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Bà Yú |
出处 | 姚可成《食物本草》 |
来源 | 为鲤科动物锯倒刺鲃的肉。 |
原形态 | 锯倒刺鲃:体长而侧扁,背部稍隆起,全体几成长菱形,体长一般在40厘米左右。头小,稍尖,头的背部成弧形。吻钝,稍向前突出。口端位,成马蹄形;唇厚,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联,唇后沟不相联,上颌突出。须2对,前对比后对稍短。下咽齿3行,侧扁,顶端微弯。鳞大,侧线鳞28~32。背鳍条3,8、9,起点在腹鳍基部之后,硬刺强大,后缘有粗糙的锯齿,背鳍起点前有一平卧向前的倒刺。腹鳍位于背鳍起点之前。臀鳍条3,5,末端可达尾鳍基。背部微黑色,腹部白色,多数个体的鳞片前缘呈黑色,近尾鳍基部有一黑斑,幼鱼更为明显,有时腹鳍和臀鳍末端稍带黑色。 |
生境分部 | 生活于江河的上游,栖息于乱石间隙和深水石洞处。食物主要为腐败的植物碎片和丝状藻类。产卵期约在4月间。分布云南元江流域、西江上游及海南。 |
性味 | 味甘,性热,有小毒。 |
功能主治 | 主壮阳道,温中补衰。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拼音 | Bà Yú |
别名 | 青竹、青鱼、竹鲃、青竹鲤、青鲋鲤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倒刺鲃之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rdodes denticulatus denticulatus (Oshima)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
原形态 | 倒刺鲃,体长而侧扁,背部稍隆起。头小稍尖,头背部呈弧形。吻钝,稍向前突出。口亚下位,成马蹄形。唇厚,上颌突出。须2对,前对比后对稍短。下咽齿3行,侧扁,顶端微弯。鳞在,侧线鳞28(4.5-5/3-3.5-V)32。背鳍4,8-9,其起点在腹鳍基部之后,硬刺强大。臀鳍3,5,末端可达尾鳍基。背部色微黑,腹部白色,近尾鳍基部有黑点。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为急流水中下层鱼类。在江河的上游地带生活。主食植物。 资源分布:我国云南元江流域、西江上游和海南均有分布。 |
性味 | 味甘;性热;小毒 |
功能主治 | 补肾阳;壮腰膝。主肾虚阳萎;腰膝酸软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食,50-100g;或晒干研末,入丸、散。 |
摘录 | 《中华本草》 |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注回复 :提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