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Jì Yú |
别名 | 鮤、鱴刀(《尔雅》),,刀鱼(《说文》),望鱼(《魏武食制》),鰽鱼(《异物志》),江鲚(《本经逢原》),麻鲚(《本草求原》),子鱼(《随息居饮食谱》),凤尾鱼(《脊椎动物分类学》),毛花鱼(《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
出处 | 《食疗本草》 |
来源 | 为鳀科动物鲚鱼的肉。 |
原形态 | 体长,侧扁,后段更甚,背部平直,腹缘稍隆凸。体长约15~30余厘米。头小,吻短,顶端略圆钝,向前突出。口大,下位,口裂倾斜,上颌后端游离,向后延达胸鳍的基部,上下颌、口盖骨、锄骨上具有细齿。全体被薄而透明的圆鳞,无侧线;体侧纵列鳞74~84,横列鳞11。腹部有棱鳞,腹鳍前方为16~22,腹鳍后方为29~36。背鳍11~13,起点距吻端较近。胸鳍前6根鳍条延长,游离成丝状,末端可达臀鳍起点,臀鳍Ⅰ,96~115,其长度超过体长的一半。腹鳍和尾鳍都很小,尾鳍下方与臀鳍后端相连。体背和头部稍带灰幂色,侧面和腹部银白色。 |
生境分部 | 成鱼多生活于海中,每年春季则成群由海入江,沿江而上作产卵洄游。食物主要为浮游动物及小鱼等。分布长江流域中下游及其附属的湖泊中。 |
性味 | 甘,温。 ①《日用本草》:"味甘,辛。" ②《纲目》:"甘,温,无毒。" ③《本经逢原》:"甘,平,小毒。" |
功能主治 | ①《纲目》:"鲊,贴痔瘘。" ②《本草求原》:"贴败疽痔漏。" ③《随息居饮食谱》:"补气。" |
注意 | ①《食物本草》:"发疥,不可多食。" ②《日用本草》:"食之无益,助火动痰。" ③姚可成《食物本草》:"有湿病疮疥勿食。" ④《本经逢原》:"性专降泄,败疽痔漏人忌食。"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拼音 | Jì Yú |
英文名 | Estuarine tapertail, Anchovy |
别名 | 鮤、鱴刀、刀鱼、望鱼、鰽鱼、江鲚、麻鲚、子鱼、凤尾鱼、毛花鱼 |
出处 | 出自1.《山海经》:汾水其中多鲚鱼,赤鳞。 2.《山海经》郭璞传:鲚鱼狭薄而长,大者尺余,太湖中今饶之,一名刀鱼。 3.《纲目》:鲚生江湖中,常以三月始出,状狭而长,薄如削木片,亦如长薄尖刀形。细鳞白色,吻上有二硬须,鳃下有长鬣如麦芒,腹下有硬角刺,快利若刀,腹后近尾有短鬣,肉中多细刺。烹煮不如。 4.《随息居饮食谱》:鲚鱼肥大者佳,味美而腴,亦可作鲊。以温州所产有子者佳。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鳀科动物刀鲚及其近缘种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捕捞,捕后,去鳞片、鳃片、鳃及内脏,鲜用。 |
原形态 | 刀鲚,体侧扁,后段更甚,一般长24-37cm。头短小,吻端略圆钝,突出。眼小,眼间隔圆凸。口大,前下位,口裂斜行,上颌骨向后伸达胸鳍基底,其下缘具细锯齿。牙细小,上下颌、犁骨、腭骨均具细牙。鳃孔宽大,锶耙细长(17-18)+(24-25),肛门靠近臀鳍前方。体被薄圆鳞,纵列鳞74-84,横列鳞10-12,腹缘棱鳞(18-22)+(27-34)。无侧线。背部平直,背鳍1,13,臀鳍96-115,其长度超过体长的一半。胸鳍上部具游离鳍条6,延长成丝状,末端可达臀鳍起点或略超过。腹鲁小,尾鳍不对称,上叶长于下叶。体银白色。体背稍带灰色。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平时栖息在浅海河口一带,春夏集群溯河至淡水产卵,进行生殖回游,以浮游动物及小鱼等为食。 资源分布:我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以长江流域下游及其附属湖泊中为多。 |
性味 | 味甘;性平 |
归经 | 脾经 |
功能主治 | 健脾补气;泻火解毒。主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及疮疖痈疽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捣敷。 |
注意 | 不宜多食。湿邪内阻及疮疥、败疽、痔漏者慎服。 |
各家论述 | 1.《纲目》:鲊,贴痔瘘。 2.《本草求原》:贴败疽痔漏。 3.《随息居饮食谱》:补气。 |
摘录 | 《中华本草》 |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