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医药(明清时期中医药学发展的突破性成就)

明清时期中医药(明清时期中医药学发展的突破性成就)

来源:网友投稿 更新时间: 2023-05-08 阅读

明清时期中医药(明清时期中医药学发展的突破性成就)

明清时期中医药学发展的突破性成就

一、中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

1.扁鹊:战国时期医学家,发明望闻问切四真大诊断疾病。被称为“脉学之宗”。扁鹊年少时,认真学习,专心研究医学,对于医学内容,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这种情况下,逐年的学习积累经验,于是他擅长各个科目,由于他的医术非常有名,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2.华佗:东汉末年医学家,发明麻沸散用于麻醉,比西方早1600多年。华佗创编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用于强身健体。与华佗相关的医学作品《青囊经》,但是已经失传。

3.张仲景:东汉末年医学家,被称为“医圣”。东汉末年,出现了疫情,三分之二的人死于疫情,而这其中死于伤寒的又占了百分之七十,所以张仲景心痛黎民百姓,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4.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5.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被后世尊为“药圣”。

二、医学名著

(一)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

1.《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该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2.《难经》: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相传内容可能与扁鹊有一定关系。

3.《神农本草经》: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后世医学家誉为“万世宝典”。

(二)其他医学著作

1.《唐本草》: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2.《洗冤集录》:中国古代法医学著作,南宋宋慈著,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

3.《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明清时期中医药学发展的突破性成就是

  明清时期出现三大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有:  1、都代表了中国古代科技和当时世界科技的最高成就。  2、都是在传统医药、农业和手工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3、都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和发扬,没有出现突破性的成就  《本草纲目》是1590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时珍。《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中国古代汉医集大成者。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由于中国各族劳动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验,留下了丰富的农学著作。先秦诸书中多含有农学篇章,其他的大型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虽然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明清时期医药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那些方面

1、先秦时期

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著作:《汉书·艺文志》载《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佚。现存《难经》系后人托名扁鹊之作。

2、西汉时期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3、东汉时期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华佗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

华佗到处走访了许多医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药物,经过多次不同配方的炮制,终于把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使患者服下、失去知觉,再剖开腹腔、割除溃疡,洗涤腐秽,用桑皮线缝合,涂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间康复。因此,华佗给它起了个名字——麻沸。

4、隋唐时期

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千金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要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

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千金要方》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5、明清时期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明清时期中医药学发展的突破性成就有哪些

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就有很高成就, 有了医学分科;扁鹊提出了四诊法;《内经》提出了病理学说。秦汉时期医学有重大发展,“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华佗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麻”法。唐朝分科较细的医学校刊《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著名的医学专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古代医学之大成,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实的药物学著作, 被译成多种文字 。

(1)商周医药学①商和西周时期,已有较丰富的医药学知识。②甲骨文中所见的疾病有数十种,包括眼、耳、口腔、肠胃等各种分科。③商代遗址中还出土了石贬镰等医疗用具。

(2)秦汉医学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②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医方经》记载了几百个药方。③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④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和华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A.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书)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为中医临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B.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麻醉药,适用于外科手术。这一发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3)隋唐医学的进步①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③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4)明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了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②李时珍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

觉得有用点个赞吧

明清时期医药学创新发展

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就有很高成就, 有了医学分科;扁鹊提出了四诊法;《内经》提出了病理学说。

秦汉时期医学有重大发展,“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华佗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麻”法。

唐朝分科较细的医学校刊《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著名的医学专著。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古代医学之大成,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实的药物学著作, 被译成多种文字 。

明清时期中医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先秦医学成

1.战国时期扁鹊,汉族,姬姓,秦氏,名越人(秦越人),又号卢医,传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人们借用了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脉学之宗。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因此,医学界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被世人尊为医祖。

2.《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被列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医学之祖”“医之始祖”之称。

(二)汉朝医学成就

1.东汉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他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该书论述四诊疗法,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被称为“万世宝典”,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

2.《医方经》是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记载了几百个药方。

3.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在李时珍出版《本草纲目》之前,该书一直是被看作是最权威的医书。

