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平阴阳指的是什么(中医中的平阴阳指的是什么意思)
中医中的平阴阳指的是什么意思
古四声是平 上 去 入。现代汉语四声有阴 阳 上 去。就平仄论,平(包括阴平与阳平)为“平”,而仄就包括了上 去和古代的入声字。
中医中的平阴阳指的是什么意思啊
中古汉语语音的声调是四声八调系统。四声就是平、上、去、入,各分阴阳,这样就成了八调,所以我们今天说声调,在古代“声”和“调”是两件事。“声”是调型问题,“调”是调值问题。
什么是调分阴阳?这个事情其实也说不太好,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比较多的看法就是,阴,就是说这个字的声母是清声,阳,就是这个字的生母是浊声。
什么是清声?什么是浊声?大概说起来就是,清声的发音部位比较靠上,浊声的发音部位比较靠下。你把手放在锁骨这里,发一个声母辅音,感觉到震动的就是浊音,感受不到震动的就是清音。现在普通话里没有浊音了,但是很多地方方言还有,尤其在南方。
比如说平声的声调就有两种,一种高一点,这个字的声母是清声母,就叫阴平;一种低一些,它的声母是浊声母,就叫阳平。
同样,上声也分为阴上、阳上,去声也分为阴去、阳去,入声也分为阴入、阳入。这就是四声八调系统。
什么是平仄呢?平声就叫平,上、去、入合起来叫仄。为什么这么分呢?为什么一三分,不二二分呢?这事以后再做解释。先这么记着。
入派三声是中古声调至今最大的变化。中古音的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里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了呢?因为北方民族不善于说这个声调。入声这个声调在粤语等很多方言里还有,是种很短促的音,后面带一个塞音尾,好像说到一半突然被堵住了一样。北方那些豪放的马上民族他们说不来这声儿,就把这声儿呢,说成了平、上、去声,这就叫入派三声。
另外,全浊的阳上变成了去声,比如“上”这个字,现在是读四声,向下的,原来是三声,向上的。
中医中的平阴阳指的是什么意思呀
平仄,或者说是调平仄,意思是在说话或者写作中,在适当的地方要求平声和仄声协调,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平仄在古代和现在是不同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四种: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把这四种声调分为平仄两类,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这样分,是因为阴平和阳平的声音都比较长,没有降,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平一类,平是平直的意思;上声和去声的声音都比较短,有降,有曲折,也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仄一类,仄是窄促的意思。
旧诗词的平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为当时的四声是平、上、去、入,而不是阴平、阳平、上、去。旧四声的调值实质怎样,现在还有许多争论。我们读旧诗词、写作格律诗,我认为只要知道同现在的明显区别就行了,特别是写旧体诗,我是主张用今声今韵的,反对照过去的韵书照搬照用,因为那样写出来的东西,大家读起来有时会有很明显的别拗的感觉。旧的平声不分阴阳,如现在读阴平的“忠”、“功”,读阳平的“同”、“红”,旧时都入一东韵,在诗词中可以押韵。仄声除上、去以外,还包括入声。入声是收尾短促的音(用拼音表示,是由p、t或k收尾的),金元以后在北方话中渐渐消亡,其中有不少到普通话里变为平声。因此,我们用普通话语音读旧诗,有时会感到有的字不合格律。如白居易《草》结句“萋萋满别情”中的“别”,照格律应该是仄声,因为古代乃是入声字,可是现在读平声,就变为平声了。此外,上声变为去声的字也有一些,如“市”、“道”等,因为都属于仄声的范围,在平仄运用上关系不大。
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因而产生的情调也就不一样。按照音乐的要求——和谐、变化、抑扬顿挫等,如果能够使两者互相配合,交错出现,听起来就感到悦耳,否则就感到沉闷、单调。比如说,“走马观花”是仄仄平平,“骑驴观花”是平平平平,“走马看叶”是仄仄仄仄,三种说法对比起来,显然是“走马观花”好,因为声音有抑扬,有变化,和谐而不单调。《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凤姐起句“一(旧是仄声)夜北风紧” 是仄仄仄平仄,李纨续句“开门雪尚飘”是平平仄仄平,显然是续句更加悦耳,因为平仄协调。不只是诗,散文或日常说话也有一个调平仄的问题,只不过没有韵文表现的那么明显。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什么不说“上山容易下山不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后者平仄不协调,说起来拗口。
平仄是汉语语音的客观存在,求平仄协调乃是人为,但“求”是人为,至于怎样才算协调却不是人为。以律诗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调的变化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有人称之为“音步”或“节”,而这个“音步”的重点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变通而后不可变通。这是语言音乐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这样,而硬要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为单位,或变动一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就会失去语言的音乐性。
要想了解平仄,对平仄有更深的认识,最好多读读盛唐及其以后的格律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因为格律诗对平仄要求是比较严的。以五言律诗为例,仄起的格律一般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起的格律一般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调平仄是格律诗的重要条件,讲究很多,限制很严。一句之内,两个邻近的音步要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有三平相连的情况,那是因为句末必须用仄,所以把平声提到前面,连用三仄的道理相同。前边已经说过,音步的重点在后一音节,所以在诗作中,音步的第一个音节可能不合格律,这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论”(当然有时不能不论),但音步的后一音节却不能通融,这就是常说的“二四六”分明。就是在前一音节可以通融的情况下,很多诗作者还是要有意补救一下,如“势分三足鼎”,“势分”应该用“平平”而用了“仄平”,于是紧接的“三足”该用“仄仄”而用了“平仄”,把前一音步少用的平在后一音步补上了。
跳出本句,在一联(单双两句是一联,单数句名出句,双数句名对句)之内,平仄要求同样严格——邻近音步要平仄不同,如出句是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是平平仄仄平,否则就是失对。音步前一音节偶尔不合,有些作者也愿意用前述的方法补救一下。
跳出一联,也就是联与联之间(律诗八句四联,有人称之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平仄方面仍然有严格要求。要求的性质是要同,其实是以同求变。所谓同,作诗的术语叫“粘”,就是双数句和其后的单数句平仄要相同,如双数句平平起,则其后的单数句也要平平起,否则就是失粘。粘是以同求变,因为不这样,而前一联的第二句和后一联的第一句也要求对,各联的平仄情况就完全一样了。
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例外。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艺术。格律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不能反过来成为格律的奴隶,我们不能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杜甫的律诗总算是严格遵照格律的了,但是他的七律《白帝》开头两句是:“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第二句第一二两字本该用“平平”的,现在用了“仄仄”。诗人有意把白帝城中跟白帝城下(城外)迥不相同的天气作一个对比,比喻城中的老爷们是享福的,城外的老百姓是受灾受难的①。我们试想想看:诗人能把第二句的“白帝”换成别的字眼来损害这个诗意吗?
