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济人王仁(王仁由百济来日本献)
1. 百济人王仁
日语。是日语さようなら的音译,意思是再见。
但是它不是普通的再见。
有两种解释:
1、用于男女朋友分手。
2、用于两个好久不见的朋友见面后不久又要分开时。
日语
日本古代不使用汉字,至应神天皇时始自百济传入汉字。
全部用汉字写成的《日本书记》的说法,“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到了应神天皇(270-310年在位)时代,百济国派阿直岐到日本,285年,百济近肖古王时期的博士王仁把中国的《论语》、《千字文》、《孝经》等带往日本,是为日本接触汉字之始。 三国时代以后,汉字、汉文化正式大量传入日本之始。
2. 王仁由百济来日本献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在漫长的历史当中,两国的文化交流频繁。近现代的日本文化对中国的近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相对遥远的古代则恰好相反。
古代中国因其文化先进而对周边国家的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文字方面。古代朝鲜、古代越南、古代日本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和中国一样使用着汉字。虽然现在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已经取消了汉字,但是在日语里面依旧留存了大量的汉字,可以说没有汉字就没有今天的日语。
拥有大量汉字的日语
正是因为日语当中存在大量的汉字,所以说日语的出现与汉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汉字没有引进日本之前,其实日本是没有自己固有的文字,这点也是现在大多数语言学家的共识。虽然日本自称在汉字没传入日本之前,日本也有过所谓的“神代文字”。但是据考证这所谓的“神代文字”不过是平安时代的发音体系罢了发音体系罢了。
古代日本人最初看的汉字是那些雕刻在印章、铜镜、兵器等器物上的简单文字。到了公元4世纪,汉字体系开始大量地传入日本。最初向日本人传授汉字的人,居然不是中国人而是与日本更相近的朝鲜人。据日本《古事记》记载:应神天皇时代百济学者王仁东渡日本献《论语》和《千字文》。后来,日本人便跳过朝鲜人直接向中国人系统地学习了汉字。
到了8世纪前后,日本人发明了“万叶假名”,即忽略汉字原有的字意,利用汉字的音和训标记日语的方法“万叶假名”。“万叶假名”的发明,是日语“中为和用”的里程碑。在这之后日语里面汉字的精简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所以现在我们会看到很多日语里面的汉字与中文汉字意思有所差异,比如说“本”在日语当中是“书”的意思,“新闻”专指“报纸”。
与中国文言文如出一辙的文言日语
我们都知道语言分口语跟书面语,在书面语方面古代日本的文言日语,跟汉语特别是文言文简直是如出一辙。大和、奈良时期的《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等早期的日本文学作品也大量应用了汉字。《古事记》的序言几乎是汉字书写的,正文部分采用了和汉折中的写法。
“天地初发之时,于高天原成神明,天之御中主神。次高御产巢日神。次神产巢日神。此三柱神者,并独神成坐而,隐身也”这是日本《古事记》的一段序言。要知道《古事记》是日本第一部文学作品,里面包含了日本古代神话、传说、歌谣、历史故事等。在如此重要的文献的序言当中,居然原封不动的使用了汉字来记载,可见汉字对新生的日语产生的影响有多大。
《古事记
3. 百济王仁博士 千字文
东亚、东南亚地区,自秦汉以来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受孔子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
在历史上,儒家思想在朝鲜、越南、日本等国曾一度起到了支配地位,使东亚及东南亚各国不同地受到汉化影响。因此,有些学者就把中国及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称为“东亚儒学文化圈”,或“中国文化圈”,或“孔子文化圈”,或“汉文化圈”。
严格说来,上述几个概念是不等值的。所谓的“中国文化圈”或“汉文化圈”的含义要宽泛一些,而“孔子文化圈”或“儒学文化圈”的含义则狭窄一些。
在东亚儒学文化圈中,各国受汉文化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与中国相邻的越南、朝鲜以及隔海相望的日本,就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曾使用汉字,输入中国的典籍、文化、制度,在历史上,儒家思想还曾长时间地作为统治思想。在东南亚各国,由于华人移民众多,儒家思想也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却没有像上述三国那样深受汉化影响。总的说来,在东亚儒学文化圈中,注重儒家教育,注重伦理道德,注重个人修养,注重家族观念,却是一致的。
