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与中医有关(青蒿素来源于中医典籍)

青蒿素与中医有关(青蒿素来源于中医典籍)

来源:网友投稿 更新时间: 2023-05-08 阅读

青蒿素与中医有关(青蒿素来源于中医典籍)

青蒿素来源于中医典籍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既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在浙江宁波,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学习中医药。因为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1969年,屠呦呦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让她带领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68%,因效果不稳定而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于是她放弃了胡椒,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 “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青蒿素的古籍

屠呦呦的科学贡献是发现青蒿素。她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的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青蒿素发现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得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并在全国“523”会议上作了报告,从此带动了全国对青蒿提取物的抗疟研究;她和她的团队最先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一成分“青蒿素”;率先开展“醚中干”、青蒿素单体的临床试验,证实了其治疗疟疾的临床有效性;并与合作单位共同确定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为其衍生物开发提供了条件。她和她的团队按国家药品新规,将青蒿素开发为我国实施新药审批办法以来第一个新药。

青蒿素在医学史上的作用

青蒿素是继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后最有效的抗疟特效药,尤其是对于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青蒿素是由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1971年发现 ,因此获得了世界医学诺贝尔奖。

青蒿素源于本草纲目

还有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华佗贡献麻醉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还有《黄帝内经》

青蒿素的发现与中医的关系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重要灵感正是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

青蒿素古籍记载

善于思考,抓住灵感。屠呦呦因为受到中医古籍的启迪,并且通过现代科学方法对中药青蒿成分(可以有高效抑制疟原虫)进行提取,最后成功研制出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的青蒿素。

中医和西医的结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青蒿素源自传统的中药,但是从中草药的提取物中寻找到具有抗疟疾功能的成分,却采用了中西医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廖品东教授认为:

“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必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我给每一届的学生都会讲这个故事。”

“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必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我给每一届的学生都会讲这个故事。”

创新思维能力

屠呦呦曾一度陷入荣誉的非议之中,在这个大协作的“523”项目中,屠呦呦个人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对于这一争议,拉斯克医学奖给出了解释:

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

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

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屠呦呦老师的这些经历,是否可以给我们在阅读内容、阅读方法等方面提供某些有益启示和借鉴呢?

★  中医 青蒿素 典籍

分享到:
你觉得文章内容怎么样

最后更新

提取物标签

关注我们

官方QQ群:7xxx85d 植提业社区-网站交流

Qr code

提取物百科 是一个真实的植物提取物行业内交流社区,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和最靠谱的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