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有什么用?
蜈蚣的功效介绍
蜈蚣 (《本经》)
【异名】蝍蛆(《庄子》),吴公(《广雅》),天龙(《纲目》),百脚(《药材学》),嗷高姆(朝名)。
【来源】为大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或其近缘动物的干燥全虫。
【动物形态】少棘巨蜈蚣体形扁平而长,全体由22个同型环节构成,长约6~16厘米,宽5~11毫米,头部红褐色;头板近圆形,前端较窄而突出,长约为第一背板之2倍。
头板和第一背板为金黄色,生触角1对,17节,基部6节少毛。
单眼4对;头部之腹面有颚肢1对,上有毒钩;颚肢底节内侧有1距形突起,上具4枚小齿,颚肢齿板前端亦具小齿5枚。
身体自第2背板起为墨绿色,末板黄褐色。
背板自2~19节各有2条不显著的纵沟,第2、4、6、9、11、13、15、17、19各节之背板较短;腹板及步肢均为淡黄色,步肢21对,足端黑色,尖端爪状;末对附肢基侧板端有2尖棘,同肢前腿节腹面外侧有2棘,内侧1棘,背面内侧1~3棘。
栖居于潮湿阴暗处;食肉性。
全国各地多有分布。
【采集】4~6月间捕捉,捕得后,用两端削尖的竹片,插入头尾两部,绷直晒干;或先用沸水烫过,然后晒干或烘干。
有些地区于冬季在阴湿处埋下鸡毛、鸡骨等物,引诱蜈蚣在此产卵繁殖,至翌春捕捉。
【药材】干燥全虫,呈扁平长条形,长约9~16厘米,宽约5~10毫米。
头部红褐色,背部黑绿色,有光泽,并有2条突起的棱线。
腹部棕黄色,瘪缩。
足黄色或红褐色,向后弯曲,最后一节如刺。
头部及尾部有加工时所穿的孔。
断面有裂隙或空虚。
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
以身干、条长、头红、足红棕色、身黑绿、头足完整者为佳。
主产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陕西等地。
【化学成分】含二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尚含脂肪油、胆甾醇、蚁酸等。
又曾分离出δ-羟基赖氨酸;氨基酸有组氨酸、精氨酸、鸟氨酸、赖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牛磺酸、谷氨酸。
同属动物Scolopendra morsitans L.的血蛋白质,在电泳时得五个区分,第一区分似人的血清白蛋白,二区分为α1-球蛋白,三区分为α2-球蛋白,四区分为γ-球蛋白,五区分的蛋白质,与人的不同;又其血不含纤维蛋白元样物质,因此不能凝固。
【药理作用】①抗肿瘤作用蜈蚣水蛭注射液能使小白鼠的精原细胞发生坏死、消失,说明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利用死亡癌细胞易被低浓度的伊红着色的特点,体外实验证明,蜈蚣水蛭注射液对癌细胞红染率为阳性。
蜈蚣水蛭对小白鼠肝癌瘤体的抑制率为26%,属于微效,对网状内皮细胞机能有增强作用,但长期应用对肝脏有损伤。
化癌丹(内含昆布、海藻、龙胆草、全蝎、蜈蚣、醋炒大米等)对小白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用灌胃法较药物混入饲料中喂食的方法所得效果为好。
②止痉作用止痉散(全蝎、蜈蚣)每天1克,连服1、3、9天之后,对卡地阿佐、士的宁、纯烟碱的半数惊厥量引起的小鼠惊厥均有对抗作用,在同剂量时蜈蚣抗上述3药的惊厥效价比全蝎高,而对盐酸古柯碱性惊厥则无效。
③抗真菌作用蜈蚣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紧密着色芽生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炮制】蜈蚣:拭净,除去头足,剪断用。
酒炙蜈蚣:将蜈蚣除去失足,折断,酒润后,微火焙干。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蜈蚣,先以木末或柳蛀末于土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后,去木末,去足、甲用。
②《纲目》:今人惟以火炙,去头足用,或去尾足,以薄荷叶火煨用之。
