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嵴的作用(神经嵴的形成)

神经嵴的作用(神经嵴的形成)

来源:网友投稿 更新时间: 2023-05-08 阅读 9

神经嵴的作用(神经嵴的形成)

神经嵴的形成

身体表面包在肌肉外面的组织,人和高等动物的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组成,有保护身体、调节体温、排泄废物等作用。一、表皮 表皮是皮肤最外面的一层,平均厚度为0.2毫米,根据细胞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形态特点,由外向内可分为5层。

1.角质层:由数层角化细胞组成,含有角蛋白。它能抵抗摩擦,防止体液外渗和化学物质内侵。角蛋白吸水力较强,一般含水量不低于10%,以维持皮肤的柔润,如低于此值,皮肤则干燥,出现鳞屑或皲裂。由于部位不同,其厚度差异甚大,如眼睑、包皮、额部、腹部、肘窝等部位较薄,掌、跖部位最厚。角质层的细胞无细胞核,若有核残存,称为角化不全。

2.透明层 :由2-3层核已消失的扁平透明细胞组成,含有角母蛋白。能防止水分,电解质和化学物质的透过,故又称屏障带。此层于掌、跖部位最明显。

3.颗粒层 :由2-4层扁平梭形细胞组成,含有大量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颗粒层扁平梭形细胞层数增多时,称为粒层肥厚,并常伴有角化过度;颗粒层消失,常伴有角化不全。

4.棘细胞层 :由4-8层多角形的棘细胞组成,由下向上渐趋扁平,细胞间借桥粒互相连接,形成所谓细胞间桥。

5.基底层:由一层排列呈栅状的圆柱细胞组成。此层细胞不断分裂(经常有3%~5%的细胞进行分裂),逐渐向上推移、角化、变形,形成表皮其他各层,最后角化脱落。基底细胞分裂后至脱落的时间,一般认为是28日,称为更替时间,其中自基底细胞分裂后到颗粒层最上层为14日,形成角质层到最后脱落为14日。基底细胞间夹杂一种来源于神经嵴的黑色素细胞(又称树枝状细胞),占整个基底细胞的4%~10%,能产生黑色素(色素颗粒),决定着皮肤颜色的深浅。

二、真皮 来源于中胚叶,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构成。接近于表皮之真皮乳头称为乳头层,又称真皮浅层;其下称为网状层,又称真皮深层,两者无严格界限。

1.纤维:有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三种。

(1).胶原纤维:为真皮的主要成分,约占95%,集合组成束状。在乳头层纤维束较细,排列紧密,走行方向不一,亦不互相交织。在网状层纤维束较粗,排列较疏松,交织成网状,与皮肤表面平行者较多。由于纤维束呈螺旋状,故有一定伸缩性。

(2).弹力纤维:在网状层下部较多,多盘绕在胶原纤维束下及皮肤附属器官周围。除赋予皮肤弹性外,也构成皮肤及其附属器的支架。

(3).网状纤维:被认为是未成熟的胶原纤维,它环绕于皮肤附属器及血管周围。

2.基质:是一种无定形的、均匀的胶样物质,充塞于纤维束间及细胞间,为皮肤各种成分提供物质支持,并为物质代谢提供场所。

3.细胞: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成纤维细胞:能产生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基质。

(2).组织细胞:是网状内皮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吞噬微生物、代谢产物、色素颗粒和异物的能力,起着有效的清除作用。

(3).肥大细胞 存在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以真皮乳头层为最多。其胞浆内的颗粒,能贮存和释放组织胺及肝素等。

表皮和真皮区分的意义举例:痤疮之类的如果用手去抓,就容易继发感染。一般来讲,咱们的皮肤感染,感染到表皮层,什么疤都不落,得一个皮肤病很厉害,它不落疤,它在表皮。如果说感染到真皮了,一定要落疤了。皮肤是一个屏障,你不要破坏它的屏障。

三、皮下组织 来源于中胚叶,在真皮的下部,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组成,其下紧临肌膜。皮下组织的厚薄依年龄、性别、部位及营养状态而异。有防止散热、储备能量和抵御外来机械性冲击的功能。