东亚儒学文化圈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学文化圈也逐渐扩大,最终影响于整个东亚及东南亚地区。
自孔子创建儒家学派提倡儒家学说,儒学历经战国数百年的发展,成了诸子百家中颇具影响力的学说,汉武帝统治时,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以经学的形式成了汉朝的正统统治思想,儒学便以强劲的势力传播于全国。
随着古代中国的势力的强大及中外文化交流,儒家思想也传播到中国影响所及的周边地区。据考证在公元前3世纪,儒学已传播到朝鲜,但儒学在朝鲜真正受到重视和广泛传播,则始于三国时期。公元1—7世纪,朝鲜半岛出现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儒家思想经过数百年的传播、吸收,成了三国的统治思想。高句丽在建国之初就使用汉字,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372年设立儒学教育机构太学,传授五经,儒家经典成了青年士子的必读书籍,到唐朝时又大量派遣留学生来唐朝学习。
百济也很早就受儒学的影响,不仅设立儒学教育机构,还在南北朝时期请梁朝的《诗》博士、《礼》博士去讲学。到7世纪时,儒家思想有了广泛的影响,百济君臣都受儒学的熏陶,连国王义慈也以孝事亲友于兄弟,号称“海东曾子”。新罗处半岛的南端,通使中国较晚,唐朝时,与高句丽同年向唐派遣留学生,设立儒学教育机构,传播儒家思想。675年新罗统一朝鲜,继续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918年建立的高丽王朝及1392年建立的李朝也均以孔子儒学为统治思想。
自秦赵佗割据南海、桂林、象三郡,“以《诗》《书》而化训国俗,以仁义而固结人心”,儒家思想开始传入越南。公元前112年汉平定南越,设置南海、交趾、九真、日南等9郡,此后1000余年间,越南多为中国势力所及地区,儒家思想得以进一步传播并深入人心。自1010年至1885年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其间经过了李朝、陈朝、胡朝、后黎朝、阮朝等王朝的统治,各朝均以儒家思想为其统治思想,设立儒学教育机构,修建文庙,供奉祭祀孔子、周公、七十二贤等儒家人物,实行科举制度,儒学为越南君臣上下所信服。
日本自285年由百济博士王仁传入《论语》《千字文》后,儒家学说就扎下了根。
513年五经博士段杨尔从百济入日本传五经,从此,以五经为中心的儒学就盛行于日本。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对中国以外地区有极大的影响力。日本多次(隋时4次,唐19次)派遣使者及留学生来中国,学习隋唐的制度、思想、文化,日本进入了直接摹仿隋唐文化时期。
大批遣唐使返回日本,使日本兴起子唐文化热,促成了大化革新。不仅儒家思想成了当时日本的统治思想,在京师设有大学,地方诸国有国学,太宰府有府学,而且从法令制度到京城宫殿建筑到服饰都以唐制为准,连官吏的选拔也以受儒学教育的程度而定。从奈良时代到镰仓时代、江户时代1000多年间,儒学在日本进一步普及,统治地位进一步加强。如孔子先被称为先圣孔宣父,后称文宣王,各地设立文庙,祭孔典礼广受重视。武士道精神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儒家思想。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奉儒学为圣教,并以严厉手段禁异学。
日本哲学家永田广志说:“通观整个德川时代,不言而喻,儒教思想在日本人的哲学思维中是占统治地位的。这个儒教,首先是从朱子学派发展起来的。”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之路,儒教思想虽有所削弱,但明治政府依然以儒家思想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颁行了一系列复兴儒教的政策;同时,各地维修文庙及祭孔活动一直不断,对儒家经典的输入更是极为活跃。
明清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地区文化交流频繁,大量的华人移民到东南亚谋生,尤其是近代以来,向东南亚地区的移民倍增。
华人移民多是以家族的形式移民,这既给当地的开发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将儒家思想带到了各地。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儒家思想就有存在的广泛社会基础。
