣气,山参虽味亦苦却有清香之气味。
据理化分析,人参中含有人参皂甙、人参宁、挥发油、人参酸、甾醇等多种成分和许多有机物、无机物及维生素等,有其它药品所不能比拟的特殊药用价值和疗效。它能补血养气、固津生液、调节神经、开心明目、益智安神、降压健胃等,尤其对于治疗久病衰弱者非常有效。
人参不仅有独特的药用价值,还可以制造许多方面的深加工产品,赋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此外,在文学名著中,有关人参的传说故事更是不可枚举,如:《西游记》中猪八戒吃人参果;《红楼梦》中王夫人翻柜找人参等比比皆是。到了人参之乡东北,导游员口中的讲述,更是令游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人参自古即为著名的补药,我国最早(后汉时)的药书<神农本草经>中将人参列为上品,该书中凡入上品之药多为对人体有补养之功的.该书谓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金元以后用人参大补元气以固脱.即大病、久病之后,元气大伤时,用人参尤宜.为治疗虚劳内伤的第一要药。在中国传说中,人参是一种“土行孙”式可在地下行走的植物,挖掘之时 要小心翼翼的围捕,防止它跑掉。人参每次出土,相隔数十年。人参总在地下隐居百年以上,需要在林间、岩下、腐土、低温、背阴向阳、倚水又排水良好,每日阳光三至五小时等条件下,才有珍贵的结果。东北土话“七两为参,八两为宝”,表示大的优质的人参来之不易。
用人参泡的酒
人参的生长习性很特别。一年生的人参只长出一个三片掌状的复叶,俗称“三花”;二年生的人参长有一枚五片掌状复叶,俗称“巴掌”;三年生的人参有两枚掌状复叶,称“二甲子”;四年生的人参有三枚掌状复叶,称为“灯台子”;五年生的人参有四枚掌状复叶,称“四品叶”;六年生的称“五品叶”,六品叶以上就称“棒槌王”了,叶子数也不再增加。
过去山里人把采挖参或挖参都叫做“放山”,一般都是几个人一伙,自愿结伴,推选其中一个有经验的人当“把头”,大伙备齐干粮后就在“把头”的带领下进山。进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搭建窝棚先安顿下来,然后,要在把头的带领下,焚香烧纸,跪祭采参人的祖师爷——“山神老把头”,祷告平安,万事如意。事毕,“把头”当众宣布采参的“山礼山规”,采到的参,由大家平分,这也就是采参人一年的收成了。
貂皮
紫貂(学名:Martes zibellina)属中小型兽类,躯体细长,四肢较短。头形狭长,耳短而圆,嗅觉、听觉灵敏。犬齿较发达,裂齿较小;上臼齿横列,内叶较外叶宽;臼齿齿冠直径大于外侧门齿高度。体毛柔软,无斑纹。前后足均5指(趾);爪锋利,不可伸缩。是一种特产于亚洲北部的貂属动物,在白天活动和猎食。通过嗅觉和听觉猎取小型猎物,包括鼠类、小鸟和鱼类。有时也吃浆果和松果。紫貂大多在森林的地面上筑巢,在天气恶劣或遭遇捕杀时下,它们会躲在巢穴中,甚至将食物储藏在里面。紫貂的皮毛称为貂皮,在中国只产于东北地区,与广泛分布于乌拉尔山、西伯利亚、蒙古、中国东北以及日本北海道等地。
鹿茸
梅花鹿全身都是宝,所以古时候人们把鹿称作神兽。但是鹿身上最珍贵的东西要算是鹿茸了。鹿茸就是未骨化的角生长在雄鹿的额上,是一种有组织的结构,为真皮衍生物。鹿茸含有丰富的复合蛋白质和激素,以及磷酸钙、胶质软骨素等化学成份,是一种高级补品和名贵药材。鹿茸能温肾壮阳,生精益血,强筋补髓。主治虚劳赢疲,血虚眩晕,腰膝酸痛,萎滑精,虚寒血崩等病 。
鹿茸的种类:由于原动物不同,分为梅花鹿茸(黄毛茸)和马鹿茸(青毛茸)两种,梅花鹿茸要好于马鹿茸。 按枝叉多少及老嫩不同:又可分为鞍子、二杠、挂角、三岔、花砍茸、莲花等多种。二杠茸质量好,价格贵,但产量低。
