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小村谱新篇——聆听新疆乡村振兴脉动新声(新疆小村庄)

大漠小村谱新篇——聆听新疆乡村振兴脉动新声(新疆小村庄)

来源:网友投稿 更新时间: 2023-05-22 阅读

大漠小村谱新篇——聆听新疆乡村振兴脉动新声(新疆小村庄)

导读:大漠小村新书——聆听新疆乡村振兴新脉动

新疆小村庄

海报设计:姜子涵海报设计:蒋子涵

视频加载...

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11日电标题:大漠小村新书——聆听新疆乡村振兴新脉动

新华社记者谷雨、熊聪茹、徐盛

“虽然我的家比不上华丽的房子,但它给了我巨大的快乐……”来自新疆和田的12岁女孩阿依孜巴·阿布力米提在作文中形容自己的家宽敞、明亮、舒适、温暖。

这是2021年11月9日拍摄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新村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熊聪茹 摄这是2021年11月9日拍摄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新村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熊聪茹摄

巍巍昆仑,茫茫沙海。新疆南部毗邻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村庄曾一度贫困,是中国深度贫困地区。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冲破了山海。2020年11月,新疆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交出了一份满满的脱贫答卷。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新疆不断夯实振兴基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内涵;寻找振兴之路,提高农村工业的质量和效益;绘制振兴蓝图,迈向美好生活...沙漠中的一个小村庄,正在谱写美好生活的新乐章。

新疆和田县朗如乡米提孜村村民在喂羊(2021年1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顾煜 摄新疆和田县朗如乡米提孜村村民在喂羊(2021年1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谷雨摄

夯实振兴基础,坚守不返贫底线

历经千年艰辛,脱贫成果来之不易,不返贫是底线。

——底线的硬核防守得益于反贫困机制的有效性。

2021年初,新疆于田县甘兰乡耀勒阿日希村村民买买提赛迪·吴不理·艾山突发重病,花了很多钱看病。虽然医保政策覆盖了大部分,但他因病无法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工作,让这个刚刚被解除的家庭再次陷入困境。

“没有政策援助,我去年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买根火柴说。

关键时刻,防止返贫的预警机制发挥作用。因为连续三个月收入不达标,村干部及时上门,为他家申请补助和发放救助金,解决问题。“多亏了1.5万元的援助,我减轻了看病的压力,也减轻了家里的负担。”邦蒂高兴地说。

这是新疆预防返贫监测、预警和救助机制的成功实践。根据自治区统一部署,新疆各地出台相关措施,落实防返贫动态管理帮扶机制,重点加强对不稳定户、边缘贫困户和突发性严重困难户的监测帮扶,守住防返贫底线。

——底线的硬核防守得益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

新疆和田县罕艾日克镇托万罕艾日克村村民阿卜力米提·乃木图拉在自建的“农民博物馆”中为游客讲解(2021年1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顾煜 摄新疆和田县哈乃日克镇托万哈乃里克村村民阿布力米提·乃木图拉在自建的农民博物馆向游客讲解(2021年1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谷雨摄

为了缅怀旧日时光,阿依孜巴的父亲阿布力米提·乃木图拉自发建造了“农民博物馆”。四合院里摆放的旧农具、木轮、日用品,与他现在富裕的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阿不米提的父亲告诉他,过去的穷日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严冬是最难熬的。泥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手和脸都冻红了,一家人只能围坐在土炕上。

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村民阿米娜·买托合提在宽敞温暖的家中(2021年1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顾煜 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村民阿米娜·麦托合提住在宽敞温馨的家里(2021年1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谷雨摄

如今,富民的住房宽敞明亮,电暖气温暖环保,院子里种着蔬菜水果,屋后养满了鸡羊。“现在村里铺了柏油,游客越来越多。”阿不米提说,“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农民博物馆’也建起来了!”

放眼望去,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铁路即将全面通车,南疆天然气项目将顺利推进,数百万人将告别拾柴生火...长期以来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出行难、用电难、用水难、通讯难等瓶颈问题逐一得到解决。

——底线的硬核防守,得益于公共服务水平的明显提升。

走进每一个乡镇,经常可以听到小学里孩子们朗读的声音,农村扶贫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各族群众家中的欢声笑语……

在这些声音的背后,是新疆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的大幅提升。

“学校、医院、工厂等。都是建在家门口的。”新疆莎车县恰热克镇居民艾拉汗·吐尔孙说,孩子在镇上上学,丈夫也在镇上工作,一家人收入稳定幸福。在恰热克镇,200多户人家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昆仑山巍然屹立,山外的世界却变了。几千万各族群众脱贫,巩固脱贫成果,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阔步前进。

新疆叶城县阿克塔什镇居民吐逊马木提·依明的父母将收获的西红柿装箱(2021年11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顾煜 摄新疆叶城县阿克塔斯镇居民吐逊·马木提·益铭的父母将收获的西红柿打包(2021年11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谷雨摄

寻找振兴之路,特色产业正在升级

“去年,我家16亩核桃又丰收了。我不担心收购价格。”在中国核桃之乡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依提木孔乡,农民吐拉尼萨·阿布力米提笑着说。

她的乐观源于当地龙头企业新疆美佳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核桃订单。在提供核桃加工原料的同时,她也是公司的员工。“就算不种核桃,我也还有2300元的月薪。”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

