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阳纯中医论坛(中医清阳是什么意思)

清阳纯中医论坛(中医清阳是什么意思)

来源:网友投稿 更新时间: 2023-05-08 阅读 8

清阳纯中医论坛(中医清阳是什么意思)

中医清阳是什么意思

中域教育为你解答:

中医辨证是临床诊疗工作的重要环节。辨证即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法手段,收集疾病信息,加以综合归纳,得出辨证结论,以便为治疗指明方向。若辨证不明,则治疗方向不清,必然难收良效。因此,辨证与治疗是中医临床密不可分的关键性步骤。

有些人认为中医运用望、闻、问、切四诊诊病,方法过于简单而原始,由此对中医产生怀疑。实际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误解。中医诊疗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有深厚的中医理论作依托,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作支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既然辨证是中医诊病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性的第一步,就有必要加以研究。如何使辨证尽量做到准确,要做到准确辨证,至少注意以下几点。

一、熟悉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基本理论是我们形成中医辨证思路的基础。医者首先须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尤其是要熟练掌握各种辨证纲领,如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等。但必须指出,上述只是一般知识,临床上还须将纲领具体化、精细化,其中有不少技巧问题。下面谈到的多是一些思路和技巧性问题。

二、病因病机分析

在临床辨证中,病因病机分析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中医审证求因的原则,辨证时力求从症状中找出病因,从病因中探求病机。例如外感病中如果发现发热、恶寒、身痛等症状,基本可以确定是阴邪在表。为何是阴邪在表,而不说风寒在表呢?因出现这种症状的病机,除风寒在表,还有风湿在表。这是由于寒与湿俱为阴邪,容易阻遏阳气,表阳受遏则出现恶寒。然后再从季节、舌苔及其他症状,对寒与湿进行鉴别,最后可确定病因,即可以根据邪气的特性来分析病机了。寒邪除与湿邪俱能阻遏表阳以外,而且极易引起喘证,这是寒邪束表,肺气郁闭所致。但湿邪凝涩之性不如寒邪,不致引起肺闭而喘;湿又有其固有的自身特性,即湿性重浊,易阻脾阳而致四肢沉重、困倦乏力。若外感病出现发热微恶风寒,咳而不喘,舌红脉数,可辨为风热在表(卫分)证。风热是阳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主皮毛,司开阖。肺受邪主皮毛功能受阻,亦可恶风寒,终不如寒邪、湿邪在表显著。寒邪、湿邪(阴邪)阻遏表阳而恶寒重,风热犯肺则皮毛开阖不利而微恶风寒。这是肺卫失和的典型表现。又温邪犯肺,肺失清肃而咳嗽,舌红脉数均反映温热性质。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病因不同,证候不同,病位亦异,自然治疗方法也不相同。风寒、风湿治在皮毛,发散风寒,散风利湿;风热外感,则治在肺,用宣肺透邪法。

三、熟悉临床证候学

临床上可见到许多反映一定病因病机的症状组合,如胸闷脘痞、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这些证候,均反映一定病机过程。这些证候的分析对医者掌握病因病机很有帮助。例如痞闷胀满可以出现在胸、腹不同部位,由于部位和性状的差异,即有不同的病因病机基础。胸痞和腹满,均为气机受阻的表现,病因却各不相同。中医认为身半以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故清阳归上,浊阴归下。胸部清阳之位,不可能有糟粕存在,所能到者无非气血津液,故胸脘痞闷不外气滞及痰湿所阻;而中焦属土,万物之所归,古人又云“乃藏污纳垢之所”,故腹满痛之因,除气滞血瘀证等外,还有食积证和腑实证。

从脘腹胀满的性状分析,按之软,无压痛,是为无形气聚,属于痞证;按之硬,并有压痛,属于痰热或饮热互结,阻于脘部,是为结胸。如大腹胀满而软,仍为气滞;若硬满拒按而痛,则为热邪与糟粕相结合,成为有形热结阻遏肠胃。

四、善于抓重点

有的患者症状繁复,另一些患者则症状简单。对症状复杂的病例,辨证时对症状要分清主次,注意抓住主要症状,以确定病证性质。例如《伤寒论》对少阳病描写,其中有4个主症,7个或有症。但论中指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就反映了这一精神。少阳病症状多,症状有主有次,而个别症状是最重要的,如往来寒热、喜呕即属这一类症状。对那些症状简单的病例,而所出现的症状是关键性的,即便是个别的症状,亦能一锤定音。如绛舌之对营分热,头面肿痛之于温毒,舌苔老黄之于阳明腑实等,在辨证中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五、类证鉴别(一证多因)

