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Cì Qiū Shù Gēn |
别名 | 刺五加(《贵州民间药物》) |
出处 | 《四川中药志》 |
来源 | 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根或根皮。夏末秋初采挖,洗净晒干。 |
化学成分 | 根含多糖,水解后得半乳糖醛酸、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木糖。水溶性多糖有葡聚糖和果胶质。 |
性味 | ①《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 ②《陕西中草药》:"味苦,性凉,有小毒。" |
功能主治 | 凉血,散瘀,祛风,除湿。治肠风痔血,跌打损伤,风湿骨痛。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痔疮,清热解毒。" ②《四川中药志》:"散血,清热,除风湿。治肠风下血,跌打损伤及风湿骨痛。" ③《陕西中草药》:"清热,凉血,除风湿,排脓生肌。"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淋洗。 |
复方 | ①治肠风下血:刺楸树根、漏芦根。炖猪大肠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小儿脱肛:刺楸根、五倍子各五钱至一两。熬水洗。(《重庆草药》) ③治跌打损伤:鲜刺楸树根四两,土鳖虫一钱。酒煎内服。(江西《草药手册》) ④治骨折:刺揪根、三月泡根、大母猪藤根、水麻叶各等分(鲜用)。捶绒,拌酒糟或酒,先以手法将骨折处复位,再包此药,后上夹板固定,对时一换。(《贵州民间药物》) ⑤治痒子:刺楸根、骚羊牯、天葵子各二两。炖五花肉服。(《重庆草药》) ⑥治筋骨痛:鲜刺楸根二两,杜衡一钱,鸡血藤一两。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拼音 | Cì Qiū Shù Gēn |
英文名 | Root of Septemlobate Kalopanax |
别名 | 刺根白皮、鸟不宿根皮、钉木树根、刺五加、刺楸根 |
出处 | 出自《四川中药志》。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 Koidz. 采收和储藏:多于夏末秋初采挖,洗净,切片或剥取根皮切片,鲜用或晒干。 |
原形态 | 落叶大乔木,高约10m,最高可达30m,胸围达70cm以上。树皮暗灰棕色,小枝圆柱形,淡黄棕色或灰棕色,具鼓钉状皮刺,刺长5-6mm,基部宽6-7mm。叶在长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叶柚细长,长8-50cm,无毛;叶片近圆形或扁圆形,掌状5-7浅裂,裂片三角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不及全叶片的1/2,茁壮枝上的叶片分裂较深,裂片长超过全叶片的1/2;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仅脉上具淡棕色软毛或除基部脉腋外无毛。伞形花序列 聚生为顶生圆锥花序,长15-25cm,直径20-30cm;伞形花序直径1-2.5cm,有花数朵;花萼无毛,边缘有5齿;花瓣5,三角状卵形,长约1.5mm,白色或淡黄绿色;雄蕊5,长约2.5mm,内曲,花丝较花瓣长1倍以上;子房下位,2室;花盘隆起,花柱2,合生成柱状,柱头离生。核果近球形,成熟时蓝黑色,直径约5mm;宿存花柱长约2mm。种子2,扁平。花期7-10月,果期9-12月。 |
化学成分 | 根含多糖[1]。 |
性味 | 味苦;微辛;性平 |
功能主治 | 凉血散瘀;祛风除湿;解毒。主肠风下血;风湿热痹;跌打损伤;骨折;财身浮肿;疮疡肿毒;瘰疬;痔疮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注意 | 脾胃虚寒及妇慎服。 |
各家论述 | 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痔疮,清热解毒。 2.《四川中药志》:散血,清热,除风湿。治肠风下血,跌打损伤及风湿骨痛。 3.《陕西中草药》:清热,凉血,除风湿,排脓生肌。 |
摘录 | 《中华本草》 |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