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痈疽的认识(中医对痈疽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痈疽的认识(中医对痈疽的认识与理解)

来源:网友投稿 更新时间: 2023-05-08 阅读

中医对痈疽的认识(中医对痈疽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痈疽的认识与理解

基本解释  

1.痈疽﹐恶疮。   

2.借指丑恶的事物或坏人坏事。 词语分开解释   疽   jū   中医指一种毒疮:痈疽。   痈   (癰)   yōng   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浓性炎症,易生于颈、背部,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痈疽。吮痈舐痔(喻不择手段地巴结,厚颜无耻地迎合权贵)。

骨痈疽的中医病因病机

在古代典籍中,有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疽发背而死”的记载。一个总的规律是,不是古人多死于此病,而是政治人物多死于此病。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史家对真实死因的曲笔书写和模式移借。

这一记述最早出现在《史记》,自此之后,史书提到人物之死时频繁出现这一病因,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能出现在正史列传中的都是一时俊杰,而历史人物失意不得志、怀才不遇、不受重用、骤然败颓是这一疾病的重要前提,成为一种后世史书记载的典范。

《三国演义》第097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破曹兵姜维诈献书》:却说蜀汉建兴六年秋九月,魏都督曹休被东吴陆逊大破于石亭,车仗马匹,军资器械,并皆罄尽。

休惶恐之甚,气忧成病,到洛阳,疽发背而死。

魏主曹睿敕令厚葬。

在中医早期典籍《灵枢痈疽》中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

传统中医认为疽痈为脏腑不调所致,五脏不调易生疽,六腑不调易生痈。脏腑不调,感染风寒,血气凝聚成肿块,肿块深且皮厚者为疽,浅且皮薄有泽者为痈。

医书《刘涓子鬼遗方》也云:凡发背,外皮薄为痈,皮坚为疽。

一些恪守风热之说的中医认为皮肤病是由风邪或邪热伤于皮肤肌肉所致。

而近代以来,中医西化,认定溃疡的病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肿瘤等。

如范增、曹休、徐达、孟浩然等人政治上受了打击后,心情沮丧因而抵抗力下降。

本来要不了命的疮疖化脓,这时却引起败血症进而丧命。

内生曰疽,外生曰疮。

如范增疽发背,大概就是心气拂郁于内,积不得解,发而为疽去世。

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又引崔浩云:疽,附骨痈也。

古人说养痈遗患。痈因其比较肤浅,危害性不大。与之相比疽则危害性极大,发病后难以治愈,死亡率高。

隋代巢元方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总论》云:疽重於痈,发者多死。同时,经络学家认为,膏肓二穴分位于肩胛内侧,疽发背是谓病透膏肓,乃不治之症。

宋人洪适就在《跋痈疽方》说:疽发背,三尺童子亦知为膏盲之疾。疽发背而死的诱因很多,古代医学家对此作了探讨,李迅《集验背疽方》归结为五个方面:

天行一,瘦弱气滞二,怒气三,肾气虚四,饮法酒、食炙?刮铩⒎?丹药热毒五。元人杨清叟在《仙传外科集验方》亦言其源有五:

一是天行时气;

二是七情内郁;

三是体虚外感;

四是身热搏于风冷;

五是食炙?埂⒁?ň啤⒎?丹石等热毒。也就是说,天气、情绪、体质及饮食等均可能诱发此病。

据《明史徐达传》载: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从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之死来看,他们背疽而死,都存在忧愤之甚,气郁成病的情况,情绪上波动很大,造成情志内伤而离世。

现代中医综合古代说法,认为,痈疽只是中医的一般外科病,其病因有三: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所致;房室不节,劳伤精气,以致肾水亏损,火邪炽盛;平素恣食膏粱厚味,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生于背部者名曰“发背”。一大部分,是由糖尿病(消渴病)导致。历史人物由于某种重大的变故,产生了或愤怒、或悲伤、或忧惧、或惊恐等情绪,使五脏失调发生病变,以疽的形式呈现于背部,并因此丧生。疽发背而死”强调的不是死的结果,而是死前的精神状态。它一方面是对“大怒”、“愤恚”、“忧愤”等抽象情感的具象化描写。在古代政治风云的变幻与权势转移中,很多著名人物死于此病其实不足为奇。然史家不厌其烦地提及此种病因,往往并非仅为“实录”,而是别有深意。实际上,类似于足疾,这一疾病折射的是:此人在政治上失势或斗争失败,已经超出了疾病的范畴。