4.东汉华佗是当时的名医,被誉为“神医”。他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他精通方药针灸,擅长外科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并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他还发明了五禽戏,即虎鹿猿熊鸟,是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三)唐宋医学成就

1.孙思邈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著有《千金方》,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2.唐高宗时编《唐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

3.宋朝法医宋慈所著《洗冤录》又称《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它比国外最早由意大利人菲德里写的法医著作要早300多年。

(四)明朝医学成就

《本草纲目》由明代李时珍撰写,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五)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中国古代中医药学成就

北宋时期的儿科医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决》奠定了中医儿科基础,是中医儿科鼻祖,比西方儿科著作早350年。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不仅丰富了中国药物学的内容,而且奠定了植物学的基础,被翻译成许多种语言,被誉为“东方医药巨著”。

明清时期中医药学发展的突破性成就是什么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标志性成果是命门理论的发展、温病理论的创新,以及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及类书的编撰集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明代关于命门学说的发展,为中医学的藏象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张介宾(字景岳)、赵献可(字养葵)等医家,重视命门学说,创新对命门概念及其功能的认识。

张介宾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在养生康复与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

赵献可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注重“命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命门学说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科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温病是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

温病理论源自《内经》,至明清臻于成熟,明代的吴有性及清代的叶桂、薛雪、吴瑭等对温病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做出了卓越贡献。

明清时期中医学所取得的最重要的创新和突破当属

1、科学是仰望星空,技术是埋头苦干

我们今天的技术本质上都是科学的技术,所以科学和技术并称“科技”并没有错。但在古代,科学和技术其实是没有太大关系的。

科学是由一些有知识、有学问、有地位的人所掌握,而技术大多是由一些无名的工匠所创造。古代的科学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哲学,并没有也不能为技术提供帮助。

实际上,“科学家”这一称谓直到1833年才出现。这一年在剑桥召开的一次科学会议上,著名科学史家威廉·休厄尔模仿“艺术家”一词创造了一个新词“科学家”,从此科学家用来指那些探索自然奥秘、增进人类自然知识的人。

在此之前,科学是被称为“自然哲学”的,即使伟大如牛顿,当年也只是被成为“自然哲学家”,其最有名的著作便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科学,原本是古希腊的一种哲学,是一种对世界不同于神话的理性的看法,是一种用数学语言来归纳自然界的规律的学说,其源头是泰勒斯和毕达哥拉斯。

泰勒斯提出万物源于水,这奠定了西方科学追求本源的形而上的精神,将哲学与物理学联系了起来;而毕达哥拉斯则认为数是万物的基本形式,数是至高无上的,将哲学与数学联系了起来。而数学和物理学便是科学的两条腿,后来辉煌灿烂的西方科学便是建立在这两个人基础之上的。

我国古代有这样的学说吗?其实原本是有的,就是墨家。

对于数学和物理学的概念,《墨经》中记载:

倍,为二也;圜,一中同长也。

力,刑(形)之所以奋也。

墨子被誉为我国的“科圣”,春秋时期墨家曾与儒家并称“显学”,然而墨家没有传承,从秦汉时期开始,“儒道互补”成为华夏文明的基本结构,墨家无可奈何退出了华夏文明的舞台。

因为墨家的退出,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极强的实用性”,一旦对现实“无用”,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

这与古希腊人为理论而理论、为科学而科学完全不同,这也是中国与西方为何会走上不同的两条路的原因所在。

所以,很明显四大发明是发明,是技术,并非科学。

2、科学很伟大,技术同样不可小觑

牛顿三大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爱因斯坦相对来说,这些都是科学;

蒸汽机、发电机、计算机,这些都是技术,并促成了人类的三次工业革命。

说四大发明是技术而非科学,这只是陈述事实,并不能否定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巨大作用。实际上,与今天科学的巨大作用不同,在古代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恰恰是技术。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

这是弗兰西斯·培根对三大发明的看法,并广为流传。

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这是马克思对三大发明的著名论断。

蔡伦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名列第七,原因便是造纸术对于人类文化的积累和传播影响至巨。

