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温室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的诊断与防治

冬季温室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的诊断与防治

来源:网友投稿 更新时间: 2023-05-15 阅读

冬季温室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的诊断与防治

  黄瓜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具有利水消肿和清热止渴的作用,我国各地均有种植。近年,随着各地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温室种植黄瓜面积不断扩大,许多地区均有温室栽培,因此市场上已可全年供应黄瓜。随着种苗的不断引进,病原不断累积,黄瓜上的病害种类不断增加,严重威胁温室黄瓜的生产。

 

1  黄瓜细菌性角班病

  黄瓜细菌性角班病是黄瓜上的主要病害,发生范围广,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尤以东北、华北发生最重。随着温室栽培的推广普及,该病害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黄瓜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黄瓜的叶片、果实、果蔓均可发病,发生严重时叶片干枯,果实腐烂,发病田块-般减产10%~20%,病情严重的可达40%以上,对黄瓜安全生产威胁极大。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浇水过量,温室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均利于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

 

1.1  症状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

 

  幼苗期:子叶染病,开始产生近圆形水渍状凹陷斑,以后微带黄褐色,变干枯;真叶染病时病斑水渍状,受叶脉的限制而呈多角形,颜色较浅,初为水渍状斑,渐变淡褐色,有透光感,湿度大时叶背可产生乳白色菌脓,干后形成一层白色膜,后期易开裂形成穿孔。

 

  成株期:① 叶片受害初期可见鲜绿色水渍状小斑点,病斑颜色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褪绿变黄色或淡褐色,形状逐步变为近圆形或不规则病斑,受叶脉的限制而呈多角形,呈灰白色,外绕黄色晕圈,有透光感,湿度大时叶背可产生乳白色菌脓,干后形成一层白色膜,后期易开裂形成穿孔;② 藤蔓、叶柄、卷须受害时,初期病斑水渍状,湿度大时病斑有菌脓溢出,干燥后表层可见白痕,后期病斑沿蔓沟纵向扩展,严重时藤蔓出现开裂腐烂,最终可导致整株枯萎而死;③ 果实受害时病斑较小,水渍状,扩展而连成一片或形状不规则,条件适宜时病斑逐渐向表皮扩展且沿维管束慢慢变为黄褐色,进而危害种子使种子带菌,湿度大时有大量菌脓溢出,最终导致果实腐烂,幼瓜脱落,大瓜条感病后腐烂发臭而失去价值。

 

1.2  发病特点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不是专性寄生菌,能够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培养,属兼性腐生类型。该病菌可在种子上或病残体的土壤中带菌越冬,土壤中的细菌靠灌水时飞溅传播,新产生的细菌靠风雨、农事操作、昆虫传播,病菌从伤口、气孔、水孔等部位进入黄瓜叶片内,将病组织破坏致死后,摄取植株体内的养分,进行寄生生活危害寄主。

 

  病菌在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直接受温、湿度的影响,当田间空气湿度达75%以上,气温18℃以上时便开始发病,湿度85%~95%,温度18~25℃时发病最重,流行快;湿度70%以下,温度18℃以下时,或温度高于35℃,低于12℃时不易发病。有时,仅少量菌源即可引起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田间大水漫灌或过量浇水以及阴天浇水容易造成高湿环境而引起发病;为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密植,易引起发病,危害严重。温室内低温高湿利于该病发生,棚内结露重且持续时间长,发病重。病斑大小与湿度相关,夜间饱和湿度大于6 h时,叶片上病斑大且典型;湿度低于85%或饱和湿度持续时间不足3 h时,病斑小。

 

1.3  防治方法

1.3.1  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土壤墒情等选择最适合当地栽培的抗病性强的品种,表现抗病、优质和高产。

 

  (2)选用无病瓜留种,且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用50℃的温水浸种20 min,然后捞出放在凉水中浸4~6 h,再催芽播种。也可用72%农用链霉素3 000~4 000倍液浸种2 h或用40%甲醛150倍液浸种90 min,清水冲洗后催芽播种,均可起到对种子的消毒作用。

 

  (3)合理轮作及嫁接栽培。重病温室实行与非瓜类作物实行合理轮作,并进行无病土育苗。可大大减少土壤中的病菌,推行套种技术,如辣椒套种黄瓜;采用云南黑籽南瓜做砧木、优良黄瓜品种作接穗实行嫁接育苗防病。