神经嵴来源于

皮肤指身体表面包在肌肉外面的组织,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总重量占体重的5%~15%,总面积为1.5~2万平方米,厚度因人或部位而异,为0.5毫米~4毫米。人和高等动物的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组成,并含有附属器官(汗腺、皮脂腺、指甲、趾甲)以及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等。

  一个成年人的皮肤展开面积在2平方米左右,重量约为人体重量的1/20。最厚的皮肤在足底部,厚度达4毫米,眼皮上的皮肤最薄,只有不到1毫米。

  一、表皮

  表皮是皮肤最外面的一层,平均厚度为0.2毫米,根据细胞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形态特点,由外向内可分为5层。

  1、角质层:由数层角化细胞组成,含有角蛋白。它能抵抗摩擦,防止体液外渗和化学物质内侵。角蛋白吸水力较强,一般含水量不低于10%,以维持皮肤的柔润。

如低于此值,皮肤则干燥,出现鳞屑或皲裂。由于部位不同,其厚度差异甚大,如眼睑、包皮、额部、腹部、肘窝等部位较薄,掌、跖部位最厚。

角质层的细胞无细胞核,若有核残存,称为角化不全。

  2、透明层:由2~3层核已死亡的扁平透明细胞组成,含有角母蛋白。能防止水份、电解质、化学物质的通过,故又称屏障带。

此层于掌、跖部位最明显。

  3、颗粒层:由2~4层扁平梭形细胞组成,含有大量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颗粒层里的扁平梭形细胞层数增多时,称为粒层肥厚,并常伴有角化过度。

颗粒层消失,常伴有角化不全。

  4、棘细胞层:由4~8层多角形的棘细胞组成,由下向上渐趋扁平,细胞间借桥粒互相连接,形成所谓细胞间桥。

  5、基底层:又称生发层,由一层排列呈栅状的圆柱细胞组成。此层细胞不断分裂(经常有3%~5%的细胞进行分裂),逐渐向上推移、角化、变形,形成表皮其他各层,最后角化脱落。

基底细胞分裂后至脱落的时间,一般认为是28日,称为更替时间,其中自基底细胞分裂后到颗粒层最上层为14日,形成角质层到最后脱落为14日。

基底细胞间夹杂一种来源于神经嵴的黑色素细胞(又称树枝状细胞),占整个基底细胞的4%~10%,能产生黑色素(色素颗粒),决定着皮肤颜色的深浅。

  另外最新发现:从护肤的角度来讲表皮并不是最外面的皮肤成分,外面还有一种起保护作用的皮脂膜。

  二、真皮

  来源于中胚叶,由纤维、基质、细胞构成。接近于表皮之真皮乳头称为乳头层,又称真皮浅层;其下称为网状层,又称真皮深层,两者无严格界限。

  1、纤维:有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三种。

  (1)胶原纤维:为真皮的主要成分,约占95%,集合组成束状。在乳头层纤维束较细,排列紧密,走行方向不一,亦不互相交织。

  (2)弹力纤维:在网状层下部较多,多盘绕在胶原纤维束下及皮肤附属器官周围。除赋予皮肤弹性外,也构成皮肤及其附属器的支架。

  (3)网状纤维:被认为是未成熟的胶原纤维,它环绕于皮肤附属器及血管周围。在网状层,纤维束较粗,排列较疏松,交织成网状,与皮肤表面平行者较多。

由于纤维束呈螺旋状,故有一定伸缩性。

  2、基质:是一种无定形的、均匀的胶样物质,充塞于纤维束间及细胞间,为皮肤各种成分提供物质支持,并为物质代谢提供场所。

  3、细胞: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成纤维细胞:能产生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基质。

  (2)组织细胞:是网状内皮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吞噬微生物、代谢产物、色素颗粒和异物的能力,起着有效的清除作用。

  (3)肥大细胞:存在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以真皮乳头层为最多。其胞浆内的颗粒,能贮存和释放组织胺及肝素等。

  表皮和真皮区分的意义举例:痤疮之类的如果用手去抓,就容易继发感染。一般来讲,皮肤感染到表皮层,什么疤都不落,得一个皮肤病很厉害,它不落疤,它在表皮。

如果说感染到真皮了,一定要落疤了。皮肤是一个保护屏障,所以不要破坏它。

  三、皮下组织

  来源于中胚叶,在真皮的下部,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组成,其下紧临肌膜。皮下组织的厚薄依年龄、性别、部位及营养状态而异。

