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藏学说(中医药学藏象学说)
中医药学藏象学说
现代更广义的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现代分形藏象五系统。“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医药学藏象学说是什么
内涵 是 不要向外界展露才华
藏象学说常用中药
1、先秦时期
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著作:《汉书·艺文志》载《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佚。现存《难经》系后人托名扁鹊之作。
2、西汉时期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3、东汉时期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华佗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
华佗到处走访了许多医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药物,经过多次不同配方的炮制,终于把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使患者服下、失去知觉,再剖开腹腔、割除溃疡,洗涤腐秽,用桑皮线缝合,涂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间康复。因此,华佗给它起了个名字——麻沸。
4、隋唐时期
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千金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要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
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千金要方》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5、明清时期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中医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焦”一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记载,“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认为三焦为六腑之一,其分布从头至脚,无处不管。《难经》明确提出三焦的分布为“上焦者,在心下,下隔,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胱上口。”
现代中医学认为,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词,
谈谈你对中医藏象学说的认识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是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藏象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中药学可以考中医学基础理论。
不管是药学还是中药学,跨考中医学都是可以的。但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学校招生简章是否明确接受跨考?二是只能跨考中医学基础专业。
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考研大纲中就明确了非临床5年制考生不能跨考中医临床专业。凡是在最后一栏中写“是”的,都是接受跨考生。
中医药学藏象学说的内容
藏象学说:这是属于“人”的部分了,认为每个人都有“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六腑指“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府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因为这些名词和现代医学的词汇相同,但实际意义却大相径庭,这是我们现代人学习中医最大的障碍所在。
比如思想活动,现代医学证实是由神经系统产生的,而中医藏象学说则认为是“心”主宰的。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关于中医药学的“藏象”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中国最古老的医学典籍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中医基础学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
1.
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2.
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中医学中的藏象学说
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主要阐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气、阴阳、五行诸学说为论理方法,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医学发展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中医学因其在汉代已建立了较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故能代有发展,流传至今。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但至今未见衰亡,未被西方医学所替代的,恐怕只有中医学。其原因在于中医学并非简单的传统医学,她具有相当完备的理论体系作指导。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可根据理论分析从未接触过的疾病,这是一般经验医学难以做到的。即使是常见病,中医学也是从辨证入手进行治疗,而不重复以往的经验。当然,理论的正确与否还需要实践的检验,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则被扬弃。理论源于经验,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中医学理论体系就是在这一复杂过程中逐渐完善的。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有:
①藏象、经络、形体官窍、精神气血津液、体质学说,为有关人体正常形态生理的理论;
②病因、发病、病机学说,为有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理论;
③治疗原则与方法,药学、组方理论及诊法、辨证理论,为认识与处理疾病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④养生、保健、康复理论与方法,为有关预防与延寿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制约和指导以上各种理论的是在古代哲学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影响下建立的整体观、恒动观与辩证观,它们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次,表达了中医学的特色。
当然,随着中医学的现代化进程,中医学自身的基本理论将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古代哲学范畴的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将不断被淡化,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将不断得到更新,并纳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研究领域,中医学的新的假说、新的理论和方法学体系将被提出和建立,中医学理论体系也将在此基础上得到逐步完善和重新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