以上这些无不说明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

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各个文明间文化的传播,为何汉朝时期多世家大族?因为用得起书简、读的起书的只有豪门,读书的成本太高,于是豪门垄断了文化的传播;唐朝之后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巨大发展,读书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寒门出身之人有了读书的机会,科举也才有了实行的意义。

同样,火药对于战争、指南针对于航海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我国在做出这些发明之后,并不能提出一系列的科学原理,这与我国自古就没有古希腊式的数理自然观有关,或者说我国古代有应用科学(即技术),而没有理论科学(即自然哲学)。

3、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科学?

我国古代确实没有古希腊意义上的抽象和理论科学,但由于地理上的相对封闭、政治上的长期独立和稳定,在科学方面其实同样是自称体系的。

我国古代科学的最主要表现是四大学科,即农学、中医学、天文学、算学。

农学的集大成之作是明朝时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这是对我国古代农学成就的全面总结。

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应当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它不仅是伟大的药物学著作,还是伟大的博物学、生物学著作。

天文学以我国传统历法——阴阳合历为代表,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

算学在我国古代成就巨大,但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汉代的《九章算术》均是实际的计算问题,而无抽象的理论。

综上,与西方文明相比,我国更注重实用,这也是最终儒家取得一尊地位的根源,也是为何我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一直是世俗社会的原因。

四大发明确实是技术,但对人类文明影响巨大。

科学的缺失、近代的巨大屈辱使我国意识到了华夏文明的巨大缺陷,并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下一步步从泥潭中走了出来。但我国目前科学的发展实用性和功利性仍然巨大,“仰望星空”的人(比如杨振宁)依然饱受奚落,这体现了传统文明的巨大影响力,同时需要我们在复兴之路上警惕。

明清时期中医学的发展特点

温病一词,最早出于《素问》,以后的《伤寒论》、《难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干金要方》等皆有记载。明代多次爆发大瘟疫。吴又可通过深入细致的临床体察,明确指出温疫并非伤寒,而创立一套辨证论治的方法,成为辨治外感温热病的新学术流派。清代中期以后,温病学派日趋壮大。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王孟英等成为该时期的代表人物,并称温病四大家。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是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叶天士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祖父、父亲都精通医术,尤其精通儿科。从12岁叶天士就开始跟随父亲学医,14岁时,他父亲辞世,于是拜他父亲的门人朱某为师,学习医术。十年的时间里,叶天士拜了17位老师,因为他懂得融会贯通。所以他的进步突飞猛进,开始以儿科为主,后因师从多人,从而扩展至各科。

叶天士是清代众多温病学家的代表,被誉为“温热大师”,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治疗杂病方面成绩也很突出,他提出的许多新见地和治法方药,在今天的临床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由他口授、学生顾景文记录整理的《温热论》是为温病学奠定学科基础的重要著作。

在《温热论》一书中,叶天士首先阐述了温病的致病因素、感邪途径、邪犯部位、传变趋势和治疗方法,他明确提出了导致温病的主要原因是感受了温邪,突破了历代医家“伏寒化温”的认识,从而真正摆脱了热病皆伤寒的束缚,这就从根本上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叶天士把感受温邪的途径概括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他又提出“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和“辨舌验齿”等温病独特的诊断方法,从而形成了较完整的温病学理论诊治体系。

叶天士毕生医案很多,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医案存真》、《未刻本叶氏医案》。但都不是他亲笔著述,大都由他的门人整理而成。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医案和著述托名于叶天士,可考的有《景岳全书发挥》、《叶氏医衡》、《医效秘传》、《本事方释义》、《女科症治》等等。

薛雪(166-1750),字生白,号一瓢、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江苏吴县人,与叶天士是同乡且与之齐名,但是二人常相互抨击,所以薛雪称自己的住所为“扫叶山庄”,称自己为“扫叶山人”。

