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中医辨证(六经中医辨证分析)
六经中医辨证分析
《伤寒论》的内容很丰富,共计398条和113方。它的主要篇章的编次也很具持色,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篇,目前,我们倾向于把这"六经"认为是一种辩证的方法体系,称之为"六经辨证"。如果说,六经辨证是仲景学说的精髓,那是绝对不过分的。
六经中医辨证分析报告
六经辩证是汉代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总结而成。
六经辩证的基本内容: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证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概括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用以说明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的盛衰,病势的趋向,以及六经病之间的传变关系。
六经辩证的特点:二分法,首辨阴阳,三阴三阳。
中医的六经辨证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由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六经病,病名。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症。《伤寒论》把外感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证候,依据所侵犯的经络、脏腑病变部位,受邪轻重,邪正盛衰,辨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六经,论述各经主要脉证、治法及其传变规律。详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条。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六经辨证总结
王正龙老师的回答:六经中的每一经实际对应着12经脉中的相互表里的经脉,所以6经就是6*2=12经。
当然也有说根本不是一回事的。我也正在学习~~看谁说的对呵呵。
六经中医辨证分析论文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有两大标志。其一为《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尚待确定,一般认为书中大部分内容系秦汉医家所作,它系统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药经验,后世尊为医经之祖。全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收集医学论文168篇,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诊疗、养生等,其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用药等等,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可以说,今天的《中医基础理论》仍然没有超出它的范围。
其二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出现的3部重要医药著作,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从理论基础到临床实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第一部是《难经》,成书于汉代,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著。全书以提问质疑的形式列出81个问答,称为“八十一难”。该书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内容,特别是对脉诊与针灸阐发较深。补充与发展了《黄帝内经》的某些内容,与《黄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是《神农本草经》,成书约在汉代,托名为神农所著。该书收载中药365种,按照药物功能将药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并将药物按养生、延年益寿、治病和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例如该书中提出的麻黄治喘、黄连止痢、常山截疟、海藻治瘿瘤、水银治疥疮等记载,早已被临床证实疗效可靠。该书的出现为中医药临床实际奠定了药物学理论基础,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后世本草学一直受《神农本草经》理论与体例的影响。
第三部是《伤寒杂病论》,为东汉伟大的医家张机(字仲景)所著。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匱要略》两部分,分别讨论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前者按六经辨证,后者按脏腑辨证。该书第一次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的理、法、方、药,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为中医辨证论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六经辨证医家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六经辨证论治
六气在天,五行在地,人在天地之中,秉天气生六腑,秉地气生五脏。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
六气在天对应着我们的24节气,四个节气两个月为一气,天气的表现归纳为六气,风,热,暑,湿,燥,寒。六气的变化会影响人身之气,所谓外感病因。
人与天气相应,地气相接。六气在人体中的12正经循环,分别是手足厥阴经,手足少阴经,手足少阳经,手足太阴经,手足阳明经,手足太阳经,总计12条经。
12条经,有主管气化的6条经,于是有了六经辩证
六经统领六气
初之气:厥阴风木之气——足厥阴肝经统之,手厥阴心包火从母化气而生风。
二之气:少阴君火之气——手少阴心经统之,足少阴肾水从妻化气而生热。
三之气:少阳相火之气——手少阳三焦经统之,足少阳胆木从子化气而为暑。
四之气:太阴湿土之气——足太阴脾经统之,手太阴肺金从母化气而为湿。
五之气:阳明燥金之气——手阳明大肠经统之,足阳明胃土从子化气而为燥。
六之气:太阳寒水之气——足太阳膀胱经统之,手太阳小肠火从夫化气而为寒。
如果平人,六气互相转化循环不会表现出本气,如果身体生病,六气就会表现出来,从而对应人身体出现的症状。搞明白六气的属性以及传变规律就能因病施治,从而效如桴鼓。
我整理了六气变化的图,希望可以帮到你。
★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