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分析出药材是治疗什么,又是伤哪里的?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国宝,是经过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目前知道的有几千种药材,常用的也有一二百种,对药材的药性、主治、归经、副作用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和说明,这是经过了历朝历代,多少人的尝药、试药、用药、炮制等,总结出来的珍贵经验,人们从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那些药材是药食同用的,那些是有毒的,那些药材是大毒的,对于这些药材的炮制、配伍都有详细的记载,古人从实践中知道了药材的药性、配伍方法、如何炮制等,以及怎样增加疗效和降低副作用,什么病用什么药治疗,以及有什么副作用,都已经非常清楚,从最早的《黄帝内经》和“神农尝百草”,到《伤寒杂病论》,中医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集理、法、方、药为一体,为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治疗方法,那么古人最早是怎样知道,什么药材可以治疗什么疾病的?又是怎样知道药材的副作用的?
古人最早的就是亲自尝试,用各种不同味道的药材试用,经过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什么药材可以治疗什么病,以及有什么副作用,都是通过尝试和服用总结出来的经验,用药材的五味酸甜苦辣咸来治疗不同的疾病,中医治疗疾病就是利用了药材的这些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寒热虚实,因为人的五脏六腑各有所喜,这就是肝喜欢酸,酸味的药材养肝,脾喜欢甜味的药材,所以甜味的药材健脾,心喜欢苦味的药材,苦味的药材养心,肺喜欢辣的药材,因此辣味的药材养肺,肾喜欢咸味的食物,咸味的药材可以健肾,利用药材的无味,来调理五脏六腑的阴阳失调,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古人从实际中总结出了五味的作用,酸的药材可以收敛、止痛,甜味的药材可以缓和药性和健脾健胃,有缓和止痛作用,苦味的药材可清可降,有清热降火的效果,辣味的药材能发能散,能够发散风寒风热,咸味的药材可以润下软坚,有利尿祛湿和消肿的作用,所以古人就是根据这些经验,来辨别药材的特性和作用,从而知道了什么药材可以治疗什么疾病,什么药材副作用大,不可长期服用等。
古人就是根据这些道理,来调理和治疗疾病,外表的疾病可以用发散的方法治疗,外感风寒的可以用辛温的药材发散风寒,外感风热的可以用辛凉发散的药材治疗,内里的疾病,可以根据五脏六腑所喜欢的味道用药,肝病用酸味的药材,可以收敛肝气,用甜味的药材可以缓解症状,心脏的病可以用苦味的药材调理,肺的疾病可以用辛辣的药材治疗,肾的疾病可以用咸味的药材,脾胃的疾病可以用甜味的药材调理,所以血管的病治心,筋脉的疾病治肝,气和皮毛的疾病治肺,水湿和骨的疾病治肾,肌肉的疾病治脾,因此根据药材的味道不同,就可以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
是药三分毒,任何的药材都有自己的偏性,长期服用都会有副作用,所以古人也总结出了,药材对五脏六腑的的损害,因此咸味的药材伤心,长期服用咸味的药材,会造成心脑血管的损伤,辣味的药材伤肝,过食辛辣的药材会损伤筋脉,肺最怕苦味的药材,过于寒凉的药材伤肺,肾不喜欢甜味的药材,过食甜味的药材会损伤肾脏,脾不喜欢酸味的药材,过食酸味的药材会损伤脾胃,所以五味对五脏各有喜恶,过食都会对脏器造成损伤,古人就是从这些脏器的喜恶和药材的特性,分析出什么药材可以治疗那里的疾病,用药材的寒热温凉来平衡身体的寒热,用药材的补泻可以弥补脏腑的虚实,用药材的升降可以治疗人体上部和下部的疾病,用不同的引经药,可以使药材能够到达身体的不同部位,因此就可以达到治疗不同疾病的目的。
药材的毒性可以通过炮制、配伍、久煎,达到去除毒性和增加疗效,对于服用大毒的药材,古人也有成熟的经验,大毒的药材治病,十去其六就要停药,以免再服用损伤身体,中毒的药治病,十去其八就要停药,这些有毒的药材也是经过古人的多次尝试,然后得出来的结果,这些都是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像中药材生何首乌,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服用超量或者服用时间太长,会对肝脏造成损伤,因此不可盲目服用,像大毒的草乌、附子等,需要久煎或者配伍其它药材,用来减轻它们的毒性,所以一般人不可擅自服用,使用不当会造成中毒,再像泄下的大黄,因为过于寒凉,通下的力量太大,所以体质虚弱和脾胃虚寒的人要少用或者不用,当然有热症内结的也可以用,因此用药是由症状决定的。
古人就是从不断的积累、实践和验证中,总结出了这些宝贵的经验,经过实践、分析、验证,知道了什么药材可以治疗什么疾病,那些药材服用过量或者不当就会有副作用,这些成熟的经验和理论,是中医防病治病和延年益寿的法宝,中医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作为中华儿女应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