有防止散热、储备能量和抵御外来机械性冲击的功能。

  四、附属器官

  1、汗腺

  (1)小汗腺:即一般所说的汗腺。位于皮下组织的真皮网状层。除唇部、龟头、包皮内面和阴蒂外,分布全身。而以掌、跖、腋窝、腹股沟等处较多。

汗腺可以分泌汗液,调节体温。

  (2)大汗腺:主要位于腋窝、乳晕、脐窝、肛周和外生殖器等部位。青春期后分泌旺盛,其分泌物经细菌分解后产生特殊臭味,是臭汗症的原因之一。

  2、皮脂腺:位于真皮内,靠近毛囊。除掌、跖外,分布全身,以头皮、面部、胸部、肩胛间和阴阜等处较多。唇部、乳头、龟头、小阴唇等处的皮脂腺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其余开口于毛囊上1/3处。

皮脂腺可以分泌皮脂,润滑皮肤和毛发,防止皮肤干燥,青春期以后分泌旺盛。

  (1)皮脂腺的分布:除掌部外几乎遍及全身,所以到冬季,手部皮肤会特别干燥,皮脂腺在眼周分布也很少,眼部周围的皮肤极薄,很容易产生细纹。

  (2)酸性皮脂膜的形成:皮脂腺分泌的皮脂,会在皮肤上形成一层膜,这层膜呈弱酸性,对皮肤来说是天然的面霜,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3)皮脂膜的抗菌作用:弱酸性膜(PH5.2左右)可抑制皮肤上的微生物生长。正常皮肤上常寄生各种细菌等微生物,但不致病。

依靠机体的抵抗力及皮肤的完整结构和酸性膜等因素来维持。当这些因素破坏时,细菌等微生物可侵入机体致病。

  (4)酸性皮脂膜防止水份流失:皮脂膜有锁住水份的作用,不使皮肤中水份流失到空气中。而对于皮脂膜不完整的干皮肤来说,要特别给它补充一些油脂,比如晚霜等。

  3、毛发:分长毛、短毛、毫毛三种。毛发在皮肤表面以上的部分称为毛干,在毛囊内部分称为毛根,毛根下段膨大的部分称为毛球,突入毛球底部的部分称为毛乳头。

毛乳头含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以维持毛发的营养和生成,如发生萎缩,则发生毛发脱落。毛发呈周期性地生长与休止,但全部毛发并不处在同一周期,故人体的头发是随时脱落和生长的。

不同类型毛发的周期长短不一,头发的生长期约为5~7年,接着进入退行期,约为2~4周,再进入休止期,约为数个月,最后毛发脱落。

此后再过度到新的生长期,长出新发。故平时洗头或梳发时,发现有少量头发脱落,乃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4、指(趾)甲:指甲,是人和猿猴类指(趾) 端背面扁平的甲状结构,属于结缔组织。为爪的变形,又称扁爪,其主要成分是角蛋白。

与爪同源,爪跖退缩,爪板形成长方形薄片,是指(趾)端表皮角质化的产物,起保护指(趾)端作用。人和灵长目猿猴亚目的种类均有指甲。

原猴亚目有些种类没有指甲,有些种类仅部分指(趾)端有指甲,如蜂猴(懒猴)第2趾为爪,其余为指甲,而指猴仅第1指(趾)有指甲,其余指(趾)端均为爪。

犀牛角和指甲的主要成分都是角蛋白。

  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

  1、血管:表皮无血管。真皮层及以下有。动脉进入皮下组织后分支,上行至皮下组织与真皮交界处形成深部血管网,给毛乳头、汗腺、神经和肌肉供给营养。

  2、淋巴管:起于真皮乳头层内的毛细淋巴管盲端,沿血管走行,在浅部和深部血管网处形成淋巴管网,逐渐汇合成较粗的淋巴管,流入所属的淋巴结。

淋巴管是辅助循环系统,可阻止微生物和异物的入侵。

神经嵴形成是什么

大白鲨是海洋中体形最大的食肉类鲨鱼。鲨鱼身体坚硬,肌肉发达,不同程度的呈纺锤形。口鼻部分因种类而异,有尖的,如灰鲭鲨和大白鲨;也有大而圆的,例如虎纹鲨和宽虎纹鲨的头呈扁平状。垂直向上的尾(尾鳍),大致呈新月形,大部分种类的尾鳍上部远远大于下部。