薛雪自幼好学,很有才气,后来因为母亲多病,从而潜心研究医学,他一生的著作很多,有《医经原旨》、《湿热条辨》、《扫叶庄医案》、《温疟论》及《日讲杂记》等,他对温病中的湿热病症很有研究。在著作中专门对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讨论,特别是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从而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温病学的内容。

湿热病是外感热病中的一大类型,薛雪总结说:“夫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

薛雪突出湿邪与热邪相合为病的特点对湿热病进行研究,抓住了湿热二邪轻重不同的要害,并结合脏腑、三焦、表里等辨证方法,使之融为一体。解决了湿热病的证型辨析,有利于临床应用。在治疗上他不拘泥于固定成方,体现了湿热病治疗的特点,成为后世治疗湿热病的规矩,影响极其深远。

吴鞠通(1758—1836),名塘,字配珩,江苏淮阴人,清代著名医学家,是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吴鞠通从小苦读诗书,想得个功名,所以走了科举之路,但在他19岁时,父亲生病辞世,他觉得父亲病了自己却不能医治是一件遗憾的事,他甚至觉得没有颜面立于天地之间,于是他购买了方书,刻苦研读医书。在读书过程中他受到仲景“外逐荣辱,内忘身命”之言论的启发,于是放弃了科举之路,专攻医学。

吴鞠通为医谨慎,虽然攻读了十年医书,也颇有心得,但仍不轻易为病人治病,直到1793年,京城流行瘟疫,不计其数的人死在庸医手中,在朋友们的劝说下,吴鞠通才开始诊治病人,他救活了几十个危重病人,从而他的名声开始大振。

晋唐以来,医家对伤寒的研究较为详尽,但在温病方面的研究却很少,对方剂的应用又很局限。并且重温补,以致温疫流行,而作为医生,有的束手无策,有的误治害人,导致不计其数的无辜者死亡。看到此种情况,吴鞠通又悉心研究花了六年的时间撰成了论述温病的专著——《温病条辨》。此书融会贯通各家学说,提出了“三焦辨证,理论和四时温病的范围禾口种类,为温病病种的划分确立了理论依据,形球了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温病学已经趋向成熟,从此也形成了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吴鞠通在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上拓展了经方应用,研制了很多新的方剂,完善了温病治法。

王孟英(1808—1868),名士雄,自号半痴山人,晚号梦隐,又号潜斋,清代著名医学家,祖籍是浙江海宁,曾祖时迁居钱塘(今浙江杭州)。王孟英出身在一个世代行医白勺家庭,撰写《重庆堂医学随笔》一书的就是他的曾祖父王学权,他的祖父、父亲皆行医,但都不及其曾祖父有名。王孟英家境贫困,14岁时父亲辞世,为了生存,20岁时王孟英至婺州(今金华)佐理盐业,闲暇的时候就钻研医籍。他生活的年代适逢战乱,疫疠流行,他的亲人死于霍乱,所以王孟英决心专研温热病。经过多年的实践,他对温热有了独到的见识。他撰写了我国温病学重要著述之一——《温热经纬》。王孟英著述及评注参订他人的作品也很多。比较著名的有:《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等十几部。

《温热经纬》是一本收罗广泛、内容全面的温病文献汇编,在解释书名的含义时王孟英这样说:“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意思是说《温热经纬》这本书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有关热性病证的论述为“经”,以后世叶天士、陈平伯、薛雪、余师愚等医家的温病论著内容为“纬”,故称《温热经纬》。

综上所述,叶天士、薛雪、吴鞠通和王孟英为温病学从《伤寒论》学术体系中独立出来,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一个新的学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学科的建立标志着中医治疗急性外感热病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丰富了热性病的诊治理论和手段,进一步提高了临床治疗温热病的效果。

明清时期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及成就

《黄帝内经》春秋 《伤寒杂病论》三国 《本草纲目》明朝 在内科外科和药学的发展上做出重要贡献。

★  明清 时期 突破性

分享到:
你觉得文章内容怎么样

最后更新

提取物标签

关注我们

官方QQ群:7xxx85d 植提业社区-网站交流

Qr code

提取物百科 是一个真实的植物提取物行业内交流社区,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和最靠谱的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