近代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东侵,使广大的东亚及东南亚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儒家思想的地位均有不同程度的衰落,在中国它失去了作为意识形态的正统统治地位。同时,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也有不同程度的复兴,作为意识形态的复兴,如在中国,只是保守派无奈的挣扎,徒让世人耻笑;作为历史文化资源以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儒学复兴,对唤起人们的民族感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0世纪中叶以后,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各国家纷纷获得了独立,走上了自我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儒家思想作为东亚各国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东亚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显然起了重要的作用。
7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日本成了世界第二经济强国,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四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也高速发展,号称“四小龙”。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实行开放政策,经济也得以高速发展,
同时,东南亚各国,如越南、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经济也有高速发展,并出现了所谓的新四小龙。一时间,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了世界瞩目所在,令人刮目相看。本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认为儒家思想与资本主义精神相冲突,儒家思想发展不出资本主义。
东亚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得不使人们重新审视韦伯的理论。于是,儒学研究尤其是东亚经济与儒学的关系的研究,成了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东亚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论如何,与东亚社会的构成及儒家的伦理道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使一些人认为,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东亚经济的发展将形成儒家伦理文明圈。总之,东亚儒家文化构成了当代世界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必将为世界未来文化的发展、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4. 百济官网
百济(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余,是古代扶余人南下,在朝鲜半岛西南部(原马韩地区)建立起来的国家。百济的统治阶层与高句丽人同属于中国的扶余人,而朝鲜半岛南部的的三韩人却是另一不同的民族。公元前一世纪由扶余人百济部所建,660年被唐与新罗联军灭亡。
统治范围在朝鲜半岛西南部。北境先与汉朝乐浪郡,后与高句丽接壤,东与新罗为邻。都城先在慰礼城(今首尔),后相继迁都熊津、泗沘城。
5. 百济王室
红拂女,出自唐人小说《三十三剑侠传》中的《虬髯客传》 ,相传为隋唐时的女侠,“风尘三侠”之一,本姓张,名出尘,江南吴兴人
张出尘是李靖的红颜知己、结发之妻。张出尘虽然在正史中默默无闻,但在野史与民间传说中,却是一个奇女子。她慧眼识英雄的故事乃千古佳话。
红拂女一直是中国古代奇女子的代表,清代《红楼梦》中,林黛玉曾赋诗赞红拂女:“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杨府侍妓
红拂女的父亲为陈朝大将陈忠肃,被隋将史万岁所杀,母亲是江南吴兴大户沈家的女儿,被隋文帝杨坚赏赐给杨素,因带一女,在杨素府充当乳娘。红拂女从小在杨素府长大后,成为杨素的侍妓,常执红拂立于杨素身旁,因而被称为“红拂女”(也有人记述,她是迫于生计,卖入司空杨素府中成为歌妓)。
