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茅膏菜
孔雀茅膏菜(学名:Drosera paradoxa),为茅膏菜属的食虫植物,原生于北领地和西澳,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北领地家族中最好种的品种,外表华丽,对种植环境没有太多苛求。木质化茎可长到30厘米高,叶片直立,并随着年龄逐渐变成平行,叶柄细长,约2-3厘米。捕虫叶接近圆形,只有2.5-3毫米宽,2-3毫米长。花茎长20-40厘米,开粉红或白花,每个花序有50-70朵花,花期为7-9月的干季。
形态特征
草本,通常多年生,木质化茎高30厘米,植株直径2-4厘米;根状茎短,具不定根,常具有根功能的退化叶,末端具或不具鳞茎状球茎。叶互生或基生而莲座状密集,被头状粘腺毛,幼叶常拳卷;托叶膜质,常条裂;叶片直立,并随着年龄逐渐变成平行,叶柄细长,约2-3厘米;捕虫叶接近圆形,宽2.5-3毫米,长2-3毫米。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幼时弯卷;花茎长20-40厘米,开粉红或白花,每个花序有50-70朵花;花萼5裂,稀4-8裂,基部多少合生,宿存;花瓣5,分离,花时开展,花后聚集扭转,宿存于顶部;雄蕊与花瓣同数,互生;子房上位,1室,侧膜胎座2-5,胚珠多数,稀少数;花柱3-5,稀2-6,呈各式分裂或不裂,宿存。蒴果,室背开裂;种子小,多数,外种皮具网状脉纹。花期为7-9月。
生长环境
该种的生存温度为10-45℃,适宜温度为25-35℃。环境湿度大于60%。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
栽培技术
浇水需使用矿物质含量低的水(如雨水、纯净水等),盆底供水;避免经常在植株上喷水,以免腺毛上的粘液被冲走;喜欢强光,光照会使植株长的更加健壮,并且颜色鲜艳,夏季仍可暴晒;如需施肥可按指示浓度的1/5以上喷施。
品种介绍
孔雀茅膏菜生长于河岸边的砂石地,砂石上覆盖著贫瘠的砂质土,3-4月湿季的时候河道泛滥,栖地被湍急的水流淹没;干季则可看出植群沿着干枯的河岸生长,偶尔也可以在砂石的缝隙中发现它们。
孔雀茅膏菜分布于Kimberley地区西岸及北岸,向内陆延伸到贝弗利普林斯(Beverley Springs)、西澳,东至阿纳姆地,北至卡卡度国家公园。
发现过程
孔雀茅膏菜首次于1997年由澳洲的植物学家艾伦劳瑞发表在西澳植物标本馆的Nuytsia期刊上。此一品种让学者感到有点困惑:在野外有些成熟的孔雀茅膏菜在第二年就被新的实生苗取代,仿佛它们是一年生植株那样;而有些植群成熟的植株具有木质化茎,植株拉得较高;有些植群则没有木质化的表现。1993-1997年,学者们在野外进行了一连串的调查,终于搞清楚这些表现其实都是红孔雀在多年生过程中,从种子、像个针垫的莲座型植株、具有直立的木质化茎的成熟株,各阶段不同的表现而已。孔雀茅膏菜的模式标本采集于1996年8月1日,在西澳雷恩河(Wren Creek)近郊往Pantijan的路上,Bachsten河支流处。
命名者劳瑞表示孔雀茅膏菜在1997年的植群并没有保育上的问题。此一品种虽然和D.petiolaris很像,但D.petiolaris木质化拉长的茎比较明显,红孔雀则通常呈现莲座矮密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