 

  (4)栽培措施,定植时采用高厢覆膜栽培。发病初期摘除病叶,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合理施肥,提倡使用微生物肥料和复合肥料,使氮、磷、钾配比合理,以提高抗病力。通过增施磷钾肥、喷施营养液等措施及时补充养分:一是结合浇水,随水冲施5%~8%的蔬菜专用肥水溶液;二是叶面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

 

  (5)温室大棚注意调温调湿。冬季温室生产时,实施科学调控,加强大棚温湿度管理,注意降低湿度,避免叶面产生水膜,利于控制病害,减轻危害。具体措施:及时合理通风,使棚内温湿度保持在上午相对湿度65%~75%,温度25~30℃,最高不超过33℃;下午适当通风,使温室内温度降至20~25℃,湿度降至70%左右;夜间温度12~15℃为宜。

 

1.3.2  物理防治

  高温闷棚。发病初或病害较为严重时,选晴好天气,上午浇水,中午密闭棚室,将棚温升至44~46℃,持续2小时,然后缓慢通风,降温排湿。5~7 d后重复1次,如此,可达到杀灭病菌和促使病斑“钙化”的作用。注意,闷棚前摘除近地面20 cm内的重病叶,温度计必须挂在黄瓜“龙头”即生长点相同高度的位置。闷棚的温度不可随意提高,需严格按要求操作,防止温度过高对作物造成伤害。

 

1.3.3  药剂防治

  发病前和发病初期及早施药防治。可选用的有效药剂有:72%农用链霉素4 000倍液;新植霉素4 000倍液,50% DT杀菌剂800倍液,60% 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绿得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7%铜高尚悬浮剂400倍液,进行喷雾。或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防治。

 

2  黄瓜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干”“黑毛”,是设施蔬菜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重要病害,在各个黄瓜产区均有发生,该病从子叶期至成株期可全生育期发病,并在露地和设施之间周年衔接、重叠,可终年不断发生。病菌可随气流传播,再侵染频繁,因此具有发生快而迅速等特点,给黄瓜的生产造成重大损失。黄瓜发生该病后,叶枯黄,结瓜少而小,拉秧提前或未结瓜就死亡,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发生严重时损失达80%以上,甚至绝收。

 

2.1  症状

  黄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危害茎、卷须和花梗,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

 

  苗期:子叶受害,初期可见褪绿色黄斑,而后扩大形成黄褐色不规则病斑即病菌孢子梗及孢子囊,病情严重时子叶变黄枯萎。

 

  成株期:叶缘或叶背会出现不规则水渍状病斑,后病斑逐渐扩大,1~2 d内因受叶脉限制而呈淡褐色多角形,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且叶片背面病斑的坏死处会渗出无色或浅绿色小液滴。通常,该病症状表现与品种抗病性相关,感病品种如密刺类受害呈典型症状,病斑大,叶片表面病斑边界不明显,病斑及附近叶肉呈铁锈色,对光观察可见明显褪绿斑。病害发生重时,叶片布满病斑,易连结成大块黄斑,致使叶缘卷曲干枯,最后叶片枯黄,卷曲成黄干叶,易破碎,造成植株提早拉秧。

 

2.2  发病特点

  黄瓜霜霉病为真菌性病害,其发生流行与田间温度和湿度,及昼夜温差密切相关,多雨、多露、多雾、昼夜温差大,天气阴晴交替频繁,是诱发霜霉病的关键因子。温室发病主要决定因素是湿度。南方或北方有温室、塑料棚的地区周年均可种植黄瓜,病菌在病叶上越冬或越夏;北方地区冬季不种黄瓜的地区,则靠季风从邻近地区把孢子囊吹去,气温在10℃时即可发病。气温20~24℃利于病害高发流行,孢子囊在温度15~20℃,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3%,才大量产生,且湿度越大产的孢子越多,30℃以上病害即停止侵染。若塑料棚或温室通风不良、湿度过大,结露多,就利于病菌的萌发、侵入及孢子囊的形成,霜霉病发生就严重。湿度在60%以下时,孢子囊不能形成。

 