在这一点上,毛主席的诗词也是我们的典范。按《沁园春》的词谱,前阕第九句和后阕第八句都应该是平平仄仄,毛主席《长沙》前阕的“鱼翔浅底”,后阕的“激扬文字”,以及《雪》前阕的“原驰腊象”,都是按这个平仄来填的;但是《雪》后阕的“成吉思汗”,其中的“吉”字却是仄声(入声),“汗”字却是平声(读如寒)。这四个字是人名,是一个整体,何必再拘泥平仄?再说,“成吉思汗”是一个译名,它在蒙古语里又何尝有平仄呢?再举毛主席的《念奴娇·昆化》为例。依照词谱《念奴娇》后阕第五、六、七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但是毛主席写的是:“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既然要叠用三个 “一截”才能很好地表现诗意,那就不妨略为突破形式。
毛主席的诗词,一方面表现出毛主席精于格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并不拘守格律。旧体诗词的好处在它的音韵优美,而不在于字数的固定。假如只知道凑足字数,而置音韵于不顾,那就是买椟还珠,写旧体诗词变为毫无意义的事了。因此,我们必须力求做到思想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格律本来是适应艺术的要求而产生的,目的是使诗词更加具有可读可观赏性,要把握格律的内涵,做到以文意为先,格律为次,从而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地驱遣格律,而不为格律所束缚。
中医里的阴阳指什么意思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中国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阴阳学说
别名
阴阳五行学说
出处
《灵枢·阴阳系日月》
简介
英文名称:Yin-yang Theory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基础理论
古籍摘选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名词解释
在阴阳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医学基本理论,认为阴阳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相反相成的关系贯穿于自然与人体等一切事物之中,是人体生理和病理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及规律。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阴阳是古代哲学的基本内容,古代医家将其引入到中医学中,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中的阴阳虽然源于古代哲学,但是又具有新的内涵。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阴阳学说主要研究阴阳的概念、阴阳的特性、阴阳的相互关系及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源自最基本的阳光的向背,朝向太阳的为阳,背向太阳的为阴,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
阴阳概念逐渐延伸为运动的、向上的、温暖的、外部的等为阳;静止的、向下的、寒冷的、内部的为阴。
阴阳具有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阴阳的相互关系为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主要有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阴阳学说为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中医理论的根基。
阴阳理论引入到中医学中,可以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如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腹部为阴,背部为阳,头部为阳,足部为阴,外侧经络为阳,内侧经络为阴。
阴阳理论可以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如睡眠理论中,阳入于阴则寐,阴出于阳则寤。
阴阳可以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的本源为阴阳的失衡,主要有阴阳的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及阴阳转化。
阴阳可以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如黄疸辨证中,黄色鲜亮如橘皮者为阳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脉象有力声音洪亮者为阳,脉象虚弱,声音低沉者为阴。
阴阳可以归纳药物的性能,如辛甘发散为阳,如桂枝;酸苦涌泄为阴,如乌梅。质地沉重下沉的为阴,如石膏;质地轻清上升者为阳,如辛夷。
中医上说的阴阳是指什么
中医治疗疾病的宗旨就是补不足,泻有余,平衡人体阴阳,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准中医将人体分为阴阳,即气为阳,津液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身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中医中有阳亢的灼伤津液的病例,如果过量服用温阳补阳的药物,阳亢过度自然就会伤阴,,
中医说的阴阳指的是什么
阴阳学说是指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最初的含义就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阳者为阴.后来古代哲学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反两方面,就用阴阳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消长的物质势力.一般的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晦暗的,都属阴.将阴阳引入医学领域,则将上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阳;对人体有凝聚,滋润,抑制等 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阳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1.阴阳的相互对立2.阴阳的相互依存3.阴阳的相互消长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机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3.用于疾病的诊疗4.用于疾病的治疗
中医指的阴阳正啥意思
阴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为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阴. 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既是将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阳性.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阴性. 中医中的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阴阳交感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上为阳下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阳主升阴主降,阳主出阴主入等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阴阳偏胜(阴邪或阳邪偏胜)阴阳偏衰(阴虚阳虚)阴阳互损、阴阳转化4用于疾病的分析5用于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