鹿茸主要有产于大兴安岭的马鹿茸和产于长白山的梅花鹿茸。
药理作用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鹿茸能增强副交感神经末梢的紧张性,促进恢复神经系统和改善神经、肌肉系统之功能,同时对交感神经亦有兴奋作用。
鹿茸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大剂量的鹿茸可降低血压,使心脏收缩振幅变小,心率减慢,外周血管扩张。中等剂量能引起心脏收缩显著增强,收缩幅度变大,心率加快,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鹿茸特别对已疲劳的心脏作用尤为显著。
3、对性功能的影响:鹿茸提取物既能增加血浆睾酮浓度,又能使促黄体生成素(LH)浓度增加。因此,鹿茸对青春期的性功能障碍,壮老年期的前列腺萎缩症的治疗均有效;对治疗女性更年期障碍效果良好。
4、鹿茸的强壮作用:鹿茸精具有较强的抗疲劳作用,能增强耐寒能力,加速创伤愈合和刺激肾上腺皮质功能。故鹿茸是传统的补益药,用于强壮、补肾、益阳。
5、对血液成分的影响:鹿茸可使血液中血红蛋白增加,因此对于大量出血者和感染症末期的患者,特别是对于老龄患者的治疗极为有效。
6、有性激素样作用:动物试验证实,用鹿茸酊作皮下注射,几天后即见前列腺、精囊重量增加。鹿茸是滋补极品,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受补,对于健康人尤其是小孩子来说,鹿茸是不能随便吃的。健康小孩吃了容易出现内热,流鼻血,机体异常亢奋,甚至出现躁狂症。
7、它能兴奋离体肠管及子宫,增强肾脏的利尿功能:鹿茸对妇女儿童均有益处,它所含的钙、磷、镁等无机元素分别参与身体的钙磷和多种酶的代谢,对促进钙的吸收、骨的生长以及增强心脏、肌肉的功能都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镁离子,更是具有复杂的功能,是延年益寿必不可少的物质。这对妇女因宫寒不育、月经不调,小儿的发育不良,因肾气不足而引起的牙齿生长迟缓、囟门不合、骨软等,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患有高血压、肾炎、肝炎以及中医所说的阴虚火旺、肝阳上亢之病人,不宜服用。
8、治疗创伤:鹿茸素有“强筋骨”功能,用于治疗“恶创痈肿”。试验证明,鹿茸对长期不愈和新生不良的溃疡与创口有增强组织再生的能力,促进骨折的愈合。口服、外用鹿茸能使创伤,特别是化脓创伤迅速愈合。
用鹿茸加工成的鹿茸片
9、其他作用:鹿茸中有些有效成分能抑制MAO-B的活性,故有抗衰老作用;鹿茸具有抗氧化作用,增强胃肠蠕动和促进分泌功能;此外,鹿茸精还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等。
乌拉草
乌拉草属于莎草目莎草科苔草属,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
形态特征及用途:根状茎紧密丛生。秆三棱形,基部具有光泽的褐色叶鞘。叶细条形,对折,边缘粗糙。小穗2~3个,顶生的雄性圆柱形,侧生的雌性卵形或卵状球形;雌雄花鳞片棕色至锈色;果囊近卵形,扁三棱形,有褐色树脂状小突起,顶端急缩成短喙。小坚果倒卵状椭圆形,三棱形,褐色。其叶细长柔软,纤维坚韧,不易折断,为草鞋、草褥、人造棉、纤维板等的良好材料,将原植物茎叶锤打后放入毡靴中,能御寒,昔称“关东三宝”之一。是草编工艺品、造纸的主要原料。旧时东北人用皮革缝制、内絮捶软的乌拉草作防寒鞋,是北方贫民心爱的"草履"。“乌拉”是满语皮靴的意思,是一种东北人冬天穿的“土皮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