夜奔李靖
有一位文武兼通的才子名叫李靖,他通兵法谋略,心怀大志,隋朝建国后,他决定前往长安,以求报国之路。在长安,他先投到杨素门下,杨素开始非常怠慢,竟然坐在床上不起来,李靖面斥其非,杨素才改变态度,后与李靖谈论一番,觉得此人很有前途。但他毕竟年老体弱,不再有远大的理想,只是安于现状而已。李靖非常失望。二人谈论之时,红拂就立在旁边,她见李靖气宇非常,乃英雄侠义之士,心中暗暗倾慕,于是派门人跟踪李靖,得知他的住处,自己深夜前往。
夜晚,李靖独坐灯前,想着白天的事,觉得前途渺茫,正在发闷,忽听敲门之声,开门一看,竟然是白天在司空府见到的侍女。红拂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心意:愿意投奔李靖,伴随其闯荡天下。李靖喜出望外,却也担心杨素那边没法交代。红拂安慰他说:杨素年纪大了,多有侍女逃走,司空府不会追究。
李靖见有佳人理解自己并且愿意奉献一生,非常欣慰,当即应允。司空府找不到红拂,派人查询了几日,最终还是不了了之。于是红拂与李靖二人扮成商人离开长安。
风尘三侠
二人在他们一路跋涉,在灵食的一处客站歇脚时遇见了一个
满脸虬髯的人,此人自称虬髯客。红拂见他貌似粗鄙,却有一种不凡的气质,于是与他拜为兄妹。三人一行来到汾阳见到了李渊与李世民,交谈一番后李靖与李世民顿觉相见恨晚,而虬髯客却说:“既有真主在此,我当另谋他途。”几天后长安传来杨素老死的消息,李世民请他三人一同到府中商议,李靖与红拂前往李府,虬髯客独不往,说要在长安等他二人。
一品夫人
后来李靖与红拂到长安找到虬髯客时,发现他竟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更不可思议的是,虬髯客非要把全部家产送给他们,自己仅带一个行囊远走他方。二人目送虬髯客远去,回去以后,清点他家中之物,竟发现还有兵书数册,李靖日夜研究,兵法韬略大大增长。李渊父子起兵后,李靖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帮李渊父子平定江南,建立了大唐。并攻打突厥,活捉颉利可汗,被封为卫国公,红拂自然成了一品夫人。
而虬髯客据说组织了一队兵马,杀入海中扶余国,灭其政权而自立为帝。
扶余国在朝鲜半岛北部,北魏时期被灭国。朝鲜三国中高句丽和百济的王室都是来自扶余。这里应该指的是百济,因为百济自称“南扶余”。
传说李靖南平岭桂时,红拂随行,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张出尘因病在今湖南醴陵病逝,葬于西山。
绿珠,传说原姓梁,生在白州境内的双角山下,绝艳的姿容世所罕见。石崇为交趾采访使时,一见绿珠魂不守舍,用珍珠换得美人归。
绿珠妩媚漂亮不说,还善解人意,曲意承欢又能吹第跳舞,把个石崇喜欢得不得了,尽管他身边佳丽云集,却颇有点后世唐玄宗对杨贵妃"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集一身"的劲儿。
石崇对绿珠宠爱到了何种程度?他在金谷涧建有别馆,号为"金谷园"。就在金谷园内,石崇专门为绿珠建了个崇绮楼,据说是以慰绿珠的思乡之愁,里面装饰以珍珠、玛瑙、琥珀、犀角、象牙,极尽豪华奢侈之能事。
别看石崇张狂,可他也是当时比较有名气的文人,他和当时的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曾结成诗社,号称"金谷二十四友"。每次宴客,绿珠都会出来又歌又舞,把一帮酸文人看得神魂颠倒。
石崇在朝廷里投靠的是贾谧,后来贾谧被诛,石崇也被免官。当时朝中专权的是赵王司马伦,司马伦手下有个人叫孙秀,早就垂涎绿珠的美貌,可惜不敢去碰石崇。石崇失势后,他的机会来了,孙秀派人去找石崇,点着名儿要绿珠。石崇自然不给,来人回报孙秀,孙秀大怒:敬酒不吃吃罚酒,看我咋收拾你。
孙秀于是劝司马伦杀了石崇,司马伦同意了。临死前,石崇对绿珠叹息说:"我现在因为你而获罪。"绿珠流泪说:"愿效死于君前。"言毕纵身跳下崇绮楼,石崇伸手去拉,已来不及,可怜一代美人,香消玉殒。
梁红玉,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见于明朝张四维所写传奇《双烈记》:“奴家梁氏,小字红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东京人也。”后结识韩世忠,两人初次见面,是在平定方腊起义后的庆功宴上,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原配白氏死后成为韩世忠的正妻。
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后多次随夫出征,在建炎四年黄天荡之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名震天下。也许有人要问梁红玉不就是在打仗时敲敲鼓吗,有什么了不起呢?