【性味】辛,温,有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有毒。
③《玉楸药解》:味辛,微温。
【归经】入肝经。
①《纲目》:厥阴经。
②《医林纂要》:入肝、心。
【功用主治-蜈蚣的功效】祛风,定惊,攻毒,散结。
治中风,惊痫,破伤风,百日咳,瘰疬,结核,癥积瘤块,疮疡肿毒,风癣,白秃,痔漏,烫伤。
①《本经》:主啖诸蛇虫鱼毒,温疟,去三虫。
②《抱朴子》:末,以治蛇疮。
③《别录》: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
④《日华子本草》:治癥癖。
蛇毒。
⑤《纲目》:治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伤。
⑥《本草述》:治疠风。
⑦《玉楸药解》:拨脓消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孕妇忌服。
①《本草衍义》:畏蛞蝓。
②《纲目》:畏蜘蛛、鸡屎、桑皮、白盐。
③《本草经疏》:小儿慢惊风,口噤不言,大人温疟非烟岚瘴气所发,心腹积聚非虫结蛇瘕,便毒或脓将溃,咸在所忌。
【选方】①治中风抽掣及破伤后受风抽掣者:生箭芪六钱,当归四钱,羌活二钱,独活二钱,全蝎二钱,全蜈蚣大者两条。
煎汤服。
(《医学衷中参西录》逐风汤) ②治口眼歪斜。
口内麻木者:蜈蚣三条(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煨,并去失足),天南星一个,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煨,一生用),半夏、白芷各五钱。
通为末,入麝少许。
每服一钱,熟(酒)调下,日一服。
(《世医通变要法》) ③治中风口眼歪斜:蜈蚣一条。
焙干研末,猪胆汁调敷患处(《吉林中草药》) ④治惊痫:蜈蚣、全蝎各等分。
研细末,每次三至五分,日服二次。
(《吉林中草药》) ⑤治小儿急惊:蜈蚣一条(全者、去足,炙为末),丹砂、轻粉等分。
研匀,乳汁和丸,绿豆大,每岁一丸,乳汁下。
(《圣惠方》万金散) ⑥治破伤风:蜈蚣头、乌头尖、附子底、蝎梢各等分。
为细末。
每用一字,或半字,热酒调下。
如禁了牙关,用此药,斡开灌之。
(《儒门事亲》蜈蚣散) ⑦治破伤风邪在表,寒热拘急,口噤咬牙:蜈蚣二条,江鳔三钱,南星、防风各二钱五分。
共研细末,每用二钱,黄酒调服,一日二服。
(《医宗金鉴》蜈蚣星风散) ⑧治瘰疬溃疮:茶、蜈蚣。
二味炙至香熟,捣筛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净,敷之。
(《神枕方》) ⑨治丹毒瘤:蜈蚣一条(干者),白矾(皂子大),雷丸一个,百步二钱。
秤、同为末。
醋调涂之。
(《本草衍义》) ⑩治蛇头疔初起,红肿发热,疼痛彻心者:大蜈蚣一条,全蝎七个,雄黄三钱。
共为末。
用鸡子清调敷患处,外以猪胆皮套上。
(《疡医大全》蜈蚣散) ⑾治蛇头疔:蜈蚣一条,雄黄二钱。
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敷。
(《吉林中草药》) ⑿治便毒初起:蜈蚣一条。
瓦焙存性,为末,酒调服,取汗即散。
(《济生秘览》) ⒀治聤耳出脓:娱蚣末吹之。
(《鲍氏小儿方》) ⒁治趾疮,甲内恶肉突出不愈:蜈蚣一条。
焙研敷之。
外以南星末醋和敷四围。
(《医方摘要》) ⒂治痔疮疼痛:㈠赤足蜈蚣(焙为末)。
入片脑少许,调敷。
(《仁斋直指方》)㈡蜈蚣三、四条。
香油煮一、二沸,浸之,再入五倍子末二、三钱,瓶收密封,如遇痛不可忍,点上油。
(《孙天仁集效方》) ⒃治风癣:大蜈蚣一两,乌梢蛇二两。
共焙研细末,体强者每服一钱,弱者每服五分,日二次,开水下。
(《江苏中医》(6):37,1961) ⒄治蛇咬:白芷一两(取白色者),雄黄五钱,蜈蚣三条,樟脑三钱。
各为极细末。
以香油调搽肿处,随干随扫。
(《洞天奥旨》蜈蚣散) ⒅治下肢慢性溃疡:患部用紫金牛煎洗后,撒上蜈蚣末适量,用药膏覆盖,日换一次,十天为一疗程。
(江西《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①治疗结核病取蜈蚣去头足焙干研末内服,每次量约为3~5条,每日2~3次。
