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抗病、康复能力。人体的功能活动是以气血以及精与津液等基本物质为基础,精、气、血、津液旺盛则脏腑、经络功能正常,人体就有抗病、康复能力;邪气是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外感六淫、疠气、内伤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各种外伤及继发病因在内。
人体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必然会遭受邪气的侵袭,正气必然与之抗争。疾病的发生,虽然错综复杂,但总不外正气虚弱和邪气侵犯的两个方面的因素。疾病的发生与否,以及病后的转归结局,实际上是由正气和邪气相争的胜负决定的。疾病的发生,一方面由于人体本身的正气虚弱,容易遭受邪气的侵袭;另一方面,由于邪气的侵犯,破坏了机体的相对平衡状态,从而导致人体发病。但被邪气侵犯的人,也不是都会发病的。因为邪气侵犯人体后,正气即奋起抗邪,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胜负,决定着发病与不发病。简而言之,正能胜邪则不发病,邪胜正负就发病。
在一般情况下,人体正气旺盛,足以抗御邪气的侵袭,即使受到邪气的侵犯,也能及时消除其不利影响,因此不会发生疾病。所以,《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人体正气不足,即正气相对虚弱时,无力抗御邪气的侵袭,又不能及时消除其不利的影响,从而导致人体物质结构的损伤和功能活动的紊乱,于是发生疾病。正如《内经》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医发病学虽然十分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但并不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认为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任何疾病都是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尤其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邪气对疾病的发生也能起主导作用。如某些强烈的理化因素——高温、高压电流、化学毒剂,以及枪弹伤、冻伤、虫兽伤等,即使正气强盛,也难免被侵害而致病。又如某些疫疠之邪,对一般人来说也往往难以抵御而发病。总之,疾病的发生,是正不胜邪的结果。
一般来说,邪气亢盛,正气相对未虚,以邪气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即为实证;若以正气虚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则为虚证。正邪斗争的结果,不仅关系到证候的虚实,而且进一步影响到疾病的转归(指患病后的结局)。在一般情况下,正胜邪退,则疾病趋向于好转而痊愈;邪胜正衰,则疾病趋向于恶化以至死亡。具体地说,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奋起积极抗御外邪,或治疗得当,精神调摄,饮食调养,运动锻炼等,正气日趋强盛战胜邪气,邪气日衰或被驱除,疾病日趋好转乃至痊愈。这是许多疾病中最常见、最理想的结局;若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正气素虚,失治或误治,调养失宜等原因,致使正气渐衰,抗邪无力,而邪气日盛,机体的病理损害日趋严重,而致病情日趋加重、恶化,乃至死亡。此外,在疾病过程中,还有邪正相持,势均力敌,使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经过一定时间的相持,又会出现正虚邪恋,使疾病缠绵难愈,这是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留下某些后遗症,或慢性病经久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