新疆叶城县依提木孔乡农民吐拉尼萨·阿布力米提在当地龙头企业新疆美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工作(2021年11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顾煜 摄新疆叶城县依提木孔乡农民吐拉尼萨·阿不力米提在当地龙头企业新疆美佳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工作(2021年11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谷雨摄

2021年以来,新疆农村产业升级。过去传统的种植养殖已经被一批优质的特色产业取代,现代化的生产管理越来越普遍。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不断壮大的乡村产业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Tunisa所在的叶城县,2021年核桃种植面积58万亩,年产量12万吨。是传统主导产业,也是富民产业。

如今,叶城县已形成“县内龙头企业、乡内种植基地、村内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县有40多个“村作坊”,吸收了3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打工,农民的钱袋子每年都鼓起来。

像核桃的故事,阿克苏苹果、库尔勒香梨、吐鲁番葡萄……塔里木盆地周边的特色水果和水果也在提质增效。

如果发展得好,已经能够打通一二三产业,把特色种植、精细加工、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新疆奇台县腰站子村就是一个例子。

王家葵,一个从农民转变为企业挂面车间主任的村民,一直在为他的祖先种植小麦。他现在负责监督车间的整个生产过程。“每月固定工资6000元。手里有了钱,我感到满满的幸福。”王家葵说,这还不包括村合作社的分红。

与此同时,腰站子的农耕文化旅游也在逐步发展。走在柏油村道上,农家乐里里外外干净整洁。村头的农耕文化广场有许多造型独特的稻草人,不仅传播了当地的农耕文化,还吸引游客流连忘返。

依托延伸的小麦产业链,腰站子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443户,2020年人均纯收入将达到24180元。

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村民在老村旧址发展骆驼养殖(2021年1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顾煜 摄新疆玉田县达里雅布依乡村民在旧村遗址发展骆驼养殖(2021年1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谷雨摄

是新疆畜牧业的传统基础和优势产业。近年来,新疆提出要加快畜牧大区向畜牧强区发展。在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风吹石头遍地长草”,这是人们对戈壁滩的固有印象。然而,走进建在戈壁上的墨玉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人们会惊叹眼前的景象——新疆美比特食品有限公司日加工肉鸡20万只,140辆冷链物流车满负荷运转;不远处,新疆丰丸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年加工肉羊300万只,构建了养殖、配种、屠宰、销售全产业链。

繁荣一个行业,造福人民。

目前,天山南北正在兴起工业园区。一箱箱特色产品“飞”向全国,处处美景吸引着各地游客“打卡”...新疆因地制宜发展的特色产业正在汇聚,握拳出指,大力助推乡村振兴。

新疆奇台县腰站子村丰裕农业服务合作社挂面车间主任王加奎在面条加工车间调试机器(2021年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晟 摄新疆奇台县腰站子村于风农业服务合作社面条车间主任王家葵在面条加工车间调试机器(2021年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徐伟摄

绘制振兴蓝图。沙漠中的小村庄显示出勃勃生机

新疆和田玉田县达里雅布依乡的新村只有两年,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后诞生的。过去,这些村庄远离县城,深入沙漠腹地200多公里。他们被称为“最后的沙漠部落”,因为他们没有通道,没有水,也没有电网。

“从老村子里搬出来怎么样?”新的搬迁地点距离县城只有90公里,但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达雅布依乡党委书记贾存鹏的脑海里。

人们的钱袋子应该鼓起来,但不仅应该鼓起来。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文化繁荣,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新疆叶城县阿克塔什镇居民吐逊马木提·依明在自己承包的大棚中采摘西红柿(2021年11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顾煜 摄新疆叶城县阿克塔斯镇居民吐逊·马木提·益铭在自己承包的大棚里采摘西红柿(2021年11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谷雨摄

“我们决定保持旧村的原貌,最大限度地保护旧村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让村民看到箩筐子房,亲手杀井,记住乡愁,适度发展畜牧业和旅游业,在新的搬迁点大胆发展现代种植养殖。”贾存鹏说。

如今,村里种植的大云已被挖掘出来,畜牧合作社的羊达到2万只,从事旅游的农牧民有30多户。

与此同时,新的搬迁地点已经被绿色包围:新种植的胡杨、2020年种植的千亩梭梭,连同蜿蜒曲折的克里雅河,成为黄沙海上一道醒目的风景。

曾经的“沙漠孤岛村”,正在走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之路。

随着经济条件和生态宜居生活条件的迅速改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到农村工作。

31岁的图逊·马木提·益铭于2019年从大山里搬到叶城县阿克塔斯镇。他原本是牧民,开始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去年7月,他以每年5000元的价格承包了7个大棚,其中4个种植西红柿,3个种植西瓜、甜瓜和反季节蔬菜。

“我前两天刚又卖了一茬西红柿,年收入5万多元。今年我准备再承包三个大棚。”吐逊·马木提说,搬迁后,村里定期举办各种培训,只要努力,一定能致富。

如今,阿克塔斯镇建起了种植养殖基地、农村作坊、沿街商铺、农贸市场,生活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18年以来,14000名农牧民搬迁到这里安居乐业,有志青年正在付出巨大努力。

今天,新疆各族人民正在继续奋斗,为实现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而不断努力。(参与采写:苏传义)

★  新疆 大漠 新声

分享到:
你觉得文章内容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