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植物提取物百科网!

关于辅酶 Q10(CoQ10)在运动补剂中的作用与效果

更新时间: 2024-09-27 23:22:21 责编:网友投稿 浏览

关于辅酶 Q10(CoQ10)在运动补剂中的作用与效果

1. 它是什么?

辅酶 Q10,也简称为 CoQ10,但您也可能在营养成分表上将其称为泛醌和/或泛醇。

辅酶 Q10 是一种类似维生素的物质,也兼作辅酶。辅酶Q10是由身体自然产生和产生的,并储存在细胞的线粒体内。

线粒体被称为“细胞的发电站”,因为它们负责产生能量并保护我们的细胞健康免受氧化损伤、致病细菌和病毒的侵害。

关于辅酶 Q10(CoQ10)在运动补剂中的作用与效果

2. 它有什么作用?

辅酶Q10在身体细胞中起主要作用,更准确地说是在细胞的线粒体内。

支持线粒体能量生产

线粒体,也被称为“细胞的发电站”,在能量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吸收我们在整个饮食中消耗的营养,将它们分解,然后转化为能量。这种能量以三磷酸腺苷 (ATP) 的形式产生,它是身体细胞的首选燃料。

可以肯定地说,线粒体在人体自然能量产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辅酶 Q10(CoQ10)在运动补剂中的作用与效果

保护细胞健康

辅酶Q10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作为抗氧化剂,保护体内细胞免受氧化损伤。CoQ10 的缺乏已被证明会因氧化应激而导致细胞损伤。自由基是不稳定的原子,会破坏和伤害体内的细胞,从而导致疾病和衰老。

自由基总是存在于体内,但只有过量才会对身体健康有害。辅酶Q10有助于将自由基的数量保持在最低限度,从而保护身体免受这些自由基造成的氧化损伤。

关于辅酶 Q10(CoQ10)在运动补剂中的作用与效果

改善心脏健康

继续从自由基和氧化损伤,我们研究心脏健康。心力衰竭通常与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疾病等心脏病有关。

这些情况会增加静脉和心脏内的氧化损伤和炎症,导致心脏无法收缩、放松和将血液泵送到全身。一些心力衰竭的治疗和药物甚至对体内的辅酶Q10水平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大量研究表明,持续补充辅酶 Q10 对患者的症状有显着的积极影响,并降低死于心脏病的风险。

一项特殊的研究对 641 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安慰剂或辅酶 Q10 治疗。辅酶Q10组的住院时间少于安慰剂组,严重的心脏并发症也更少。

关于辅酶 Q10(CoQ10)在运动补剂中的作用与效果

增强体能

回到我们的第一个好处,CoQ10 在细胞线粒体和产生身体自然能量中的作用。氧化应激会对肌肉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运动表现。正如你所看到的,我们正在描绘一幅关于氧化损伤的影响和人体机能的大图。

减少体内的氧化应激和损伤可确保身体日复一日地保持最高水平,而不会出现严重疾病或疾病的风险。

关于辅酶 Q10(CoQ10)在运动补剂中的作用与效果

有许多研究着眼于补充 CoQ10 对身体的影响。一项研究表明,在每天仅 100 毫克剂量的情况下,补充辅酶 Q10 的 14 天内肌肉浓度更高,血清氧化应激水平更低。另一项研究表明,每天 1,200 毫克的大剂量可增加运动期间的功率输出,并减少高强度训练引起的疲劳感。

3. 需要服用多少剂量?

对于我们上面列出的一般健康益处,建议剂量约为每天 100 – 200 毫克。这确实如此,当持续食用时,将有助于支持和提高辅酶 Q10 的水平,使其达到可以体验到一般健康益处的程度。

关于辅酶 Q10(CoQ10)在运动补剂中的作用与效果

据说每天 500 毫克甚至超过 1,000 毫克的辅酶 Q10 剂量已被证明不仅安全,而且对运动表现有显着益处。

4. 什么时候服用?

尽管一些研究已经向患者提供了运动前 CoQ10 的每日剂量,但似乎没有任何具体证据表明该剂量与时间有关。

相反,每天持续摄入辅酶 Q10 补剂的方法应该是重点。由于每天持续摄入辅酶 Q10 已被证明会引发研究中发现的效果。

5. 需要多长时间起效?

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持续补充是结果的关键。研究表明,持续补充 14 天后,辅酶 Q10 水平有所改善。

话虽如此,我们建议在以临床水平剂量持续补充一周后,您应该开始注意到使用 CoQ10 的一些好处。

参考文献

1. Paavola, K.J. and R.A. Hall, Adhesion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signaling, pharmacology, and mechanisms of activation.Molecular pharmacology, 2018. 82(5): p. 777-783.

2. Stephenson, J.R., R.H. Purcell, and R.A. Hall, The BAI subfamily of adhesion GPCRs: synaptic regulation and beyond.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2019. 35(4): p. 208-215.

3. Zeisel, A., et al., 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mouse nervous system.Cell, 2018. 174(4): p. 999-1014.

4. Duman, J.G., Y.-K. Tu, and K.F. Tolias, Emerging roles of BAI adhesion-GPCRs in synapse development and plasticity.Neural plasticity, 2015.

关注我们

微信

网站也是有底线的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