中医对痈疽的认识与理解图片

拼音

yōng

笔划

10

五笔

UEK

部首

结构

半包围结构

繁体

五行

笔顺

点、横、撇、点、提、撇、横折钩、横、横、竖

释义

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浓性炎症,易生于颈、背部,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疽。吮~舐痔(喻不择手段地巴结,厚颜无耻地迎合权贵)。

详细释义

〈名〉

(形声。从疒(chuáng),雍声。本义:中医指恶性脓疮)

同本义

佗以为肠痈。——《后汉书·华佗传》

又如:痈肿(痈疽);痈疮(很大的毒疮);痈囊(痈肿)

鼻疾,不知香臭

鼻不知香臭曰痈。——汉·王充《论衡·别通》

喻祸患。如:痈疽(比喻祸患;毛病)

相关词语

朽痈

外痈

痈疮

徙痈

痈肿

痈囊

痈疽

痈病

齰痈

吮痈

痈疽中医辨证

证治准绳

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图书

《证治准绳》又名《六科证治准绳》或《六科准绳》,古代中国汉医学丛书。明代王肯堂撰。刊于1602年。全书阐述临床各科证治为主。包括《证治准绳·杂病》八卷,《证治准绳·类方》八卷,《证治准绳·伤寒》八卷,《证治准绳·疡医》六卷,《证治准绳·幼科》九卷,《证治准绳·女科》五卷。各详专条。书成后,历代均有刊本,主要有万历初刻本、四库全书本、图书集成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1957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铅印本等17种。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证治准绳

语言

中文

作者

王肯堂

内容简介

杂病证治准绳

全书共44卷。《杂病证治准绳》卷1~6专论内科杂病,分诸中、诸伤、寒热、诸气、诸呕逆、诸血、诸痛、痿痹、诸风、神志、杂门、大小腑等12门,131种病证,卷7~8为七窍门,包括五官、咽喉、毛发、、皮肤、蛊虫等19种病证。各门前有总论,后按病证分述,不载方药。各证下再详列不同病症,辨证精细,分析入微,《杂病证治类方》按《杂病证治准绳》而分类列方。《伤寒证治准绳》8卷。卷1为伤寒总例,卷2~7为六经病证、合病、坏病、狐惑、百合病、瘥后诸病、阴阳易、春温、夏署、秋疟等,以及妇人、小儿。论述以《》方论为主,广集各家治法,并注明出处。

疡医证治准绳

《疡医证治准绳》又名《疡科证治准绳》,6卷。卷1~5专论外科病证,卷6为损伤,对人体骨骼解剖叙述最详,颇为正确

幼科证治准绳

《幼科证治准绳》宗钱乙按五脏分证编次。卷1为初生门,首载证治通论,次叙初生胎疾。卷2肝部,含惊搐、痫、中风、眼目、淋、疝、咽喉等。卷3~6为心部,包括发热、心痛、烦操、舌、失血、语迟、疮疡等,又着重论述痘疹。卷7~8为脾部,含不乳食、吐泻、痢、疳、痞、黄疸等。卷9为肺、肾部,内容有咳嗽、喘、悲哭、龟胸、脱肛、囱陷、五迟、五软等。列证详备,有论有方。

女科证治准绳

《女科证治准绳》取自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1为治法通论,列通治妇人诸疾方,次为调经门;卷2~3为杂证门;卷4~5为胎前门;卷6为产后门。各门又分病证论述,每证有论有方,所引资料,皆有出处,本书为明代妇产科学的代表作。

创作背景

《证治准绳》收罗广博,编辑严谨,持论平正,是十七世纪流传最广的医学著作之一。批12卷本,有咸丰十年(1860)海宁许楣刊本、光绪十九年(1893)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等20多种。通行本。