治疗7例不同类型的结核病: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肋膜炎、肺结核、散发性结核、肋骨结核、乳腺结核与颈淋巴结结核,均治愈。
服药2周后,首先见到食欲增加,面色转红;其后体重、体力亦见增加。
服药期间未发现毒性反应。
②治疗百日咳取蜈蚣、甘草等分,焙干研末口服,每日3次,每次1~2岁1.5克,3~4岁2克。
连服5~7天为一疗程。
治疗500余例,有效率90%。
③治疗癌症蜈蚣晒干研末,每日量约2~3条蜈蚣,分次服。
或以蜈蚣100条制成200毫升注射液,每天用2~4毫升,于病灶基底部浸润注射。
以上述方法治疗胃癌7例,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2例;食道癌11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2例;肺癌3例,无效;乳腺癌3例,显效2例,无效I例;皮肤癌3例,治愈2例,无效1例;唇腺癌1例,无效;子宫颈癌5例,有效5例。
总有效率为65.12%。
实践中观察到,本药对于癌肿溃疡患者疗效较明显,多在用药后1月内见到溃疡明显缩小。
有2例皮肤癌患者经用蜈蚣注射液治疗(其余癌症均口服给药)25~30天后,即出现癌组织坏死脱落,病理科复查见癌细胞萎缩退化,代之以炎性细胞和结缔组织,可认为已达临床痊愈。
蜈蚣用量最多有每日用至6条者。
亦未见到毒性反应。
④治疗颌下淋巴腺炎取干蜈蚣2条,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一般3~4天即可治愈。
治疗6例,皆有效果。
本药对急性与早期效果好;对慢性或晚期化脓性者能控制其扩散而加速局限,并有消除疼痛与肿胀的作用。
⑤治疗骨髓炎取蜈蚣焙干研末,以0.5克装入胶囊或压片内服,每次1克,每日3次,小儿减半;同时用凡士林纱条拌药粉敷于瘘管内,每天1次。
治疗慢性骨髓炎28例,治愈3例,好转25例;急性骨髓炎1例,病情好转。
本药对急慢性骨髓炎有抗炎、促进骨包壳新生,及使瘘管愈合的作用。
但必须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期及时切开排脓,慢性期取出死骨,始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⑥治疗甲沟炎取蜈蚣1条,雄黄、枯矾各5分,共研细末;另取新鲜鸡蛋1只,一端打破,倾出部分蛋白以手指插入不溢出为标准,然后将药粉装入蛋内搅匀,患指即从蛋孔处插入,用小火沿着蛋壳围烘1小时以上。
以患指有温热感为度,根据病情轻重每日烘烤1~2次,烘治后用无菌纱布包扎。
治疗12例,均获满意效果。
一般烘治后疼痛很快消失,炎肿亦随即消退。
多数病例治疗1~5次症状即可痊愈。
如围烘后局部迅速形成脓肿,可以无菌操作切开排脓。
⑦治疗烧烫伤取活蜈蚣若干条,用麻油浸泡半个月。
油以浸过蜈蚣面为度。
Ⅰ度烧烫伤用蜈蚣油涂患处,Ⅱ~Ⅲ度用纱布浸蜈蚣油敷患处,绷带包扎。
治疗13例烫伤,4例烧伤,多数用药1~2次(最多3~4次)即愈。
【名家论述】①《纲目》:按杨士瀛《直指方》云,蜈蚣有毒,惟风气暴烈者可以当之,风气暴烈,非蜈蚣能截能擒,亦不易止,但贵药病相当耳。
设或过剂,以蚯蚓、桑皮解之。
又云,瘭疮一名蛇瘴,蛮烟瘴雨之乡,多毒蛇气,人有不服水土风气,而感触之者,数月以还,必发蛇瘴,惟赤足蜈蚣,最能伏蛇为上药,白芷次之。
然蜈蚣又治痔漏、便毒、丹毒等病,并陆羽《茶经》载《枕中方》治瘰疬一法,则蜈蚣自能除风攻毒,不独治蛇毒而已也。
②《医学衷中参西录》:蜈蚣,走窜主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
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瘈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
为其性能制蛇,故又治蛇症及蛇咬中毒。
外敷治疮甲(俗名鸡眼)。
用时宜带头足,去之则力减,且其性原无大毒,故不妨全用也。
有病噎膈者,服药无效,偶思饮酒,饮尽一壶而病愈。
后视壶中有大蜈蚣一条,恍悟其病愈之由不在酒,实在酒中有蜈蚣也。
盖噎膈之证,多因血瘀上脘,为有形之阻隔,蜈蚣善于开瘀,是以能愈。
观于此,则治噎膈者,蜈蚣当为急需之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