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石蟾蜍的副作用(野生石蟾蜍中草药有何用)
野生石蟾蜍中草药有何用
你好,峨眉山上的应该是石蛙吧,学名棘胸蛙,又名石鹅,石蛤、石鸡、山鸡、石冻、飞鱼、石鳞、石蛤蟆、石虾蟆、石坑蛙、石乱、木槐(川南)等,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一种动物。
野生石蟾蜍中草药有何用处
原料:蟾蜍2只,瘦肉50—100克,陈皮3克。清补凉50克
蟾蜍瘦肉汤的做法
1:用清水先将蟾蜍养2天,2天后将蟾蜍去皮、去头爪,再用清水浸泡2个小时
2:瘦肉切片
3:清洗陈皮
4:锅中放水,烧滚,加入清补凉,煲五分钟后,加入蟾蜍,煲半个小时,加入瘦肉,陈皮,关盖煲一个小时后加入适量食用盐即可
石蟾蜍草药及效果
石蛙的寿命一般在五年左右。石蛙学名棘胸蛙,又名石蛤、石鸡、山鸡、石冻、飞鱼、石鳞、石蛤蟆、石坑蛙、石虾蟆、石乱、木槐等,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蛙科。
温馨提示:石蛙属于野生保护动物,保护野生动物从自身做起,拒绝买卖野生动物制品,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目前社会上存在的食用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行为,既是一种社会陋习,也是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活动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它们不属于餐桌。
中草药蟾蜍的药效
吃蟾蜍要剥皮,捉它还要小心喷出毒液。若只是吃的问题,只要你能嚼,能咽,能消化的东西都能吃,肉可以吃,但是皮有毒。
一、如何食用
1、采取蟾蜍的外衣,传统的方法是将蟾蜍直接剥皮,然后加工成蟾衣。一只蟾蜍只能加工成一张干蟾衣,这样,既浪费了资源,又降低了经济效益,且费事费时。
2、采用新技术,使蟾蜍像蛇一样,年年可脱皮,而且每年可脱3~4次,并且丝毫不影响蟾蜍的健康生长。
3、据《本草纲目》等记载,蟾皮是一种能治恶肿等疑难杂症的天然妙药。特别能抵制癌细胞扩散,抑制癌细胞生长,另外对乙肝、肝硬化、肝腹水、白血病、疔、疮、乳房瘤、骨结核、骨髓炎、小儿疳积、痨热等数十种疾病都有显著治疗。
二、扩展资料:
1、蟾蜍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从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潜伏在草丛和农作物间,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块下、土洞中,黄昏时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觅食。多行动缓慢笨拙,不善游泳,多数时间作匍匐爬行,但在有危险的时候也会小步短距离小跳。
2、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
3、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种蟾蜍,它们分属26个属。主要分布在除了马达加斯加、波利尼西亚和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区。
4、白天,大蟾蜍多隐蔽在阴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内或草丛中。傍晚,在池塘、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边或房屋周围等处活动,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种害虫。大蟾蜍冬季多潜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烂草里,也有在陆上泥土里越冬的。
三、环境特点
1.生活在泥土中或栖居在石下或草间,夜出觅食。
2.栖息于潮湿草丛,夜间或雨后常见。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
四、资源分布
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等地。
2.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石蟾蜍的药用
蟾蜍不是害虫,它们喜欢夜间捕食、活动,以甲虫,蛾类,蜗牛,蝇蛆等为食。
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种蟾蜍,它们分属26个属。白天,大蟾蜍多隐蔽在阴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内或草丛中。傍晚,在池塘、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边或房屋周围等处活动,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种害虫。
大蟾蜍冬季多潜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烂草里,也有在陆上泥土里越冬的。它不但是捕食害虫的农业卫士, 而且集药用、 保健、 美食于一 身, 因而被誉为 “蟾宝 ” ,是经济价值很高的药用动物。
植物石蟾蜍中药图片
石棒蛙躯体成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并分布黑色星星小点,在躯体与尾部衔接处的背面向下看有黑色的“V”字样花纹,蝌蚪的吻突发达,吸附能力很强,石蛙体大而粗壮。
成蛙一般体长10-13厘米,体重150-250克以上,大的可以达到500克以上,石蛙皮肤粗糙,背部皮肤成暗灰色,上面长有许多油,石蛙的头又宽又扁,吻端成圆型,突出于下颌,两鼻孔之间的距离与两眼之间的距离几乎相等,同龄石蛙雄性大于雌性,性成熟后的雄蛙前肢极为粗壮,胸部有呈棘状的肉刺,腹部呈淡黄色,雌性胸部无棘刺,腹而光滑呈白色。
山蟾蜍中草药
一般在乡下比较多见,城市少见。
蛤蟆多于梅雨时节出现,喜潮湿阴暗之地。在白天一般可见于水沟附近的石下、土洞内或草丛中。傍晚,在池塘、水沟、河岸、田边、菜园、路边或房屋周围处活动。雨后蛤蟆多集中于干燥之处捕食害虫。冬季蛤蟆多潜伏于水底淤泥里或烂草里,也有在陆上泥土内越冬的。
石蟾蜍山草药作用
石蟾蜍,也叫作山乌龟。
石蟾蜍为多年生缠绕藤本;块根圆柱形或块状,外皮淡红棕色;茎圆柱形,具细条纹,常带红色。叶盾状着生,宽三角状卵形,先端钝,具小突尖,基部截形或略心形,掌状脉5条;两面均有贴生柔毛,叶面绿色,背面灰绿色。花小,单性,雌雄异株;雄花为头状聚伞花序,花瓣4,肉质,三角形,雄蕊4;雌花子房上位,花柱3。核果球形,熟时红色。花期4~5月,果期7~9月。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生于中、低海拔山坡、灌丛、林缘。主要成分:石蟾蜍含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轮环藤酚碱、二甲基粉防己碱、小檗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