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活化石,可以模糊的讲叫“孑遗生物”(图)

活化石活化石,可以模糊的讲叫“孑遗生物”(图)

来源:网友投稿 更新时间: 2023-05-22 阅读

活化石活化石,可以模糊的讲叫“孑遗生物”(图)

活化石

活化石,可以模糊地称为“遗迹生物”,是指任何其相似物种仅存在于化石中,而没有其他现存相似物种的生物。

这些物种在过去的重大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并保留了过去的原始特征。 一些现存的古代生物物种是非科学术语。

活化石的定义是:一般是先发现化石,后发现生物,或生物与已证实的化石属于同一物种,同时存在。

活化石是指起源于很久以前,广泛分布于新生代第三纪或更早的物种,大部分物种因地质和气候的变化而灭绝。 这些现存生物的形状与化石中发现的基本相同。 保留了其远祖的原始形状。 而它的近亲大多已经灭绝,相对孤立,进化缓慢的生物堪称“遗迹生物”或“活化石”。

相应的,也形成了一些延续数千万年的远古生物。 其他同时代的生物早已灭绝。 只有他们独自生存,适应现代环境,生活在极其狭窄的区域,堪称“活化石”。

据研究,进化缓慢的生物物种率低,对食物来源和栖息地理化条件的波动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它的相关新生物种可能无法在同一环境中竞争。 物种形成是生物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栖息地不变、物种率极低的情况下,这些生物数百万年都不会发生变化。 相应的,也形成了一些延续数千万年的远古生物。 同时期的其他生物早已灭绝。

根据生物进化的类型分析,“活化石”是系统发育中长期没有进行递进进化或分支进化的谱系。 且不说系系中断(灭绝)植物活化石,就是进化停滞的结果,而且一定还是活的物种。

1938年,在非洲东南部海域,发现了第一批残存的总鳍鱼,是举世闻名的活化石。 我国的裸子植物银杏、水松和兽类大熊猫,都被世界公认为珍贵的活化石。

棘龙鱼 - Latimer 鱼

大熊猫

银杏

其他在地质历史时期广泛分布并长期生存的动物,如腕足动物海豆牙,也属于“活化石”,但不是遗迹生物。

总之,遗迹生物一定是“活化石”,但“活化石”不一定就是遗迹生物。

植物活化石

银杏

银杏树,又名银杏树,古时又称鸭足树、公孙树。

早在2.7亿多年前,银杏的祖先就开始出现。 与当时全世界的蕨类植物相比,还是属于高等植物。 到1.7亿多年前,银杏就像当时称霸世界的恐龙一样遍布全球。 后来,大部分银杏像恐龙一样灭绝了,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只剩下一点点。 稀世珍宝。

银杏树有雌雄之分。 雄银杏只开雄花,雌银杏只开雌花。 受精后结出圆圆的银杏果实。

银杏是裸子植物银杏中唯一幸存的物种。 浙江天目山至今还能见到野生银杏。 因此,银杏有植物中“活化石”和“熊猫”的称号。

银杏树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树种之一,与雪松、南洋杉、金松并称为世界四大园林树木。

银杏树不仅因其叶片俊秀挺拔、玲珑别致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适应性强、药用效果好,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

水杉

水杉是一种大型落叶和针叶树。 它树姿优美,枝叶繁茂,叶色独特多变。 被列为珍稀植物之一,是我国一级保护植物。

水杉是经历过第四纪冰川浩劫的珍贵遗迹植物,生长迅速,10年左右长到10多米高,一般需要20年才能成熟。 材质轻软,纹理直,结构精细。 是造船、建筑、桥梁、农具和家具的优良材料,也是造纸工业的优良原料。

水杉不仅是珍贵的“活化石”仙人掌知识,而且生命力强,适应性广,生长迅速。 是优良的绿化树种。 这棵珍贵的树在世界各地茁壮成长。

珙桐

学名:珙桐

英文名称:Dovetree

别名:水梨、鸽树

科名:大卫科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 叶子互生,纸质,宽卵形,边缘有锋利的锯齿。 花杂性,由许多雄花和一朵两性花组成的顶生花序头状花序。

开花期为四月至五月。 花形如展翅的鸽子,白色的大苞片像鸽子的翅膀,暗红色的花头像鸽子的头,绿黄色的柱头像鸽子的嘴,当它盛开的时候,就像一群栖息在树上的鸽子。 被誉为“中国鸽子树”。 核果肉质,椭圆形或长方卵形,表面紫色,有黄褐色小斑点。 结果期为9月至10月。