器官:

鲨鱼除了具有人类的五种感觉器官,还有其它的器官。

鲨鱼在海水中对气味特别敏感,尤其对血腥味,伤病的鱼类不规则的游弋所发出的低频率振动或者少量出血,都可以把它从远处招来,甚至能超过陆地狗的嗅觉。它可以嗅出水中1ppm(百万分之一)浓度的血肉腥味来。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在1万吨的海水中即使仅溶解 1克氨基酸,鲨鱼也能觉察出气味而聚集在一起。如雌鲨鱼临分娩过后,即使在大海里漫游千里之后,又能沿着气味逆游回到它的出生地生活。1米长的鲨鱼,其鼻腔中密布嗅觉神经末梢的面积可达4842平方厘米,如5~7米长的噬人鲨,其灵敏的嗅觉可嗅数公里外的受伤人和海洋动物的血腥味。 鲨鱼最敏锐的器官是嗅觉,它们能闻出数哩外的血液等极细微的物质,并追踪出来源。它们还具有第六感----感电力,鲨鱼能借着这种能力察觉物体四周数尺的微弱电场。它们还可借着机械性的感受作用,感觉到6百尺外的鱼类或动物所造成的震动。

鲨鱼头部有个能探测到电流的特殊细胞网状系统,被称为电感受器。鲨鱼就利用电感受器来捕食猎物及在水中自由游弋。美国研究人员对小斑点猫鲨的胚胎进行了研究。通过分子测试,他们在鲨鱼的电感受器中发现了神经嵴细胞的两种独立基因标志。神经嵴细胞是胚胎发育早期形成各种组织的胚胎细胞。人类的神经嵴细胞对人面部骨骼和牙齿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这一发现说明,神经嵴细胞从鲨鱼的脑部移至其头部的各个区域,并在其头部发育为电感受器。

由于鲨鱼的嗅觉极为灵敏,非常容易地嗅出它们害怕或厌恶的气味。在海水中含量为800亿分之一的一种人体分泌物——左旋羟基丙氨酸的气味,鲨鱼也可嗅出来。据说曾经有一位钓鲨能手,在后来钓鲨当中,鲨鱼总是不上他的钩,而在同一渔场的其他渔民反而钓的鲨鱼多。鲨鱼为什么害怕这位钓鲨能手呢?经鱼类学家研究发现,那位钓鲨能手曾得过皮肤病,因此留在钓竿上的指纹中含有这种左旋羟基丙氨酸较为丰富。鲨鱼闻到了此种气味,对他自然而然地要退避,不上钩的道理就在此因。

鲨鱼还有味觉和触觉,此外,它们还有两种特殊感觉,一种是旁线神经系统,它是一排神经末梢,分布在身体两侧。他能让鲨鱼感知水里的任何活动。另一个特殊感觉是能觉察其他生物发出的细微电荷。叫做落伦兹壶腹。

鲨鱼身体坚硬,肌肉发达,不同程度呈纺锤形。口鼻部分因种类而异:有尖的,如灰鲭鲨和大白鲨;也有大而圆的,例如虎纹鲨和宽虎纹鲨的头呈扁平状。垂直向上的尾(尾鳍),大致呈新月形,大部分种类的尾鳍上部远远大于下部。

神经嵴细胞形成的结构

众所周知,北极地区的生存环境恶劣,冬季气温寒冷、食物贫乏。更为特殊的是,北极地区没有一天24小时的昼夜更替,动物在其中没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律。然而,驯鹿却能适应北极极端环境,科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分子遗传机制十分好奇。另一方面,驯鹿是目前唯一被驯化的鹿科动物,在一些人类族群文明发展过程中也占有重要角色,但其很驯顺的遗传基础也一直不为所知。

