茚虫威及噻呋酰胺的最新抗性研究报道(噻虫呋虫胺)
1 葡萄花翅小卷蛾种群对茚虫威的抗性水平
葡萄花翅小卷蛾是葡萄上的重要害虫,具有多食性、多化性等生物学特点,抗逆能力极强。该虫起源于欧洲,现已入侵全球多个国家。葡萄花翅小卷蛾主要以幼虫取食葡萄花序、幼果和成熟果实,给葡萄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其危害有利于真菌的侵入,导致灰霉病、白粉病等病害大量发生,从而造成葡萄腐烂。由于该虫入侵风险极高,已被我国列为重要的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国外对葡萄花翅小卷蛾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杀虫剂,由于长期大量且不合理地使用化学杀虫剂,葡萄花翅小卷蛾已对多种不同类型的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因此耕种帮建议及时开展葡萄花翅小卷蛾抗性监测和抗性治理工作尤为重要。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研究总结了国外葡萄花翅小卷蛾抗药性研究现状和抗性机理。
研究结果显示,某些地区葡萄花翅小卷蛾种群对茚虫威已产生高水平抗性;对溴氰菊酯、甲氧虫酰胺、毒死蜱和多杀菌素已产生低水平抗性;对氯虫苯甲酰胺和甲维盐仍敏感。研究人员建议,相关地区应对葡萄花翅小卷蛾的防治应减少茚虫威的使用量,避免其抗性进一步发展,推荐使用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的氯虫苯甲酰胺和甲维盐,同时也要注意与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轮换使用。
2 水稻纹枯病对噻呋酰胺田间抗药性
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联合浙江大学农药与环境毒理研究所、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分别从未使用过噻呋酰胺及使用噻呋酰胺3年以上的浙江省稻田采集分离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通过监测、分析病原菌群体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变化,研究了立枯丝核菌对噻呋酰胺的抗药性风险;并以戊唑醇、井冈霉素等纹枯病防治常用药剂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噻呋酰胺油悬浮剂对稻田天敌群落的影响。
结果表明:浙江省未接触过噻呋酰胺的立枯丝核菌群体(n=164)的EC50值为0.008~0.135 mg/L,且呈近似正态单峰曲线,平均EC50值为0.073 mg/L,可作为立枯丝核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基线,用于后续田间抗药性监测。接触过噻呋酰胺3年以上的立枯丝核菌群体(n=130)的EC50值分布在0.009~0.126 mg/L之间,平均EC50值为0.069 mg/L,未观察到明显的敏感性下降。对稻田天敌群落影响的田间试验表明,采用12%噻呋酰胺油OD处理7 d后,绍兴稻田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CK),而其他时间和地点均与CK无显著性差异。
研究表明,采用噻呋酰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抗药性风险低,对稻田天敌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