不少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症状,我们称之为类证。这些类证病机不同,治疗各异,因此必须在这种类证之间加以鉴别。例如同一大腹胀满,可以有多种病因。叶天士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其脐以上为大腹,或满或胀或痛,此必邪已入里矣,表证必无,或十只存一。”叶氏首先指出在外感病,当医者见到大腹胀满的时候,有一点可以确定,即外邪已经去表入里,且由经至腑,却还不能遽用苦寒攻下,邪的性质未明。故叶氏又云:“亦要验之于舌,或黄甚,或如沉香色,或老黄色,或中有断纹,皆当下之。”腹胀满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非独阳明热结使然。当见到老黄深黄苔以后,热结性质即可断定,下之无疑。如未见这种舌苔,此腹胀很可能并非阳明热结所致,慎用苦寒攻下。所以叶氏又说:“若未见此等舌,不宜用此等法。恐其中有湿聚太阴为满,或寒湿错杂为痛,或气壅为胀,又当以别法治之。”同是大腹满胀,除热结阳明以外,还可有湿聚太阴(脾湿)、寒湿错杂(寒湿阻于中焦)以及气壅(气机壅滞)等证,后三证均不会出现老黄深黄舌苔,相反地可出现白腻、白滑或灰滑等舌苔。治疗也须采用其他相应方法,叶氏此论说明舌诊在以上类证鉴别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又如神昏,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有些中医一见神昏辄用包括安宫牛黄丸在内的“三宝”,似乎神昏只有一个原因:热入心包。神昏原因亦甚复杂,至少可以包括热、痰、湿、瘀以及正气外脱等;甚至病位可以是在心外其他部位。鉴别时舌和脉又会起到重要作用。例如神昏见舌红绛乃为热闭心包,是安宫牛黄丸的适应证;但神昏而见舌苔腻浊,则为痰闭,治当豁痰开窍;神识如蒙,舌苔膩,则为湿蒙清窍,治当芳香开窍;如狂或发狂,兼少腹硬满、舌瘀暗,则为蓄血证,病在中下焦而夹有瘀血,治需攻逐瘀血;如神昏而脉证皆虚则为脱证,不仅不能用清开之品,而且急需益气固脱或回阳救逆。

六、病因致病的多样性(一因多病)

与上面讨论的一证多因的类证鉴别相反,某一病因可以导致多种多样的病证,亦即一因多病。除了风、火(热)、寒、湿、毒等主要病因,还有痰、饮、气(滞)、瘀等内生之邪,致病均极为广泛。以痰为例,在肺为咳喘,在脾胃为呕恶,在胸膈为结胸,在心包为神昏,在皮里膜外为痰核流注,痰阻关节经络为痹痛鹤膝,痰阻心窍为癫痫狂,痰蒙清窍为眩晕,而且许多肿瘤与痰证关系密切,更凸显了痰证的重要性。可以说痰无处不到,表现形式多样,良恶互见。痰证有寒、热、燥、湿、风、食、老、顽等不同。寒痰性质同寒饮,治在脾肾;热痰黄稠胶黏,治在肺胃,清肺胃热而化痰;燥痰有痰难咳,治亦在肺胃,润肺胃之燥而化痰;湿痰证苔白痰稀,治在脾;风痰与风证相伴,治在肝脾;食痰因食滞而生,小儿多见,治在脾胃;老痰、顽痰留着日久,难消难化,多须用咸寒软坚,或用猛药攻逐,如礞石滚痰丸。