因此,研究团队在此前发现的驯鹿参考基因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比较基因组学和进化基因组分析手段,分析了驯鹿适应北极和温顺特性的遗传机制。研究人员发现,驯鹿维生素D代谢通路中的两个关键基因可能使得驯鹿对钙的吸收能力大大增强。同时,脂蛋白转运和脂质合成的两个重要基因在驯鹿中也发生了突变,使其能量代谢进化。此外,驯鹿的一个核心调控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驯鹿丧失了昼夜节律分子钟,从而能适应北极极昼和极夜的环境。研究还发现,驯鹿身体中与神经嵴细胞发育、迁移和分化相关的基因受到了选择、快速进化或特异性突变,而神经嵴细胞被认为是驯化的关键因素,研究人员认为,这很可能是驯鹿如此温顺的原因。

神经嵴的形成与神经系统发生

神经性纤维瘤会遗传。神经纤维瘤为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是一种基因缺陷,主要是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导致的多系统的损害。神经纤维瘤根据临床表现和基因定位可分为神经纤维瘤病1型和2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牛奶咖啡斑,是指皮肤表面出现的淡棕色受热均匀的,咖啡色的皮肤色素沉着斑。

神经嵴是指什么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占体重的5%~15%,总面积为1.5~2平方米,厚度因人或因部位而异,为0.5~4毫米。皮肤覆盖全身,它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袭。皮肤具有两个方面的屏障作用:一方面防止体内水分,电解质和其他物质的丢失;另一方面阻止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并含有附属器官(汗腺、皮脂腺、指甲、趾甲)以及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等。

  一、表皮 表皮是皮肤最外面的一层,平均厚度为0.2毫米,根据细胞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形态特点,由外向内可分为5层。

  1.角质层:由数层角化细胞组成,含有角蛋白。它能抵抗摩擦,防止体液外渗和化学物质内侵。角蛋白吸水力较强,一般含水量不低于10%,以维持皮肤的柔润,如低于此值,皮肤则干燥,出现鳞屑或皲裂。由于部位不同,其厚度差异甚大,如眼睑、包皮、额部、腹部、肘窝等部位较薄,掌、跖部位最厚。角质层的细胞无细胞核,若有核残存,称为角化不全。

2.透明层 :由2-3层核已消失的扁平透明细胞组成,含有角母蛋白。能防止水分,电解质和化学物质的透过,故又称屏障带。此层于掌、跖部位最明显。

  3.颗粒层 :由2-4层扁平梭形细胞组成,含有大量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颗粒层扁平梭形细胞层数增多时,称为粒层肥厚,并常伴有角化过度;颗粒层消失,常伴有角化不全。

  4.棘细胞层 :由4-8层多角形的棘细胞组成,由下向上渐趋扁平,细胞间借桥粒互相连接,形成所谓细胞间桥。

  5.基底层:由一层排列呈栅状的圆柱细胞组成。此层细胞不断分裂(经常有3%~5%的细胞进行分裂),逐渐向上推移、角化、变形,形成表皮其他各层,最后角化脱落。基底细胞分裂后至脱落的时间,一般认为是28日,称为更替时间,其中自基底细胞分裂后到颗粒层最上层为14日,形成角质层到最后脱落为14日。基底细胞间夹杂一种来源于神经嵴的黑色素细胞(又称树枝状细胞),占整个基底细胞的4%~10%,能产生黑色素(色素颗粒),决定着皮肤颜色的深浅。

神经嵴分化形成

内脏释义:人或动物胸腔和腹腔内器官的总称。包括心、肺、胃、肝、脾、肠、肾、膀胱、生殖器官等。

管腔性器官都有管道与外界相通;实质性器官主要是腺体,以导管开口于管腔性器官的壁。从个体发生来看,消化系与呼吸系的大部分共同来源于内胚层;呼吸器官是原始消化管上段向腹侧突出的另一管道。