珙桐是世界著名的名贵观赏树种。 常植于水池、溪边、疗养院、宾馆、展览馆附近。 它具有和平的象征意义。 材质重,是建筑的上等材料。 可用作家具和雕刻材料。

香果树

学名:Emmenopterys henryi Oliv。

英文名称:Henry Emmenopterys

科名:茜草科茜草科

落叶乔木。 叶对生,有柄; 叶宽椭圆形或宽卵形椭圆形,全缘; 三角状卵形的托叶,早落。 聚伞花序排列成圆锥花序状的花序; 花大,淡黄色,有花梗; 花萼小,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落叶,在一个花序中,有的花的其中一个萼裂片扩大,叶状,白色,显眼,结果后宿存; 花冠漏斗状,具绒毛,5浅裂的先端,裂片覆瓦状; 雄蕊5,与花冠裂片互生; 室2,花柱线形,柱头全缘或2浅裂,胚珠多数。 蒴果长圆形,两端稍尖,成熟后裂成2瓣; 种子很多,小,周围有不规则的膜质网状翅。

仅1种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及西南等省。

动物活化石

被称为“活化石”的动物有:国宝级大熊猫,水中的“活化石”中华鲟。 其中,以大熊猫最为出名。

大熊猫

大熊猫的历史 作为我国特有的国宝级动物,大熊猫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800万年以上,而且比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时间要早得多。

根据最新研究结果,大熊猫最晚出现于中新世晚期,它们的直系祖先是大熊猫,生活在湿热的森林中。 60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大熊猫的数量达到了顶峰。 它们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南、中、西部地区,北上至今河北,形成了“大熊猫——剑齿象群”。

与它同时代的动物由于强烈的地质和气候波动而基本灭绝,如剑齿象、剑齿猫等已成为化石,而大熊猫之所以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主要是因为它们生活在随着环境的变化,它会自我改变,所以它不会从生物圈的链条上消失,从而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动物活化石之一。

中华鲟

又称鲟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属软骨鳞状鱼类,体长纺锤形,吻部犁形,吻部尖,微上翘。 嘴下位,成横排,嘴前长有短须。 眼睛很小,眼睛后面的脑袋两侧各有一个月牙形的喷水孔,全身覆盖着五行棱柱骨板。

中华鲟已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这样的古鱼并不多见。 从中可以看出一些生物进化的痕迹,因此被称为水生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中华鲟是大型洄游鱼类,最大个体可达400-500公斤。 通常,中华鲟栖息于北至朝鲜西海岸至南至我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 在海洋中生活9-18年,性腺接近成熟时,成群迁徙到长江,到达长江上游的四川宜宾地区和长江下游金沙江来繁衍。

鲈鱼

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东海岸的东伦敦港附近,一条小河的入海口附近,当地渔民捕获了一条“奇怪”的鱼。 这条鱼长1.5米,重58多公斤。 它从水里出来后只活了3个小时就死了。 由于当时防腐技术低下,当鱼到达研究人员手中时,几乎只剩下鱼皮。 经过研究,认为这种鱼应属于总鳍鱼的腔棘鱼亚目(Coelacanthini)。 为纪念标本饲养员Latimer女士的“智慧知晓”和悉心保护标本,Smith教授将这条新鱼命名为Latimeria chalumnae Smith (1939)。

Latimer鱼的发现立即在科学界引起轰动。 因为总鳍鱼分为两个进化枝,一个是骨鳞鱼,一个是腔棘鱼,骨鳞鱼的成员被认为与“从水到陆”有关。 以前人们只知道总鳍鱼的化石代表,从未见过活体标本,现在突然出现被认为早在1.2亿年前(早白垩世)就已灭绝的活化石,活体代表腔棘鱼的发现,让人兴奋不已! 科学家们期望从中获得更多、更具体的“鱼-两栖”知识。

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Latimer标本,第一个标本的研究者、南非罗得岛大学的鱼类学家James Smith教授发布了悬赏广告:谁能再寄给他一个Latimer,就可以获得100英镑的奖金。 并在当地张贴了很多关于Latimer鱼的海报,以引起渔民的注意。 十四年后,1952年12月20日晚上,人们终于在马达加斯加西北部的科摩罗群岛安胡安岛附近抓到了第二条拉蒂默。 此后,该鱼不断被发现,至今已达200条,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982年,科摩罗政府还向我国捐赠了一条浸泡过的Latimer鱼标本。 这件珍贵的标本现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动物陈列馆,供游人参观。

