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旃那叶,泻叶,泡竹叶
英文名:Senna Leaf
主要功效:泻热行滞,通便,利水
禁忌:对本品过敏禁用妊娠期禁用哺乳期禁用
概述
中药材番泻叶是一味泻下药,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干燥小叶。
番泻叶性味甘、苦,寒。归大肠经。
番泻叶苦寒清泄沉降,味甘质黏滑润,入大肠经。大量用(大于3g)既泻热通便,导水湿热毒外出,又行水而退水肿;少量用(小于3g)则助消化、消积食。功似大黄,泄热通肠力亦强,长于滑润大肠,具验、廉、便、简、味不苦易服等优点。
本品含有双蒽酮类成分,在尖叶番泻叶中还发现少量游离蒽醌类成分,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等。具有泻热行滞,通便,利水的功效。
主产于印度,我国广东、广西、云南亦有栽培。
番泻叶的入药部位:
豆科植物狭叶番泻Cassia angustifolia Vahl或尖叶番泻Cassia acutifolia Delile的干燥小叶。
番泻叶入药部位的性状特点:
狭叶番泻呈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5cm,宽0.4~2cm,叶端急尖,叶基稍不对称,全缘。
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浅黄绿色,无毛或近无毛,叶脉稍隆起。革质。气微弱而特异,味微苦,稍有黏性。
尖叶番泻呈披针形或长卵形,略卷曲,叶端短尖或微突,叶基不对称,两面均有细短毛茸。
《饮片新参》:“泄热,利肠腑,通大便。”
《现代实用中药》:“番泻叶,治食物积滞,胸腹胀满,便秘不通。”“少用为苦味健胃药,能促进消化。服适量能起缓下作用;欲其大泻则服4~6公分,作浸剂,约数小时即起效用而泄泻。”
作用功效
番泻叶具有泻热行滞,通便,利水的功效。
番泻叶用于热结积滞,便秘腹痛,水肿胀满。
热结便秘
可单用本品泡服,或配当归、肉苁蓉同用。
腹水肿胀
可单味泡服,或与牵牛子、大腹皮同用。
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一些中药材在民间往往作为食材广泛食用,即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即食药物质)。
根据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文件,番泻叶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可作为药食两用。
番泻叶常用药膳方选如下:
通便灵胶囊
本品泻热导滞,润肠通便。用于热结便秘,长期卧床便秘,一时性腹胀便秘,老年习惯性便秘。
荷丹片
化痰降浊,活血化瘀。用于高脂血症属痰浊挟瘀证候者。
本品有泻下、抗菌、止血、解痉、抗胃黏膜损伤等多种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番泻叶具有泻热行滞,通便,利水的功效。煎汤或入丸、散,具体用药请谨遵医嘱。
番泻叶可以煎汤,也可以开水泡服,内服时,常用量为2~6g;缓下用1.5~3g;攻下用5~10g。
番泻叶入汤剂应后下,稍煎即可。
番泻叶一般多入汤剂,煎汁服用,也可以制成散剂或丸剂服用。但中药材的使用须辨证论治,应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随意使用,更不可随意听信中药偏方和广告宣传。
注意:番泻叶药性寒凉,不可长期服用。
净制取原药材,除去枝梗及杂质,筛去灰屑。
中药联合使用及中西药联合使用,需要辨证论治、临床个体化治疗。
如果您正在使用其他药物,用药前请咨询医生,并将您所有已确诊的疾病及正在接受的治疗方案告知医生。
用药须知
番泻叶攻下力猛,故孕妇、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忌服。
剂量过大,可导致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故不宜过量服。
狭叶番泻叶
尖叶番泻叶
用药贴士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番泻叶孕妇可以喝吗?
不可以。
番泻叶中含蒽醌衍生物,其泻下作用及刺激性比含蒽醌类之其他泻药更强,而孕妇如果腹泻,就有可能会诱发子宫收缩,这样就可能会造成流产,还有可能会发生早产。
番泻叶喝多了有什么危害?
番泻叶中含蒽醌衍生物,其泻下作用及刺激性比含蒽醌类之其他泻药更强,因而泻下时可伴有腹痛。
剂量过大,也可导致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
喝番泻叶能不能减肥?
严格上,番泻叶不能减肥。
因为番泻叶是属于泻下剂,番泻叶性味甘、苦,寒。归大肠经。具有泻热导滞的功效。它主要治疗一些热结的便秘,肠道积滞。
由于番泻叶是导泻类的药物,它主要的成分是番泻苷A番泻苷B。它主要刺激大肠,增加结肠的张力和蠕动,减少肠道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导致排便次数增多,大剂量地服用,对肠璧就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也可导致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
目前在日常生活中,不主张用它来减肥,它只是用来治疗便秘。便秘的人用它也不要剂量过大,而且泡的时间也不要过长。如果用水煮,提倡煮15分钟就可以了,否则它里面的有效成分就会被破坏掉。
更多信息
常用复方制剂:通便灵胶囊、荷丹片
性味:甘、苦,寒
归经:归大肠经
贮存:避光,置通风干燥处
参考资料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王建,张冰.临床中药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周祯祥,唐德才.临床中药学(第10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4]钟赣生.中药学(第4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5]颜正华.中药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康延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7]谢鸣.方剂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8]谭兴贵.中医药膳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9]谢梦洲,朱天民.中医药膳学(第3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10]叶定江,张世臣.中药炮制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11]龚千锋.中药炮制学(第10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12]吴皓,李飞.中药炮制学(第2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