全书初刻共4卷。卷1以歌诀加注开章,概括阐述外科疾患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次叙外科常用方16首。再绘疮疡部位、形状图30多幅,以“痈疽诸证疮名十律”终篇,卷2~4,分论外科常见病120多种,每病述病机、症象、治法,并示验案,末载方药,本书内容丰富,论证详明,选方精当,附图明了,歌诀易记,是外科学中出色的著作。

本书以“列证最详、论治最精”而著称。

书中“医家五戒”、“医家十要”为医生制定守则,提出医德、医术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在中国医德史上颇有影响。

疽与痈中医鉴别诊断

痈,拼音:yōng 。 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易生于颈、背部,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疽。吮~舐痔(喻不择手段地巴结,厚颜无耻地迎合权贵)。疽,拼音:jū 。 中医指一种毒疮:痈~。疔,拼音:dīng 。 中医学指病理变化急骤并有全身症状的恶性小疮:~毒。~疮。疖,拼音:jiē 。 一种局限性皮肤和皮下组织化脓性炎症。俗称“疖子”。

中医对痈疽的认识与理解论文

孟浩然吃鱼丧命

浩然(689年—740年),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便隐居起来,从此以后便写出了大量的诗篇。孟浩然的诗歌多为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好友王维并称“王孟”。其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就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却落得个“浪情宴谑,食鲜疾动”而死。史书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公元740年,即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南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此时患有痈疽(一种皮肤和皮组织下化脓性炎症,局部红肿,形成硬块,表面有脓包,有时形成许多小孔,呈筛状,严重时,可能还会诱发败血症)。此时孟浩然病将痊愈,郎中嘱咐他千万不可吃鱼鲜,要忌口,否则以前的辛苦治疗不光白费了,而且还可能会有生命的危险。

孟浩然与王昌龄是好友。既然是老友相聚,孟浩然自然会特别设宴款待,一时间,觥筹交错,两人相谈甚欢。宴席上有一道菜历来是襄阳人宴客时必备的美味佳肴——汉江中的查头鳊,味极肥美。浪情宴谑,忘乎所以的孟浩然见到鲜鱼,不禁食指大动,举箸就尝。

结果,王昌龄还没离开襄阳,孟浩然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时年五十二岁。

我时常想,若非王昌龄山水迢迢前来拜访,现下该是有更多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般山水清恬的诗留了下来,孟浩然,定不必这么早死。然历史不可从来,孟夫子让王昌龄这么一访,竟然永诀红尘,又岂可怪罪?有句古话说的好:“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对于孟浩然的死,想必王昌龄定会愧疚一辈子的!

痈疡中医解释

部首:疒,笔画:10,五笔:UEK释义: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病原体是葡萄球菌,多发生在背部或项部,症状是局部红肿,形成硬块,表面有许多脓疱,有时形成许多小孔,呈筛状,非常疼痛,常引起发热、寒战等,严重时并发败血症。扩展资料汉字演变:相关组词:1.痈疽[yōng jū] 毒疮。

2.痈气[yōng qì] 痈疡的邪毒。

3.痈病[yōng bìng] 同时或接连不断地形成许多痈的一种状况。

4.喉痈[hóu yōng] 中医病名。

5.养痈[yǎng yōng] 养护毒痈。比喻姑息宽容坏人坏事。

6.热痈[rè yōng] 凡喉痈生于喉之正中者。

7.鹚痈[cí yōng] 病名。

中医的痈疽是什么意思

疒旁里面一个且字读jū,写作疽。

疽,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 jū ,最开始见于秦国小篆时代。六书中属于形声字。疽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痈也。从疒且声。七余切”。疽字的基本含义为中医指一种毒疮,如痈疽;引申含义为毒疮和赘疣,如疽肿。

在日常使用中,疽字多用作犹言狠毒的心肠,如疽肠。

中医对痈肿疮疖的认识

祛风活血;解毒消肿;止血。主治筋骨疼痛;跌打损伤;风湿麻木;月经不调;胃痛;腹胀;痈肿疮毒;劳伤吐血

★  痈疽 中医

分享到:
你觉得文章内容怎么样

最后更新

提取物标签

关注我们

官方QQ群:7xxx85d 植提业社区-网站交流

Qr code

提取物百科 是一个真实的植物提取物行业内交流社区,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和最靠谱的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