2.3  防治方法

  黄瓜霜霉病防治应注意预防为主,加强病害检测,选用抗病品种,采用生态调控结合化学防治的措施。

 

2.3.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品种是防治黄瓜霜霉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2)种子消毒。播种前,将种子置于50~60℃温水中,不断搅拌至水温为30℃,保持此水温8 h,后于25~28℃催芽;或用0.3%双氧水浸泡18 h,于阴凉处晾种18 h,后置于25~30℃催芽。

 

  (3)采用消毒土壤进行营养钵育苗;加强苗期管理,育苗地与生产地隔离,避免苗期感染。寒冷季节,采用加热或加温温床育苗,温度较高,湿度低,瓜苗不易结露而难以发病;苗期及时调节温湿度,白天苗床温度控制在25~27℃,夜间温度不低于12℃;苗期发现病株应及时清除,瓜苗带药移栽。定植宜选地势高、平坦、易排水的地块,采用地膜覆盖,降低棚内温度。定植前温室消毒,4叶期定植,定植时严格淘汰病弱苗。生产前期尤其是定植后结瓜前应控制浇水,并改在上午进行,以降低棚内温度;适时中耕,提高地温,合理密植,防止瓜秧互相遮荫。嫁接栽培一般比常规栽培密度减少10%左右。

 

  (4)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植株抗病性。定植前15~20 d,每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4 000~5 000 g,氮磷钾复合肥60~70 kg,全面施肥后深翻地30 cm,使肥料与土壤混合均匀;补施CO2,或黄瓜生长后期,植株汁液的氮、糖含量下降时,叶面喷施1%尿素或0.3%磷酸二氢钾,或叶面施用喷施宝,每毫升兑水11~12 L,可提高植株抗病力。

 

  (5)调节温室内温、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菌生长繁殖又不影响黄瓜生长的环境,控制发病条件。上午,日出后使棚温迅速进入25~30℃,不超过33℃,湿度降到75%左右。下午,温度降至20~25℃,湿度降至70%左右,实现有湿度但限制病害,温度利于光合物质的输送和转化。日落后采用“破堂”通风加底风,通风面积为大棚面积的1/10左右,通风时间1~2 h。夜间温度最好降至12~13℃;除采取控温10~13℃低温限制发病、抑制黄瓜呼吸消耗外,尽量缩短叶缘吐水及叶面结露持续的时间和数量,以减少发病。若夜间温度高于12℃时,可整夜通风。

 

2.3.2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首选70%乙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利克水剂800倍液,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等,后视病情发展,再确定是否用药。

 

3  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的鉴别

  在田间或大棚内,较少看到病害典型的病征,一般只看到多角形的病斑,而且色泽也很不一致,而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两种病害在发病初期症状极为相似,菜农常发生混淆,结果错过了防治适期。菜农往往由于误诊而出现延误防治甚至不得其法使病情加重的现象。因此耕种帮建议应注意区别这两种病害:两种病的病斑形状相似,但大小不同。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的均由于受叶脉的限制而呈多角形,但细菌性角斑病病斑较小,而霜霉病的病斑较大,且扩散蔓延快,后期病斑会连成一片。感病叶片病斑有透光感觉的为细菌性角斑病,无透光感觉的是霜霉病。大棚或温室早上湿度大时观察叶片,病斑产生乳白色菌脓者,是细菌性角斑病;长出紫灰色或者褐色霉层,为霜霉病。

 

4  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混发时的防治措施

  若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混发时,可喷洒脂铜粉尘剂每亩1 kg,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琥铜·乙膦铝(DMT)可湿性粉剂250倍液,50%琥胶硫酸铜可湿性粉剂(DT)500倍液加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加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50%琥铜·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加水喷雾防治。用药选择须根据当地病原抗药性决定,未避免病原抗药水平发展,应注意各种药剂交替使用。喷施药剂时注意喷雾要均匀,叶片背面也要喷到。当棚室操作造成植株会有大量伤口出现时,为避免病菌侵入,应及时对全田喷药。

 

  

★  角斑病 霜霉病 温室

分享到:
你觉得文章内容怎么样

最后更新

提取物标签

关注我们

官方QQ群:7xxx85d 植提业社区-网站交流

Qr code

提取物百科 是一个真实的植物提取物行业内交流社区,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和最靠谱的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