泌尿与生殖器官来源于中胚层的尿生殖嵴,经过演变,分化为功能不同的泌尿系和生殖系,但在男性仍有一段共同的排出管,因此,有人将泌尿和生殖两个系合称为尿生殖系。

神经嵴的发育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类有五种感觉之后,这一观点一直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是,长久以来,也有人相信人类存在着一种超过这五种感觉的“第六感”。   本月6日,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显示,人类也具有类似鲨鱼对电流的第六感。   而2005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脑心理学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大脑额前叶的某一部会对某些危险情境起到预警作用。   人脑“第六感”可预知危险?   动物的“第六感”是独特的认知窗口   尽管科学界还没有给“视、听、嗅、味、触”这五大感觉之外的“第六感”命名,但相关的研究却并不少。科学家曾根据这个感觉的特征——直接影响人们感情、情绪、提议将其命名为“类嗅觉”或者“情觉”,而国外目前通常的称法为“费洛蒙感觉”。   第六感研究领域最主要的讯息来源是动物界。动物心理学家丹尼斯·巴登在《动物心理学》一书中,用很大的篇幅描绘了动物的“第六感”。书中提到,1940年希特勒对伦敦进行大规模轰炸,在德国飞机袭击前数小时,有一些猫就在家中来回走动,频频发出尖叫声,有些咬着主人的衣裙拼命往外拉,催促他们迅速逃离。   动物发出的种种奇特信号,使得科学家开始破译动物神秘的第六感。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20年来一直从事科学实验,他认为心灵感应和预感等现象可以从生物角度得到解释,它们是正常的动物行为,它经过了数百万年的演变,是为适应生存的需要而形成的。谢尔德表示,人类的第六感同样是从祖先那里继承的技巧。   人类“第六感官”在进化中消失   在对动物界进行探索后,科学家指出动物界普遍存在着对外激素(信息素)的感觉。外激素是动物分泌的化学物质,用于影响同种动物的行为。通过研究,科学家认定感觉外激素的器官叫做犁鼻器,这是一个位于鼻中隔底部的软骨结构。目前,人类外激素也已被科学界确认,只是,接受人体外激素的器官犁鼻器却已高度退化。只有在胎儿和新生儿中,还有明显的犁鼻器结构。   与此同时,随着更多的科学研究,科学家发现在人类身上还存在着其他“第六感官”,这些也是通过对动物的比较研究得出的。   鲨鱼在捕猎和水中游弋时能迅速地感知到电流信号。这种超强的能力曾被视为鲨鱼的第六感。日前,美国副落李达大学的马丁·科恩(MartinCohn)及其实验室称发现了这一第六感官,并指出人类也具有此感官。该文发表在今年2月的《进化与发展》Evolution&Development)杂志上。   马丁·科恩指出,鲨鱼头部有个能探测到电流的特殊细胞网状系统,被称为电感受器。鲨鱼就利用电感受器来捕食猎物。同样,鲨鱼还能借助地球磁场在浩瀚无边的海洋中辨别方向。马丁·科恩认为这就是鲨鱼具有第六感的表现。   为了对鲨鱼的第六感进行探究,美国研究人员对小斑点猫鲨的胚胎进行了研究。通过分子测试,他们在鲨鱼的电感受器中发现了神经嵴细胞(neuralcrestcells)的两种独立基因标志。神经嵴细胞是胚胎发育早期形成各种组织的胚胎细胞。研究结果显示,神经嵴细胞从鲨鱼的脑部转移至其头部的各个区域,并在其头部发育为电感受器,成为鲨鱼独特的“第六感”。   人类的神经嵴细胞对人面部骨骼和牙齿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成员之一、路易斯安那大学的生物学家詹姆斯·阿伯特(JamesAlbert)表示人类也曾具有这样的电流感受能力。科学家认为所有的原始脊椎动物,包括人类早期祖先在内都具有电流感受能力。但随着它们的进化,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其他一些海洋生物,如鲟鱼和七鳃鳗等还仍旧保留着这种“超能力”。   人类大脑“第六感”可预警危险   动物的第六感给科学家以参照,有学者进一步认定,人类的认知系统中也有着独特的“第六感”。   2005年底时,美国有科学家撰文称,人类大脑可能具有“盲视”的功能。人类可以不通过感觉器官而直接感应到外界信息,近似于一种“第六感”。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去年的报告指出,大脑额叶部区域可早于人类意识之前感知到危险,并且提供早期的警告帮助人类逃脱。   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脑部的一块区域——又被称为前扣带皮质(anteriorcingulatedcortex,ACC),可能会觉察出环境中细微的变化,并起到预警作用,提醒人们逃脱困境。   目前,人们已知道,前扣带脑皮质是大脑执行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能够帮助调节诸如寒冷、坚硬等感受,进行事实基础上的推理,以及产生爱、恐惧或者预感等情绪反应。