七、典型与不典型

医书上描写的典型证候,往往是从临床多数患者身上集中起来的。在具体病例身上,症状一般不会全部出现,也没有医书记载的典型。不少初学者常希望患者的临床表现就像医书上描写的一样。临床上不典型病例远比典型的要多见。所以我们要锻炼在不典型中求答案。主要方法有二:第一,广读中医文献,综合各家之见,以扩大思路。例如白虎汤证,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四大症”(即大热、大渴、大汗、大脉)。但流行的说法并不完美。首先临床上同时具备“四大”者并不多见,而且也并不全面。其中大汗、大脉并不是经常出现。如果要等到“四大症”齐备才用白虎汤的话,就会失去大多数应用这个治温要方的机会。我们再看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吴氏所说的太阴温病相当于阳明经证。他提到四大中的三大,他虽未提大热,实际上纵观全证,大热必包含其中。重要的是除四大症外,他又补充了气分证辨证要点:“舌黄,面赤恶热”。温病注重舌诊,舌黄即舌苔黄,是邪入气分的重要依据。综合各家论述,结合实践经验,阳明经证以“烦躁、口渴、舌苔黄、脉滑数”等为主线。具备这些症,即使体温不甚高,亦是白虎汤的适应证。为了使白虎汤证(阳明经证)辨证更为准确,吴鞠通除提出上述适应证以外,还提出了禁忌证:“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予也,脉沉者不可予也,不渴者不可予也,汗不出者不可予也”即所谓“白虎四禁”。这是因为白虎证是无形之热盛于气分,邪机向外,故用白虎辛凉重剂清透。若脉虽浮而弦细,却非阳脉,恐寒湿等阴邪在表,白虎汤当禁;脉沉为邪机向里,不渴,热不甚或热不消水,汗不出为气分无蒸热或表邪未解,均非白虎汤所宜。吴氏从正反两方面指明白虎证,使后人对这一证理解更为准确,这无疑是重要的。但同时又限制了该方更广泛地应用。如单纯用白虎汤,上述四禁是正确的,若将白虎汤进行适当加减,则又可扩大该方的应用范围。举例来说,白虎汤证同时有表证而无汗,如风热在表时白虎汤与银翘散相合,采取卫气双解(临床常用);如因白虎证同时有腑实(经腑同病)而脉见沉,则可采用《通俗伤寒论》中的白虎承气汤(白虎合调胃承气)经腑双解,则又成为可能了。第二,多实践,在实践中取得经验。上面所说广读中医著作,就是说要有高水平的辨证,首先要有深广的理论基础。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将理论停留在书本上,必须与实践紧密联系,才能变成生动的行之有效的活的知识。

八、寒热真假

临床上真假寒热亦时有出现,黑苔和热厥是常见的例子。黑苔具有两重性,临证最须注意。黑属寒水性质,故黑苔多属阴寒之证,一般须用温阳逐寒法治疗。但有的黑苔却属于热极,即所谓“火极似水”。鉴别之法有二:一是分析苔的性质。阴寒性质之黑苔,多黑而腻滑;阳热性质之黑苔,黑而干涩。二是综合全身症状。面白、不渴、下利、肢冷属阴寒;身热、烦躁、口渴、脉数属阳热,见此类证而伴黑苔,则为典型的假寒真热。又临床遇到四肢厥逆,多属阳虚,证归阴寒。但阳热之证而见四肢厥逆者亦屡见不鲜。厥分寒热阴阳,阴寒证而见肢厥称为阴厥或寒厥,治宜温阳;阳热证而见肢厥者称为阳厥或热厥,亦是真热假寒典型例子,治宜清热泻火。鉴别方法亦有二:一是厥逆范围大小,例如腕以远发凉范围小,热厥多见;肘以上乃至周身发凉则范围大,寒厥多见;二是审视全身脉证加以鉴别。

九、脉舌与症状相符或相悖

在一般情况下,脉舌所见,多与症状相符,并作为辨证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舌诊对于温病,脉诊对于杂病,尤其有重要意义。为突出其重要性,古人将中医内科系统称作“方脉”。虚人见弦脉,全身虚象毕露,但却出现弦紧之脉,治疗当舍脉从症,从虚论治。虚人出现弦脉,很可能夹有阴邪,如外寒、内饮或某处有疼痛等;脉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而临床上热证见迟脉、虚寒证见数脉的现象亦时有出现。阳明腑实里实证见潮热、舌苔老黄、腹满痛等,却出现脉沉迟,此时仍应按腑实治疗用攻下法。《伤寒论》亦有明言:“阳明病脉迟,汗出,微汗出,不恶寒者……可予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因阳明里实,里气结滞,使气血流通受阻所致。又如一些危重病例,正气欲脱,在一派正气衰微表现的同时,而见脉数疾,治疗当以益气固脱或回阳救逆为急,不可因脉数误认为热证而用清法。再看舌诊,外感病初期,应见薄苔,但也有不少病例却见厚腻苔。这种情况成人、小儿均有。究其原因,在成人多平时有痰湿内伏;在小儿多有夹食滞。外感同时无论是夹痰夹食,总以治疗外感病为主,治兼夹证为辅。

总之,辨证在中医诊疗过程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但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个医生要做到高水平的辨证,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而且须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应掌握一定的思路与技巧。此处重点结合临床实际,谈一点辨证的思路与技巧,以供参考。

中医开阳什么意思

不是公立医院,但是能报销,

清阳是啥意思

升即升举,清即轻清的精微物质,阳及温煦的;升发清阳即指脾将其运化和吸收的带有温煦性质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送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生气血,营养全身,并温煦脏腑

阳清为天的阳清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开天辟地”。开天辟地(拼音:kāi tiān pì dì)是一个汉语成语,该成语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意思是指开辟天地,艰苦创业,多形容创造了空前宏伟的事业;第二种意思是指以前从未有过,有史以来第一次。成语出处。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三国·吴·徐整《三五历纪》)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开天辟地”。运用示例,唐·徐坚《初学记》卷一引《尚书·中候》:“天开地辟,甲子冬至,日月若悬璧,五星若编珠。”

中医什么叫清阳?