打仗并不是光人多就行了。人再多,如果没有协调一致的行动,也不过是打群架罢了。要协调大兵团的行动,通信是非常重要的。现代作战可以用步话机下达命令。古代就全靠旗帜和金鼓。所谓“闻鼓则进,鸣金收兵”不过是笼统的说法。不同的鼓点其实代表不同的命令。梁红玉亲自击鼓也就是表明她在指挥整个舰队。在古代战争中,鼓手和旗手是敌军的首要攻击对象。梁红玉站在这个位置上,也就是站在最危险的位置上。当然大大鼓舞了士气。
梁红玉也是第一个被朝廷封诰命的风尘女子,她的封号是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黄天荡一战成名,从此名留青史。
冲冠一怒为红颜,让她一个弱女子背上了家国兴衰的命运。陈圆圆是"秦淮八艳"之一。
崇祯末年被田畹锁掳,后被转送吴三桂为妾。相传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手下刘宗敏掳走陈圆圆,吴三桂遂引清军入关在吴三桂所部和清军的联系夹击下,李自成农民军遭受重创,仓皇逃离北京,尽弃所掠辎重、妇女于道。吴三桂在兵火中找到了陈圆圆,军营团圆。此后陈圆圆一直跟随吴三桂辗转征战。吴三桂平定云南后,圆圆进入了吴三桂的平西王府,一度"宠冠后宫"但是在历代文人骚客的口中还有笔下,将明朝的灭亡以及吴三桂的投降都归咎于她,试问一个弱女子如何可以关系一国国运,明朝大厦将倾,原因在于天灾人祸,男人做事不行,把责任推到女人身上,实在是不堪。
6. 百济王国
komaan是韩语。
韩国为大韩民国的简称。甲午战争之后,朝鲜在日本的控制下,从满清附属国独立出来,改名叫大韩帝国。大韩的称谓来自于朝鲜半岛南部的辰韩、马韩、弁韩三个部落名字。这三个部落曾经强盛过,殖民过日本,当然后来衰落了,反过来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新罗和百济两个日本的附属王国。
7. 百济人是什么人
一说中日两国同文同种。同文尚可理解,同种之说则过言之。日本的原住民是伊阿努人(虾夷),属白种人,而大和民族的祖先应该是先秦陆陆续续从大陆移民日本列岛的。主要是两条路迳,其一是胡人从朝鲜半岛渡海,其二是越人(马来人种)从东海渡海,所以朝鲜东南部(百济)和琉球被日本人视作势力范围,是有历史渊源的。
胡人与越人的血统,中国人也有。汉族的前身是出身古羌族(藏、缅、党项都出身古羌族)的华夏族(夏、周)与东夷族(商),但自五胡乱华以来就融入了胡人的血统,而百越在几千年的逐步汉化之中,如今只余越南一国了。
但是汉族的文化主体仍是由华夏族继承而来,大和族虽然在血缘上有着与汉族重叠的部分,却无直系的传承。所以同种一说,只是对白人而言是如此。相比之下,朝鲜之史始于箕子立国,其人多为中原移民,今日朝鲜人除了朴、金等四个姓外俱是汉人所传,韩人与我同文同种,倒是不差。
有人讥笑日本人是杂种,却不想想汉人也是个杂种。民族的演化并无一定之律。古羌族已经不存在了,除了藏缅系的,大多融入了汉族。除了朝鲜族以外,今天中国南方有几个少数民族也是从古汉族中分化出去的。而朝鲜语与日本语却是突厥语系的(日本语的情况比较复杂,一说主张单独成系)。
2、大和民族形成
秦汉之后,大陆移民在日本列岛已经站稳脚跟,虾夷人则被赶到本州东北部。此时的本土居民一如春秋战国时的中国,民族主体已经形成,差的只是统一而已。这时新来的大陆移民已经不能对民族主体产生影响,只是滴在海里的几滴水而已。
魏书是世上最早记载倭人的书籍,邪马台国向曹魏称臣纳表,曹魏则赐关刀金印。从日本出土文物看,当时日本和西域一样属于大中华势力范围的一部分。当时移民日本的各个大氏族都还有自己的族谱记载,有说自己是秦始皇的后代的,有说自己是关公的后代的。
大约在五至六世纪的时候,大和部落完成了统一。由于大和与邪马台的发音相同YaMaTa,一般认为魏书上记载的邪马台女王就是大和族的先祖。这次统一的地域并不包括本州北部的虾夷人,但它标志着大和民族的正式形成(如秦始皇对汉族的功绩),标志着千年一系的日本皇室走上历史舞台,标志着大和部落的一些做法成为日后大和民族的民族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