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四个方面。
阴阳对立阴阳对立,是说自然界相互关系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等。阴阳之间具有相互斗争、相互抑制与相互排斥的关系,但阴阳之间还有相互统一、相反相成的另一方面。如人体组织结构上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经络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阴阳互根阴阳互根,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相互贯通的关系。如人体的物质和功能,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功能要依赖物质产生,而物质必须由功能生成,此即所谓“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阴阳消长阴阳消长,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并不是静止不变的状态,而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即“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一年四季及一天的昼夜都在消长变化,同样道理,人体的气与血都在不断地消长变化,只有消长变化,才能达到动态的相对平衡。
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指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的方面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所谓“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中医学认为,疾病可以由寒转热,由热转寒,由表人里,由里出表,由实转虚,因虚至实,都是阴阳转化。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转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总之,中医阴阳学说,具有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在中医理论中,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变化及病理现象,用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医学认为,阴阳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并在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的运动之中,保持人体阴阳平衡协调,才能维持人体的生理状态。若某种原因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协调,就会产生病理变化。人体患病后,就会出现各种病理现象,尽管疾病的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均可以用阴阳的观点加以概括。中医以望、闻、问、切四诊诊察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以中医的理论,概括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纲,而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即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辨证明确就能加以论治,这样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即使是一个普通感冒的病人,以阴阳的观点来辨别表里、寒热,才能按病情进行治疗,这就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特点。由此看来,中医论阴阳不是封建迷信,而是用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理论工具,虽然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也基本符合当今辨证唯物主义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