中医认为,晒太阳可以增加体内的阳气,是养生所必须的。“头为诸阳之首”,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晒头顶正中的百会穴,可通畅百脉、调补阳气。天气好时,走出室外,充分享受阳光的沐浴,多晒晒腰背部,还可以补充阳气。

  晒太阳,不仅给人以好心情,还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如在阳光下摊开双手朝向阳光,可舒缓疲劳,促进睡眠。当然晒太阳,一定要避开紫外线强的时候。

清阳是什么意思在中医上

(繁体)阳”阳加部首“金”——鐊。

  阳加个土组成陧。

  阳加部分笔画组成隙。

  阳基本解释:

明亮。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阴”相对:一阴一~谓之道。阴~二气。图形:⚊(U+268A)。

指“太阳”:~光。~面。~历。向~。夕~。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衡~(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洛~(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

温暖:~春。

外露的,明显的:~沟。~奉阴违。

凸出的:~文图章。

关于活人的:~间(人世间)。~宅。~寿。

带正电的:~极。~电。~离子。

男性生殖器:~痿。

古同“佯”,假装。

姓。

  阳详细解释:

(形声。从阜,昜( yáng)声。从阜,与山有关。本义:山南水北)

同本义 [south of a hill or north of a river]

阳,高明也。——《说文》

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

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尔雅》

利刊阳木而火之。——《周礼·柞氏》。注:“生于山南为阳木。”

河阳之北。——《列子·汤问》

华山之阳。——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阳谷皆入汶。—— 清· 姚鼐《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 汶水西流。

又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洛阳(在洛河之北);阳陆(山之南);阳濒(水之北岸);阳林(生在山南的林木);阳木(山南之木);阳柯(向阳光或南向的树枝);阳崖(向南的山崖);阳坡(向阳的山坡)

太阳[sun]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诗·小雅·湛露》

阳春布德泽。——《乐府诗集·长歌行》

斜阳草树。——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少年如朝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阳精(太阳);斜阳;阳宗(指太阳);阳明(太阳、阳光。也指光明。人体经络名);阳彩(日光,太阳的色彩)

物体的正面,前面 [in front;at the head]

自昔以钱之有字处为阴,无字处为阳。——清· 顾炎武《日知录·钱面》

男性生殖器 [male genitals]

其国男子年五十余,阳多痿。——《海国闻见录·东洋记》

又如:阳物(男性生殖器)

农历十月的别称 [the tenth month of the lunar year]。如:阳月(农历十月的别名,也称小阳春);阳朔(农历十月初一)

精液 [semen]

女子七七四十九阴绝,男子八八六十四阳绝,过此为婚为野合。——《玉堂嘉话》

外面 [outside;out]

必谋功不察志,论阳效不存阴计。——汉· 王充《论衡定贤》

又如:阳浮(表面顺从);阳效(表面的功效);阳冻(地面上的冰冻);阳事(外治,宫廷以外的政事);阳冰(结在水面的冰)

晴天 [fine day;sunny day]

仰福帝居,阳曜阴藏。——《文选·张衡·西京赋》

天 [sky;heavens]

阳灵停曜于其表,阴祗雾于其里。——《文选·左思·魏都赋》

又如:阳灵(天神);阳祀(祭天及宗庙)

人世 [the world]

唐王游地府,回生阳世,开设水陆大会,超度阴魂。——《西游记》

又如:阳类(人世间的物类);阳寿(人在世间的寿命);阳报(在人世间得到的报应);阳功(人间功德)

额 [front]。又指前面正面

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诏相之。——《周礼》

眸子。借指美目 [pupil]

阳,《方言》:燕、 代、 朝鲜、 洌水之间或好目为阳。——卷子本《玉篇》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阳是贯彻于一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之一,跟“阴”相对 [(in Chinese philosophy,medicine,etc.) Yang,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如:阴阳二气;阳九

古代阴阳家、方士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初入一元为一百零六岁,有旱灾九年,称为阳九。其余尚有阴九、阴七、阳七、阴五、阳五、阴三、阳三等。阳为旱灾,阴为水灾。

