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Huánɡ Huā Dì Táo Huā |
别名 | 黄花虱麻头(《中医方药学》),缡头婆、密马专(《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出处 | 《中医方药学》 |
来源 | 为椴树科植物刺蒴麻的根。 |
原形态 | 半灌木,高约1米,全株稍被毛。茎或分枝下部的叶菱状宽卵形或宽卵形,3裂,上部叶卵形,不裂,长3~8厘米,宽1.5~5.5厘米,基部四,边缘有锯齿,上面疏生单毛或分叉的毛,下面稍密并有星状毛;叶柄长0.5~5厘米。聚伞花序数个腋生;花黄色;萼片矩圆形,长约5毫米,先端有角;花瓣比萼片梢短;雄蕊8~15;子房有刺毛。果实近球形,径约3毫米,有短毛和刺,刺先端反曲。 |
生境分部 | 生林边灌丛中。分布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 |
性味 | 苦,寒。 |
功能主治 | 利尿化石。治石淋,感冒风热表证。 |
复方 | ①治石淋(泌尿系结石):黄花地桃花一至二两。水煎二次分服;服一至四剂后,可加车前草、透骨消同煎服。 ②治感冒风热表证:黄花地桃花、鬼针草、金丝草同煎服。(性味以下出《中医方药学》)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拼音 | Huánɡ Huā Dì Táo Huā |
英文名 | Root of Common Triumfetta |
别名 | 黄花虱麻头、千打槌、地桃花、黐头婆、玉如意、火蒴麻、生毛栏路虎、黄花虱母子。 |
出处 | 出自《中医方药学》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椴树科植物刺蒴麻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umfetta rhomboidea Jacq.[T.bartramia L.] 采收和储藏:冬季或早春萌发前挖取根部,洗净泥沙,切片,鲜用或晒干。全草,全年均可采,切段,鲜用或晒干。 |
原形态 | 刺蒴麻 亚灌木。嫩枝被灰褐色短茸毛。叶互生;叶柄长1-5cm;叶片纸质,生于茎下部的阔卵圆形,长3-8cm,宽2-6cm,先端常3裂,基部圆形;生于茎上部的长圆形;上面有疏毛,下面有星状柔毛,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基出脉3-5条,两侧脉直达裂片尖端。聚伞花序数枝腋生,花序柄及花柄均极短;萼片狭长圆形,长5mm,顶端有角,被长毛;花瓣比萼片略短,黄色,边缘有毛;雄蕊10;子房有刺毛。果球形,不开裂,被灰黄色柔毛,具钩针刺长2mm,有种子2-6颗。花期复、秋季。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林边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
栽培 | 生物学特征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较耐旱、耐瘠。在红黄壤上能正常生长,以排水良好、疏松而含腐殖质的壤上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播手3月,按行距35cm开沟条播,沟深5cm,将种子均匀播人沟里,覆盖细土3cm,浇水保湿,播后约20d左右出苗。 田间管理 苗高5cm左右时间苗,按株距10cm留苗1株。 当苗高10cm时定苗,按株距15cm留1株。定苗后,每年中耕除草3-4次。并结合追肥。 |
性味 | 苦;寒 |
归经 | 肺;膀胱经 |
功能主治 | 清热利湿;通淋化石。主风热感冒;痢疾;泌尿系结石;疮疖;毒蛇咬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叶捣敷。 |
复方 | ①治石淋(泌尿系结石): 黄花地桃花一至二两。水煎二次分服;服一至四剂后,可加车前草、透骨消同煎服。②治感冒风热表证: 黄花地桃花、鬼针草、金丝草同煎服。 |
摘录 | 《中华本草》 |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注回复 :提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