包括 Latimeae 属在内的腔棘鱼化石最早出现在 3.5 亿年前的泥盆纪时期,当时它们生活在咸水和淡水中。 在三叠纪(距今1.8亿年前),它们大多生活在微咸水或海水中,后来,它们完全变成了海洋。 从多次捕获推测,目前的Latimer鱼生活在200-400米的深海中,体长1.28-1.80米,体重30-80公斤。 由于深海和表层的气压(水)压差很大,所以 Latimer 鱼离开水后的寿命不会很长。 据说,八号拉蒂默被抓后还活了19个半小时,还不错。

拉蒂默鱼身体圆润,体表呈蓝色,一看就“与众不同”。 有8条肉鳍,除第一背鳍和尾鳍外,每条鳍靠近鱼体的末端呈柄状,肉厚,像短柄桨。 解剖显示,它的胸鳍和腹鳍的排列与其他鱼类有很大不同,呈放射状,而它的分段中轴与陆生四足动物的前后肢非常相似。 骨骼排列。 这很重要,因为科学家认为四足动物的四肢是从提供四肢骨骼原型的鳍进化而来的。 甚至有人在水下观察到,拉蒂默鱼向前游动时,一对鳍的摆动姿势不同于普通鱼类,而与陆生脊椎动物相似,即一个附肢向前运动时,另一个附肢向前翻转。 侧附器在后面。 然而观察队员们在海底躺了长达6个小时,也没有看到拉蒂默鱼用鳍在海底爬行。 显然,它没有“走”的要求。 Latimer 的腹面又宽又圆,嘴巴很大,下颚呈方形,牙齿锋利。 矛形尾鳍是拉蒂默鱼的一种特殊结构,因此它还有一个别名叫矛尾鱼。 矛尾鱼是肉食性鱼类,因为在它的胃里发现了鱼的残骸。 更有趣的是,美国一位科学家在解剖一条拉蒂默鱼时,在它的输卵管中发现了5条幼鱼。 很明显,它是卵胎生的,也就是受精卵在出生前在母体内孵化成幼崽。 从身体里出来。 据介绍,成熟的卵呈橙红色,呈圆形,约有橙子大小。 Latimer 幼体呈卷曲状,体长约 30 厘米,鳍紧贴身体,不伸展。

事实证明,科学家认为,总鳍鱼中的骨赘可能是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而Latimer是骨赘的近亲。 他的现存物种的发现无疑为脊椎动物从水到陆地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学证据。 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通过相关研究,否定了骨鳞鱼是四足动物的祖先的说法(见“脊椎动物从水到陆”一章),Latimer不是四足动物。 班祖的近亲。 然而,即便如此,活体Latimer鱼的发现对于了解腔棘鱼乃至全鳍鱼类的解剖结构、生活习性和演化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我国广西、浙江等地均有发现腔棘鱼化石。

鳄鱼

扬子鳄或扬子鳄,学名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鳄鱼,俗称竹破龙、土龙,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种类之一。

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它既古老又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之一。

在扬子鳄身上,至今仍能发现许多早期恐龙爬行动物的特征。 因此,人们称鳄鱼为“活化石”。

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研究古地质和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已将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猎杀。

为了延续这一珍贵动物的种族,我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70年代被带到国外,游历欧洲,名扬世界。

蟑螂

蟑螂(Cockroach)是蟑螂类昆虫的俗称,又称“蟑螂”。 它们与其他昆虫一起起源于泥盆纪,是夜间活动的食腐动物,生活在洞穴中。 它经得起酷热和严寒的考验,流传至今。 蟑螂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

据化石证据显示,最早的蟑螂出现在距今4亿年前的志留纪时期。 我们发现的蟑螂化石,或者我们在煤和琥珀中发现的化石,与你橱柜里的那些并没有什么不同。

亿万年来它的外貌没有太大变化,但生命力和适应力却越来越顽强,繁衍至今,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角落。 值得一提的是,一只被斩首的蟑螂可以存活9天,9天后死亡的原因是过度饥饿。

蝾螈(大鲵)

它是现存最大的 Cauracea 物种。 它是两栖动物中体型最大的,全长1~1.5米。 最重的可达100多斤。 它的外形有点像蜥蜴,但相比之下要重一些。 厚而平。

大鲵栖息于山间溪流,生活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低、水流湍急、水回流的洞穴中。

大鲵有一个扁平、钝圆的脑袋,一张大嘴,眼睛不发达,没有眼睑。 身体前部扁平,尾部逐渐侧扁。 身体两侧有明显的皮肤褶皱,四肢短而扁,前五指趾植物活化石,后四趾,有微蹼。 尾巴呈圆形,尾巴上下各有鳍。 体表光滑,布满粘液。 体背杂有黑色和棕红色,腹部颜色浅。

★  活化石 孑遗 模糊

分享到:
你觉得文章内容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