太乙数以四百五十六年为一阳九,二百八十八年为一百六。阳九为奇数,为阳数之穷;百六,偶数,为阴数之穷。

道家称三千三百年为小阳九,小百六;九千九百年为大阳九,大百六。(天厄称为阳九,地亏称为百六);阳干(指十干中的甲、丙、戊、庚、壬。即列于单数位天干。与阴相对);阳木(春夏所生的树木。一说为山南之木);阳辰(相术家以十二地支中的单数位,子、寅、辰、午、申、戊六日为阳辰,余六日为阴辰);阳鱼(鱼。因其生于阴生属于阳,故名);阳童(未成年而死的庶子。一说男孩夭亡为阳童,女孩夭亡为阴童);阳施(阳气散布);阳道(外事,政事);阳会(古俗妇女于每月十九日夜举行的一种聚会);阳德(阳气。也指日);阳错(阴阳家的迷信之说);阳声(古乐声分阴阳,六律为阳声。也指清声);阳灵(祭天之所。也指太阳)

中国中医学上指人体内部某些器官 [internal organ]

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素问》

又如:阳病(中医指阳虚有寒的病症);阳疾(中医指热邪)

春秋国名 [Yang state]。在今山东省沂水县西南

春秋燕邑名 [Yang city]。在今河南省唐县东北

指春夏 [spring and summer]

夫人在阳则舒,在阴则惨,此牵乎天者也。——张衡《西京赋》

又如:阳和(春天的暖气);阳夏(夏季);阳时(春夏之时);阳官(指《周礼》中的春官)

中午 [noon]

夏后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阳,同人祭日以朝及暗。——《礼记》

通“旸”。日出 [coming out of the sun]

殷人祭其阳。——《礼记·祭义》。郑玄注:“阳,读为曰雨曰旸之旸。”

艾,时阳若。——《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姓。如:阳成(复姓)

〈形〉

凸出 [in relief]。如:阳沟里失风(喻在安全场合出事);阳文(镂刻在器物上凸起的文字。也称阳识);阳刻(浮雕)

带正电的 [positive]。如:阳电;阳极

颜色明亮 [bright]

神光离合,乍阴乍阳。——曹植《洛神赋》

鲜明 [clear-cut]

得时之麻,必芒以长,疏节而色阳。——《吕氏春秋》

温暖 [warm]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诗·豳风》

又如:阳回(阳气回转);阳晁(晴朗的早晨);阳嘉(春日的暖气);阳春有脚(比喻为人带来春天般的温暖)

干旱 [dry]

太白司艾,西岳国师典致时阳,白炜象平,考量以铨。——《汉书》

诈伪 [fake]

皆阳应曰。——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如:阳言(诈言。同佯言)

奇数 [odd]

阳数奇,阴数偶。——《白虎通》

又如:阳爵(奇数的爵位等级);阳数(奇数)

〈动〉

外露;显露 [appear;manifest itself]

仲尼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庄子·达生》

假装 [pretend;feign]

而箕子被发阳狂。——《大戴礼记·保傅》

然阳浮慕之。——《史记·酷吏张汤传》

故胜己者,则不得闻,闻亦阳不知也。——晋· 葛洪《抱朴子》

复苏;生长 [resuscitate;grow]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 陶潜《杂诗》

通“扬”。举起 [raise;lift]

君子阳阳。——《诗·王风·君子阳阳》。王先谦云:“阳为扬之假借。”

其声清阳而远闻。——《周礼·考工记·梓人》

〈副〉

表面上 [openly]

吴主孙休,恐其内变,阳示恩宠,内实防之。——《三国演义》

又如:阳施阴夺(表面给予,暗中夺回);阳奉阴违

中医说的清阳不升是什么意思

脾虚,清阳不升是指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导致脾胃运化无力,饮食水谷精微的清阳不能上升于心肺,临床可以疲乏无力,胃纳不佳,胃脘胀满,大便稀溏,头晕耳鸣等症状。治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用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炙甘草)等。

★  中医 论坛 清阳纯

分享到:
你觉得文章内容怎么样

最后更新

提取物标签

关注我们

官方QQ群:7xxx85d 植提业社区-网站交流

Qr code

提取物百科 是一个真实的植物提取物行业内交流社区,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和最靠谱的供应商。
一键复制下载文档
免费下载
公众号:植物提取物百科复制
复制微信公众,搜索即可关注!

关注回复 :提取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验证码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支付
金额:
常见问题

请登录之后再下载!

下载中心

您的账号注册成功!密码为:123456,当前为默认信息,请及时修改

下载文件立即修改

帮助中心

如何获取自己的订单号?

打开微信,找到微信支付,找到自己的订单,就能看到自己的交易订单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