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自然灾害
干旱
典型症状:播种至出苗阶段,表层土壤水分亏缺,种子处于干土层,不能发芽和出苗,或造成缺苗;播种、出苗期向后推迟;出苗的地块由于干旱苗势弱、植株小、发育迟缓,群体生长不整齐。处理措施:干旱常发生地区增施有机肥、深松改土、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缓冲能力和抗旱能力;因地制宜采取蓄水保墒耕作技术,建立“土壤水库”;选择耐旱品种;地膜覆盖栽培;秋覆膜或顶凌覆膜;抗旱播种:抢墒播种、坐水播种、起干种湿、深播浅盖、免耕播种,抓紧播前准备工作,等雨待播。
干旱发生后:1.分类管理:出苗达70%以上地块,推迟定苗、留双株、保群体;出苗50%以上的地块,尽快发芽坐水补种或移栽;缺苗在60%以上地块,改种早熟玉米、青贮玉米或其他熟期短的作物。2.采取措施,充分挖掘水源、全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3.加强田间管理,已出苗地块要早中耕、浅中耕,减少土壤蒸发。风灾倒伏
典型症状:沙尘天气造成幼苗被沙尘覆盖、叶片损伤。风灾造成幼苗倒伏和折断;土壤紧实、湿度大以及虫害等影响根系发育,造成根系小、根浅,容易发生根倒。苗期和拔节期遇风倒伏,植株一般能够恢复直立。处理措施:1.选用抗倒品种。土壤深松、破除板结。2.风灾较重地区,注意适当降低种植密度,顺风方向种植玉米;播种深度适当加深。3.苗期倒伏常伴随降雨多、涝害,灾害后及时排水。4.加强管理,如培土、中耕、破除板结,还可增施速效氮肥,提高植株生长能力。
冰雹
典型症状:直接砸伤玉米植株,冻伤植株;土壤表层被雹砸实,地面板结;茎叶创伤后感染病害。为害程度取决于降雹块大小和持续时间。处理措施:完善土炮、高炮、火箭等人工防雹设施,及时预防、消雹减灾。灾后尽快评估对产量的影响。主要措施:1.苗期灾后恢复能力强,只要生长点未被破坏,都能恢复生长,慎重毁种。2.及时中耕松土,破除板结、提高地温,增加土壤透气性;追施速效氮肥;新叶片长出后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2-3次,促进新叶生长。3.挑开缠绕在一起的破损叶片,使新叶能顺利长出。4.警惕病害发生。
低温冷害
典型症状:玉米播种出苗阶段和幼苗期易受低温为害。冷害延迟出苗,易感染丝黑穗病等病害,并造成植株生长发育迟缓,降低幼苗个体素质。代谢作用效率下降、细胞膜通透性降低和蛋白质降解。中胚轴和胚芽鞘变褐及萎蔫、叶片呈水渍状及发育不全、甚至因幼苗生长受阻而不能成活,冷害症状可一直延续到恢复生长期。处理措施:1.搞好品种区划,选用耐寒品种。2.种子处理。用浓度0.02%-0.05%的硫酸铜、氯化锌、钼酸铵等溶液浸种,可提高玉米种子在低温下的发芽力,减轻冷害。3.适期播种。按玉米种子萌动的下限温度,结合当地气象条件,安排适当播种期,避免冷害威胁。
冻害
典型症状:霜冻为害植物的实质是低温冻害,但植物受冻害不是由于低温的直接作用,而主要是因为植物组织中结冰导致植物受到损伤或死亡。北方旱作玉米区4月至5月易遭倒春寒为害。处理措施:1.掌握当地低温霜冻发生的规律,选择生育期适宜品种,使玉米播种于“暖头寒尾”。2.选择抗寒力较强的作物或品种,采用能提高作物抗寒能力的栽培技术。3.霜冻发生后,及时调查受害情况,制定对策,不应轻易毁种。仔细观察主茎生长锥是否冻死,若只是上部叶片受到损伤,心叶基本未受影响,可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及时进行中耕松土、提高地温,追施速效肥,加速玉米生长,促进新叶生长。对于冻害特别严重,致使玉米全部死亡的田块,要及时改种早熟玉米或其他作物。涝渍
典型症状:玉米在萌芽和幼苗阶段特别怕涝。播种至3叶期发生芽涝,抑制根系生长,叶片萎蔫、变黄、生长缓慢和干重降低,甚至幼苗大面积死亡。地势低洼、土壤黏重、降雨频繁地区易发生。处理措施:苗期涝害常发地区,注意配套排灌沟渠;选用耐涝品种;调整播期,使最怕涝的敏感期尽量赶在雨季开始之前;平整低洼地;采用垄作等适宜的耕作方式。
涝害发生后,应及时评估涝害损失。主要措施:1.及时排涝,清洗叶片上的淤泥。2.浅中耕、锄划,通气散墒。3.及时追施速效氮肥,如硫酸铵、碳酸氢铵,补充土壤养分损失,恢复根系生长,促弱转壮。4.死苗60%以上时,重播或改种其他作物。高温
典型症状:苗期高温幼嫩叶片从叶尖开始出现干枯,导致半叶甚至全叶干枯死亡;高温使叶片叶绿体结构破坏,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增强,消耗增多,干物质积累下降;植株生长较弱,根系生理活性降低,易受病菌侵染发生苗期病害。处理措施:1.高温常发地区,注意选育推广耐热品种;调节播期,使开花授粉期避开高温天气;适当降低密度,宽窄行种植,培育健壮植株。2.适期喷灌水,改变农田小气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