现在,研究者对它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是一个信息处理区域,根据信息在决定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来区分处理的先后顺序。看起来,它能够把有关动机和效果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带来认知的变化,改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研究员约书亚·布朗博士(DrJoshuaBrow)表示,当我们有可能犯错误时,甚至在必须做出困难决定之前,前扣带皮质实际上已经察觉到了这种“困境”,因此前扣带皮质在大脑对外界的认知与反映中便担当了一个早期的警告系统。当我们的行为可能导致负面结果时,前扣带皮质便预先警告我们,让我们更小心,避免犯错。   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健康的年轻人响应在计算机屏幕上出现的一系列信号。参加者必须根据屏幕上所出现的箭头的方向很快地按键盘上的按键。但为了试验出被测试者处理未知事件时脑部运动状况,研究人员有时会插入另一个较大的蓝色箭头,使得参加者必须转换思维,而按另一按键。扫描参加者的脑部活动显示,最后只要仅仅显示与较大箭头相关的蓝色,就足以发动前扣带皮质的活动。研究人员解释,这项研究表明脑部的这块区域提早了解到事物信息,尽管你未必能意识到它。   人类潜意识不等同于第六感   针对国外的这些研究成功,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嘉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大脑能给人预警,是人类的潜意识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第六感。   刘教授指出,我们所感知世界的信息就像一座冰山,但以意识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却仅为冰山一角。很多的信息只能是处于非意识状态,存储在我们大脑的某个部位。当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信息会“莫名”地呈现,但之前我们也是完成了一个对此信息的存储过程,只是一直处于“潜在状态”。因此,大脑早于我们意识进行一些脑部运动,也是属于大脑认知活动的正常范围。   刘教授还披露,目前国内真正意义上从心理学角度对人类超能力的研究并不多。   本报记者李健亚   调查   一半美国教授相信第六感存在   国外有人把人类的第六感称为“超感觉力”(英文简写成ESP)。30年前,美国曾以心理学家(90%为大学教授)为调查对象,调查他们对“超感觉力”的看法。当时认为肯定有和可能有的人数加起来仅占调查人数的17%。然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对全美主要大学2400名教授的调查结果表明,肯定“超感觉力”的人上升到了16.3%,认为大概存在的有49.3%,大概不存在的占19.4%,而根本就不承认的仅占10.9%也就是说,美国大学教授中一半以上的人是相信第六感实际存在的。   辨疑   犁鼻器——第六感器官?嗅觉器官?   犁鼻器,又被称作费洛蒙鼻嗅器(vomeronasalorgan)。最先被发现有鼻嗅器的高等动物是蛇类。因为蛇的舌头尖端是分叉的,它常常伸出嘴外品尝空气的特别香气分子,一旦嗅闻到一些气味,它就会把缩回的舌尖放置在口内的鼻嗅器上,以便鼻嗅器感觉。   人类的鼻嗅器最先是由美国的解剖学者在解剖尸体时发现的,后经两位两位电子显微镜组织学家莫兰(DavidMoran)及杰夫克(BruceJafek)证明无误。美国学者利用研究昆虫触角电析法的测量法,将电极放置在人类鼻嗅器上,再将讯号放大,结果发现,和其它昆虫、老鼠一样,可以测量出不同化合物所引起的直流电压变化。结果显示,男性的鼻嗅器对女性皮肤分泌的醇类物质特别敏感,而女性的鼻嗅器对男性皮肤分泌的酮类物质特别敏感。   那么从鼻嗅器测量出来的反应,跟嗅觉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要叫它为第六感呢?因为鼻嗅器和鼻内的嗅觉上皮层位置不一样,而且后者有神经和大脑相联接,而前者尚未找到与大脑联接的神经。

★  神经 作用

分享到:
你觉得文章内容怎么样
一键复制下载文档
免费下载
公众号:植物提取物百科复制
复制微信公众,搜索即可关注!

关注回复 :提取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验证码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支付
金额:
常见问题

请登录之后再下载!

下载中心

您的账号注册成功!密码为:123456,当前为默认信息,请及时修改

下载文件立即修改

帮助中心

如何获取自己的订单号?

打开微信,找到微信支付,找到自己的订单,就能看到自己的交易订单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