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Tǔ Dài Huánɡ Yè |
别名 | 金不换叶(《纲目拾遗》)。 |
出处 | 《植物名实图考》 |
来源 | 蓼科植物土大黄的叶。 |
原形态 | 详"土大黄"条。 |
性味 | 《福建民间草药》:"酸微涩,平,无毒。" |
功能主治 | 清热,去风,散瘀,消肿。治肺痈,咽喉肿痛,丹毒,大头瘟,流行性乙型脑炎,跌打损伤。 ①《纲目拾遗》:"治蠘虫伤,用叶捣涂。治肺痈。" ②《植物名实图考》:"敷疮。" ③《福建民间草药》:"止血行血,散瘀生新,解热去风。"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止头晕,清血热。" ⑤《本草推陈》:"治咽喉肿痛,丹毒,大头瘟,痄腮。"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鲜者l~2两;或捣冲冲服。外用:捣敷。 |
复方 | ①治肺痈:金不换叶七片。捣汁,酒煎服三次,不论口臭吐秽物者皆效。(《百草镜》) ②治春夏跌打疼痛、风气:金不换叶,捣汁冲酒服。渣加毛脚蟹捣烂敷。如风气,只用渣敷。(《慈航活人书》) ③治肿毒初起:金不换叶五钱,捣碎,陈酒煎服。(《百草镜》) ④治月经不调:土大黄鲜叶五至七枚,水煎,冲甜酒服。(《湖南药物志》) |
临床应用 | 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鲜土大黄叶1~2两,水煎,每日分2~3次口服或鼻饲。共治疗120例,凡轻型与普通型病人单独使用,对重型与极重型病人则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结果治愈102例,好转5例,无效7例,死亡6例。根据临床观察,土大黄叶有退热效果,应用于其他病毒感染疾患也有一定作用,其作用原理尚待进一步研究。服药后除个别有腹泻外,无其他不良反应。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拼音 | Tǔ Dài Huánɡ Yè |
别名 | 金不换叶、晕药叶 |
出处 | 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土大黄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mex obtusifolius L.[R.madaio auct.non Makino 采收和储藏:春、夏采叶,洗净,鲜用或晒干。 |
原形态 | 多年生草本。根肥厚且大,黄色。茎粗壮直立,高约1m。根生叶大,有长柄;托叶膜质;叶片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茎生叶互生,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椭圆形,茎上部叶渐小,变为苞叶圆锥花序,花小,紫绿色至绿色,两性,轮生而作疏总状排列;花被片6,淡绿色,2轮,宿存,外轮3片披针形,内轮3片,随果增 大为果被,缘有牙齿,背中肋上有瘤状突起;雄蕊6;子房1室,具棱,花柱3,柱头毛状。瘦果卵形,具3棱,茶褐色。种子1粒。花果期5-7月。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原野山坡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
性状 | 性状鉴别 叶皱缩。展平后基生叶有长柄;托叶鞘膜质,脱落;叶片卵形至卵状长椭圆形,长20-30cm,宽12-20cm,先端钝或钝圆,基部心形或歪心形,叶下面有明显的小瘤状突起。茎生叶卵状披针形,较小。 |
性味 | 苦;酸;性平 |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散瘀。主肺痈;肺结核咯血;痈疮肿毒;痄腮;咽喉肿痛;跌打损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
各家论述 | 1.《纲目拾遗》:治虫伤,用叶捣涂。治肺痈。2.《植物名实图考》:敷疮。3.《福建民间草药》:止血行血,散瘀生新,解热去风。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止头晕,清血热。5.《本草推陈》:治咽喉肿痛,丹毒,大头瘟,痄腮。 |
摘录 | 《中华本草》 |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