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作用(民俗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民俗文化的内涵
及功能
中华民族经年累代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物质遗存和精神遗存,诸如语言文字、风俗礼仪、思维方式、伦理宗教、审美旨趣、文学艺术、器物制度等等,都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
一、处理好尊重传统与反省传统的关系。
传统涵义十分复杂,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总是纠缠在一起。即便是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也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土壤中生长出来,必然是瑕瑜错陈,很难说有绝对纯粹的精华。
二、继承弘扬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进程中,需警惕文化复古主义的沉渣泛起。越是强调树立文化自信,就越是需要文化自省精神;越是强调尊重传统,就越是需要理性地面对传统;越是强调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越是需要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
三、处理好继承弘扬与转化创新的关系。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尊重传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
四、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必须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互鉴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扩展资料:《中华传统节日》
1:春节:一起吃年夜饭,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
3:二月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4:清明节: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
6:七夕节: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
7: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8:重阳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
9:冬至节: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10:腊八节:吃腊八粥。
11: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自2008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
民俗文化有哪些内涵
1、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2、民俗的价值包括:物质生活价值、精神生活价值、社会生活价值。
①物质生活:
(1)经济之物质 (如食料、衣饰、居屋、运输方法 ),
(2)生存之方法( 如乡村生活、城市生活等),
(3)盈利与财富 (如劳力之生产、器具、不动产)。
② 精神生活:
(1)方言,
(2) 民间学识与运用,
(3)民间智慧,
(4)艺术,
(5 )神秘(如民间法术、民间宗教)。
③社会生活:
(1)家族,
(2) 社团,
(3) 特别组合(如经济组合、政治组合、运动组合、宗教组合等),秘密组织(政府不知道的团队)。
民俗文化的内涵及功能分析
习俗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区别是,习俗文化是指中国传统的习俗,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不同的传统这文化,比如说云南的水族,他们过的是泼水节而不是过中国年这就是民族文化,还有像苗族7月7日过的花山节,也是他们相亲的节。所以说习俗文化不能和民族文化相提并论
民俗文化的内涵及功能有哪些
民俗包含: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方面) (2)工商业民俗 (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 3、社会生活民俗 (1)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 (2)岁时节日民俗 (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 (3)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1)游艺民俗 (游戏、竞技、社火等娱乐方面) (2)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 扩展资料: 有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民俗”、“民间文化”的概念包含的内容要丰富,要宽泛。我认为并非如此。相反“民俗”和“民间文化”的研究对象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广。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民俗学研究的不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还包括了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都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这样的看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文化多样性宣言》的精神并不矛盾。 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民俗文化的功能有哪些
区别:
1、风俗是指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
2、习俗:旧社会,城乡居民禁忌较多,表现在人们行为的各个方面,相沿成习。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多带封建迷信色彩。
3、风俗是由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行为能力。习俗是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1、四川人在端午节划龙舟。这里是风俗。2、四川人把"我先走了"说成"我走喽先"。这是习俗不是风俗。扩展资料:村寨习俗:有些村寨必须遵守坐的规矩。如侗家坐的习俗。如果你坐在寄宿家庭的门槛上,面对着教堂房子的墙壁,你就被认为对寄宿家庭的祖先没有任何尊重。主人的新红漆四脚凳不能随便坐。有这样一张长椅的人表明他的家庭已经娶了一个新媳妇。凳子是新媳妇的专用凳子。新媳妇生下孩子后,便可自由坐下。易家的消防店是一个家庭烹饪、烘烤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店主恭敬地邀请客人们坐在消防店里。这是一个很好的座位。客人必须坐直,不要张开双腿。此外,她们被认为不尊重妇女。你不能用两条腿站着。这将被认为是摆架子和蔑视家庭。
民俗文化的价值体现
传统文化有什么好处?保留传统习俗,跟饮水思源差不多.
1.加强亲族联系,
2.调节人际关系;
3.强化社会集体意识;
4.保存民族的传统文化;
5.调试社会群体生活;
6.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表现的一方面,通过传统习俗来反映民族的一些习俗,成文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要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这样才可以把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要有意识的继承我们的传统习俗,还有我们的传统建筑、文艺和思想,都对我们树立的“三观”有深刻影响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累,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一个民族只有完全明白自己的传统文化,才真正增强民族的竞争力和凝聚力,整个民族才会取得进步!
1、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学习的其实是很多的,但是首先我们要静下心来理性的看待传统文化。简单的说诚信、友爱、自爱都是我们现在需要学习的,大点说和谐、共生、天人合一中的人与自然共生相处的理念也是我们现在需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的。孔子、老子他们的思想有很多东西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不是这些东西老了、落实了、不合时代了,只是我们没有把他们真正的理解好、研究到其中的本质,也没有利用好。
2、对于习俗我们更要把其中一些好的东西发扬光大,韩国之所以抢我们的节日(如端午节),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自己把这些悠久的节日忘记了、是我们自己没有好好地对待这些节日财富。
3、具体的说那些节日,还是举几个例子。春节就不说了,像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七夕节这些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节日都是我们需要学习发扬的,可惜现在我们都一哄而上的过那些圣诞、重生节、感恩节,有时候觉得很无奈。
民俗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首先,二十四节气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二十四节气早年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其次,二十四节气具有极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启,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物候、气象进行观测和总结的结果,具有极高的科学应用价值。
最后,二十四节气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科学家可以根据二十四节气推断古人的生活作息情况,更可以了解到古人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为现代文物、民俗研究提供参考。
民俗文化的特性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按农历来标记的,一共有16个,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 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简述民俗的文化功能
1.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民间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代代相传,年深月久,逐渐形成一套在审美意味上、艺术表现上较为完整、成熟的程序。
2.山西民间社火
山西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其由来已久、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并且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3.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代,兴盛于隋唐。相传公元六一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将尉迟恭,以威风锣鼓演兵布阵,一举大获全胜,继而便流传于民间,用于喜庆典礼、集会、社火、迎神祛邪。
4.民歌
民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大都是产生在山西地区的古老民歌。
5.戏曲
山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元曲四大家之中三人都是山西人:《窦娥冤》作者关汉卿、《倩女离魂》的作者郑光祖、《墙头马上》的作者白朴。山西至今还保存有赛社也要唱戏,宗祠祭祖要唱戏,天旱祈雨也要唱戏,消灾免病、晚年得子等等。还要唱“还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